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北美殖民地,实物货币,硬币,纸币
[中图分类号]F82 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77—04
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货币问题深受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早期印第安人使用实物货币;殖民地不产金银,无法生产硬币;殖民地制造业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出口农产品和开展国际贸易获取货币;殖民地人具有冒险精神,更易摒弃传统思维,这都影响着它的货币问题。总之,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环境使得殖民地的货币问题自成特色。
依时间先后,北美殖民地人使用过实物货币、硬币和纸币。实物货币在17世纪的国内贸易中使用广泛,18世纪后使用范围大为缩小。硬币在殖民地一直被使用,但是硬币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的贸易需求。到18世纪后,随着贸易扩大和战争需要,货币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殖民地人开始大胆地发行纸币,以缓解货币不足。
一、殖民地的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即把自然界中或人们加工的某些实用、耐久的物品作为货币使用,是货币史上最早的货币形式。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使用实物货币,主要是因为殖民地硬币匮乏,此外,印第安人使用实物货币的做法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影响。
实物货币在殖民地被称作“本地支付”,它的种类很多,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沿海使用贝币,新英格兰地区习惯用牲畜、木材、亚麻等来支付,切萨皮克湾殖民地大都把烟草作为货币,哈德逊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常把皮毛作为支付手段。其他常作为货币的还有铁钉、谷物、弹药、木板等。我们以贝币为例,起初,新英格兰人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得用贝壳作为货币。贝壳大小形状不一,正规的贝币至少要1/4英寸长,直径至少1/8英寸。为了统一标准,1637年马萨诸塞规定,有6个白色有孔小珠或3个黑色有孔小珠的贝币合1便士。贝币被采用后,沿海居民开始大量制作贝币。由于贝币容易得到和制作简单,出现了过度生产和造假的现象,从而带来混乱。1661年马萨诸塞决定禁止使用贝币,其他殖民地也陆续抛弃了。不过个别地区不时还有人使用,如纽约和新泽西到1701年还有人把贝币当作零钱使用。
可以看出,贝币具有标准不一、易生产、易仿造等问题。其实,实物货币缺点很多,首先,实物货币质量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比如,税收人员和债权人常收到劣质或过期的烟草。为此,弗吉尼亚颁布了《格雷欣法》,规定用作货币的烟草必须保证质量,否则将被减价处理。弗吉尼亚还建立了公共仓库,仓库监督员可以销毁质量差的烟草。这样,仓库中的烟草作为货币就有了质量保证。其次,实物货币价值不稳定,常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早期烟草的市场规定价是每磅3先令,产量增加后降至每磅1~2便士。1620年,弗吉尼亚公司购买了150个未婚女子,每人花去10磅烟草,后来每人需要150磅。再次,实物货币不易运输和保存。18世纪初,50先令的债务要运送4000块木桶板来偿还,或者要搬运100磅的奶油。马萨诸塞州一次收到150蒲式耳豆子的税款,由于水路运输时进水而变质。最后,实物货币不利于资本的形成。在新罕布什尔创办一家资本为1000美元的企业,须积累40万块木桶板。用实物难以支付工人的工资,如果实物的价格下跌,他1门还不如回到农场自己去加工。
虽然实物货币有着种种缺点,但它在整个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很普遍。因为硬币是匮乏的,贸易要想进行就必须借助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对于早期殖民地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18世纪后,随着殖民地人获取硬币能力的增强,东部大城市便使用硬币。在内陆特别是遥远的乡村,实物货币作为硬币的有益补充仍发挥着作用。
二、殖民地的硬币
金属硬币具有价值稳定、易分割、易保存等优点,是理想的货币形态。纸币出现前,硬币是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币种。但是,纵观整个北美殖民地时期,硬币始终是缺乏的,这与它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有关。殖民地不产黄金,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殖民地没有黄金。早期殖民者因找不到黄金失望而归,西班牙为什么只在奥古斯丁建立军事要塞而不北行,这也是主要原因。缺乏黄金的自然来源,硬币无法自给。殖民地的贸易不能为它带来持续、大量的货币积累。殖民地整体上处于入超地位,对英国的贸易总是逆差(见表1),积累起来的货币很难在殖民地呆上半年便被抽走。查尔斯·比尔德感叹地说:“任何一个便士的硬币也免不了掉进漩涡,随着席卷金钱的洪流,流进伦敦债权人的腰包。”另外,殖民地人雪藏硬币,一旦拥有便不忍脱手。18世纪后,物价持续走低,人们倾向于囤积而非使用硬币。本来数量有限的硬币还不能尽其所用,硬币缺乏的状况更加剧了。
第二,海盗带来大量硬币。海盗拥有大量金银而又居无定所,北美是他们喜欢的暂居场所。每年都有来自加勒比海、红海、东非沿海和印度洋的海盗前来贸易。他们需要很多物品,而且出手大方。殖民地人暗地里欢迎这些海盗,17世纪后20年,这种贸易达到了顶峰。据索伯尔估计,纽约平均每年靠此获得的货币在10万英镑以上。施莱贝克尔甚至认为,1750年时殖民地所流通的硬币中有一半来自海盗。
第三,英国的军事补助。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689—1763年),北美是重要的战场。殖民地与母国共同与法国、西班牙作战,英国要给予参战的殖民地大量军事补助。1748年的乔治王战争期间,英国向殖民地拨款235749英镑。七年战争期间(1756—1763年),用于各殖 民地补助的款项达15万英镑。英国的补助多是以硬币和汇票的形式支付,汇票可向英政府兑换硬币,这对缓解殖民地的硬币缺乏大有裨益。
第四,殖民地铸造了少量硬币。铸币权是皇家的特权,殖民地很少自己铸币。1652年,趁英王被推翻之际,一向敢为人先的马萨诸塞建立了铸币厂,铸造一种叫做“松树先令”的硬币。标准先令的含银量93格令,殖民地制币每先令含银72格令,这样,一定量的银在殖民地能造出更多的硬币。1684年,专制的查理二世关闭了它。巴尔的摩勋爵曾争得在英国境内为马里兰铸币的特权,不久也被英政府取消。总体来说,殖民地铸造的硬币数量有限。
殖民地为了吸引和留住硬币采取许多措施,比如马里兰规定,用进口的金银交税可给予15%的奖励。1697年,马萨诸塞规定,个人携带硬币外出不得超过5英镑。故意抬高硬币价值的做法在殖民地比较普遍。西班牙元重量因制造时期不同从383到388格令不等,约等同于4先令6便士。殖民地为了留住西班牙银元,故意高估其价值,规定1西班牙银元值5先令。纽约规定1块银元等同于6先令9便士,有的殖民地甚至提高到8先令。这样,不仅可以限制其出口,而且可以用有限的货币进行更大量的贸易。殖民地人为抬高硬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使确实金银流向殖民地,海盗们也被吸引来。这引起英国的反对,1704年,安妮女王颁发敕令,规定殖民地1西班牙元合6先令——高出其价值的1/3。事实上,殖民地从未认真执行,仍按照私下自定的汇率交易。
总体上看,殖民地的硬币是缺乏的。海盗在18世纪20年代遭到打击后数量锐减,英国的军事补助只是战争年代才有,他们自铸的硬币数量又很有限,殖民地缺乏能为它带来大量硬币的长效机制。而需求量一直在增长,殖民地人只好另求他法。
三、殖民地的纸币
硬币的缺乏使人们开始求诸纸币。但在重商主义的环境下,人们普遍对纸币持排斥的态度。很多人也认识到纸币可以代替硬币促进经济的发展。1705年,苏格兰人约翰·罗指出:“信用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用的。信用量的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同样能创造财富,繁荣商业。”他提出建立国有银行,发行纸币,但在传统的思维定式面前,决策者畏缩不前。殖民地人更关注实际情况,而不是抽象的货币理论。他们需要更多、更廉价的货币,殖民地人广泛、大量使用纸币,这在货币史上是空前的。
马萨诸塞是第一个有组织大量发行政府信用的殖民地。1690年,该殖民地发行4万英镑的票据,这被看做是北美殖民地纸币发行的开端。此后,其他殖民地纷纷效仿。纽约和新泽西1709年开始发行纸币,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于1723年开始,弗吉尼亚始于1730年,马里兰始于1733年,最晚的佐治亚于1757年开始。独立战争前,各殖民地发行纸币达250次之多。发行机构一般是政府借贷办公室、官方银行或私人银行,但各自发行纸币的担保办法不相同。有的以税收作为回收基金,1714年纽约和1733年马里兰发行的纸币便是如此。有的以商品销售作为回收担保,1717年纽约发行纸币便是用酒的销售建立回收基金。各殖民地的发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需要借贷者用其土地作为抵押,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地银行”。除弗吉尼亚外,其他殖民地都建立过土地银行。有的要求借贷者用其财产抵押,1737年纽约发行纸币就是这样。马里兰的发行方式很特别,它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1733年其境内的每个纳税人包括契约奴和奴隶每人分得300先令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有效弥补了硬币的不足,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首先,纸币发行激活了贸易。纸币扩大了交换媒介,它面额小,便于流通,利于贸易。1725—1728年同发行纸币前的1720—1723相比,宾夕法尼亚的进口增加了97%,出口增加了47%。纽约总督亨特写道:“我必须强调,自从纸币流通以来,本地的贸易至少增加了一半。”其次,纸币的发行有利于增加投资。贷款人所得到的纸币的利率(一般5%~8%)低于市场利率,“许多深谙经营之道却苦于资金不足的人士,因为利率较低而愿意借钱开展事业”。再次,纸币发行带来的利息可作为政府费用,减轻纳税人的负担。18世纪20年代,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的政府支出大部分来自于此。宾夕法尼亚和纽约每年还把此项收入的5000英镑用于军事支出。
当然,纸币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殖民地为了应对战争发行大量纸币,引起纸币的贬值。18世纪前25年,新英格兰和南卡罗来纳出现过严重的纸币贬值问题。1749年乔治王战争后,马萨诸塞的纸币价格已跌到原来的11%,最为严重的罗得岛竟然贬值到原来的4%。整体上看,中部殖民地的纸币状况很稳定,比如,宾夕法尼亚从1723年到1774年纸币的年均贬值率仅为0.4%。主要是因为中部殖民地发行方式妥当,回收及时,相对较少参与同法国的战争。
纸币发行量超过需求量是纸币贬值的根本原因。纸币流通的时间被人为延长,旧纸币收回后不销毁而又重新投人流通,这都可能使流通中的纸币超过需求量。纸币的发行方式也有问题:以商品和税收作为抵押难以准确计算应该发行的纸币量,常导致发行过度;商品和税收总量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这会促使发行更多的纸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税收如果难以按时收缴,回收纸币便成了问题。战争是促使纸币贬值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新英格兰的纸币贬值相对严重。1713—1718年安妮王战争中,马萨诸塞5年内货币总量翻了一番,其中2/3是纸币。1745—1748年乔治王战争中,它的年均发行量是61.25万英镑,是非战争时期年均发行量的12倍。
殖民地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纸币贬值。1747年,马萨诸塞得到英国的军费补偿后,马上把它用于纸币回收,从而使纸币的价格回升。但英国商人老是抱怨因纸币贬值而受损,事实远没有他们说得那样糟,殖民地法庭在处理债务问题时,经常把纸币按贬值处理,他们的损失不大。英国政府不会容忍殖民地给自己带来任何伤害,于1751年颁布禁令,禁止新英格兰地区发行新的纸币。中部、南部殖民地由于货币状况较好而未受此禁令。60年代后,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趋于强硬。1764年出台的《货币条例》把1751年禁令扩展到整个殖民地,其规定更加严格,不仅禁止私人间使用纸币,而且限制在公共债务中使用。《货币条例》立刻遭到中部和南部殖民地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纸币贬值很少,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1766年,富兰克林在英国议会讲到:“《货币条例》是殖民地人最为痛恨的五个法令之一。”南卡罗来纳也很不满,因为他们自1731年以来就再没发行过新的纸币,纸币状况很稳定。殖民地议会向总督施压以求得英国取消限制。英国多次否决他们的请求,直到1770年才允许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发行纸币用于公共债务。经过殖民地的努力争取,1773年,英国允许所有的殖民地把纸币用于公共债务。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妥协,各让了一步。
独立战争前,殖民地的货币总量大约是1200万美元,其中3/5是纸币。有人估计的更高,认为货币总量是2200万美元,其中1000~1600万是纸币,即便如此,相对于250万的人口来说并不算多。总体上看,除战争年代特殊情况外,殖民地的纸币发行基本是适度的,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据希克森计算,从1707年到1780年,殖民地经济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在前工业化社会里,这一速度并不多见。殖民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纸币的支撑。假若殖民地还只是在缺乏货币的窠臼里挣扎,是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这一点上说,北美殖民地的纸币实践是成功的。
北美殖民地货币问题的最大现实是缺少硬币,他们早期采用实物货币和后期发行纸币,都可以看做是殖民地人为弥补硬币不足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事实上,它们确实大大缓解了硬币不足给殖民地经济带来的束缚,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美国资本主义起飞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中,殖民地人在处理复杂的货币问题和同英国的抗争中不断成熟,自主能力日益增强,从而为日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做好了准备。
从时间跨度上看,英属北美殖民地还处在重商主义时代,人们非常希望得到货币。但是,北美殖民地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状况决定,货币是殖民地人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他们只好为获取硬币而采取种种努力,为发行纸币而进行一次次抗争。殖民地人追求货币,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财富,这符合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更是为了发展生产,这一点在纸币问题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纸币并没有内在价值,但它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促进经济发展。殖民地人广泛的纸币实践表明,他们正在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把货币等同于财富的狭隘观念,越来越看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面,从而使他们对货币的认识比同时代人更进了一步。
[作者简介]吴洪宇(1981—),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早期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
[中图分类号]F82 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77—04
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货币问题深受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早期印第安人使用实物货币;殖民地不产金银,无法生产硬币;殖民地制造业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出口农产品和开展国际贸易获取货币;殖民地人具有冒险精神,更易摒弃传统思维,这都影响着它的货币问题。总之,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环境使得殖民地的货币问题自成特色。
依时间先后,北美殖民地人使用过实物货币、硬币和纸币。实物货币在17世纪的国内贸易中使用广泛,18世纪后使用范围大为缩小。硬币在殖民地一直被使用,但是硬币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的贸易需求。到18世纪后,随着贸易扩大和战争需要,货币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殖民地人开始大胆地发行纸币,以缓解货币不足。
一、殖民地的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即把自然界中或人们加工的某些实用、耐久的物品作为货币使用,是货币史上最早的货币形式。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使用实物货币,主要是因为殖民地硬币匮乏,此外,印第安人使用实物货币的做法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影响。
实物货币在殖民地被称作“本地支付”,它的种类很多,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沿海使用贝币,新英格兰地区习惯用牲畜、木材、亚麻等来支付,切萨皮克湾殖民地大都把烟草作为货币,哈德逊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常把皮毛作为支付手段。其他常作为货币的还有铁钉、谷物、弹药、木板等。我们以贝币为例,起初,新英格兰人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得用贝壳作为货币。贝壳大小形状不一,正规的贝币至少要1/4英寸长,直径至少1/8英寸。为了统一标准,1637年马萨诸塞规定,有6个白色有孔小珠或3个黑色有孔小珠的贝币合1便士。贝币被采用后,沿海居民开始大量制作贝币。由于贝币容易得到和制作简单,出现了过度生产和造假的现象,从而带来混乱。1661年马萨诸塞决定禁止使用贝币,其他殖民地也陆续抛弃了。不过个别地区不时还有人使用,如纽约和新泽西到1701年还有人把贝币当作零钱使用。
可以看出,贝币具有标准不一、易生产、易仿造等问题。其实,实物货币缺点很多,首先,实物货币质量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比如,税收人员和债权人常收到劣质或过期的烟草。为此,弗吉尼亚颁布了《格雷欣法》,规定用作货币的烟草必须保证质量,否则将被减价处理。弗吉尼亚还建立了公共仓库,仓库监督员可以销毁质量差的烟草。这样,仓库中的烟草作为货币就有了质量保证。其次,实物货币价值不稳定,常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早期烟草的市场规定价是每磅3先令,产量增加后降至每磅1~2便士。1620年,弗吉尼亚公司购买了150个未婚女子,每人花去10磅烟草,后来每人需要150磅。再次,实物货币不易运输和保存。18世纪初,50先令的债务要运送4000块木桶板来偿还,或者要搬运100磅的奶油。马萨诸塞州一次收到150蒲式耳豆子的税款,由于水路运输时进水而变质。最后,实物货币不利于资本的形成。在新罕布什尔创办一家资本为1000美元的企业,须积累40万块木桶板。用实物难以支付工人的工资,如果实物的价格下跌,他1门还不如回到农场自己去加工。
虽然实物货币有着种种缺点,但它在整个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很普遍。因为硬币是匮乏的,贸易要想进行就必须借助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对于早期殖民地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18世纪后,随着殖民地人获取硬币能力的增强,东部大城市便使用硬币。在内陆特别是遥远的乡村,实物货币作为硬币的有益补充仍发挥着作用。
二、殖民地的硬币
金属硬币具有价值稳定、易分割、易保存等优点,是理想的货币形态。纸币出现前,硬币是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币种。但是,纵观整个北美殖民地时期,硬币始终是缺乏的,这与它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有关。殖民地不产黄金,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殖民地没有黄金。早期殖民者因找不到黄金失望而归,西班牙为什么只在奥古斯丁建立军事要塞而不北行,这也是主要原因。缺乏黄金的自然来源,硬币无法自给。殖民地的贸易不能为它带来持续、大量的货币积累。殖民地整体上处于入超地位,对英国的贸易总是逆差(见表1),积累起来的货币很难在殖民地呆上半年便被抽走。查尔斯·比尔德感叹地说:“任何一个便士的硬币也免不了掉进漩涡,随着席卷金钱的洪流,流进伦敦债权人的腰包。”另外,殖民地人雪藏硬币,一旦拥有便不忍脱手。18世纪后,物价持续走低,人们倾向于囤积而非使用硬币。本来数量有限的硬币还不能尽其所用,硬币缺乏的状况更加剧了。

第二,海盗带来大量硬币。海盗拥有大量金银而又居无定所,北美是他们喜欢的暂居场所。每年都有来自加勒比海、红海、东非沿海和印度洋的海盗前来贸易。他们需要很多物品,而且出手大方。殖民地人暗地里欢迎这些海盗,17世纪后20年,这种贸易达到了顶峰。据索伯尔估计,纽约平均每年靠此获得的货币在10万英镑以上。施莱贝克尔甚至认为,1750年时殖民地所流通的硬币中有一半来自海盗。
第三,英国的军事补助。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689—1763年),北美是重要的战场。殖民地与母国共同与法国、西班牙作战,英国要给予参战的殖民地大量军事补助。1748年的乔治王战争期间,英国向殖民地拨款235749英镑。七年战争期间(1756—1763年),用于各殖 民地补助的款项达15万英镑。英国的补助多是以硬币和汇票的形式支付,汇票可向英政府兑换硬币,这对缓解殖民地的硬币缺乏大有裨益。
第四,殖民地铸造了少量硬币。铸币权是皇家的特权,殖民地很少自己铸币。1652年,趁英王被推翻之际,一向敢为人先的马萨诸塞建立了铸币厂,铸造一种叫做“松树先令”的硬币。标准先令的含银量93格令,殖民地制币每先令含银72格令,这样,一定量的银在殖民地能造出更多的硬币。1684年,专制的查理二世关闭了它。巴尔的摩勋爵曾争得在英国境内为马里兰铸币的特权,不久也被英政府取消。总体来说,殖民地铸造的硬币数量有限。
殖民地为了吸引和留住硬币采取许多措施,比如马里兰规定,用进口的金银交税可给予15%的奖励。1697年,马萨诸塞规定,个人携带硬币外出不得超过5英镑。故意抬高硬币价值的做法在殖民地比较普遍。西班牙元重量因制造时期不同从383到388格令不等,约等同于4先令6便士。殖民地为了留住西班牙银元,故意高估其价值,规定1西班牙银元值5先令。纽约规定1块银元等同于6先令9便士,有的殖民地甚至提高到8先令。这样,不仅可以限制其出口,而且可以用有限的货币进行更大量的贸易。殖民地人为抬高硬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使确实金银流向殖民地,海盗们也被吸引来。这引起英国的反对,1704年,安妮女王颁发敕令,规定殖民地1西班牙元合6先令——高出其价值的1/3。事实上,殖民地从未认真执行,仍按照私下自定的汇率交易。
总体上看,殖民地的硬币是缺乏的。海盗在18世纪20年代遭到打击后数量锐减,英国的军事补助只是战争年代才有,他们自铸的硬币数量又很有限,殖民地缺乏能为它带来大量硬币的长效机制。而需求量一直在增长,殖民地人只好另求他法。
三、殖民地的纸币
硬币的缺乏使人们开始求诸纸币。但在重商主义的环境下,人们普遍对纸币持排斥的态度。很多人也认识到纸币可以代替硬币促进经济的发展。1705年,苏格兰人约翰·罗指出:“信用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用的。信用量的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同样能创造财富,繁荣商业。”他提出建立国有银行,发行纸币,但在传统的思维定式面前,决策者畏缩不前。殖民地人更关注实际情况,而不是抽象的货币理论。他们需要更多、更廉价的货币,殖民地人广泛、大量使用纸币,这在货币史上是空前的。
马萨诸塞是第一个有组织大量发行政府信用的殖民地。1690年,该殖民地发行4万英镑的票据,这被看做是北美殖民地纸币发行的开端。此后,其他殖民地纷纷效仿。纽约和新泽西1709年开始发行纸币,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于1723年开始,弗吉尼亚始于1730年,马里兰始于1733年,最晚的佐治亚于1757年开始。独立战争前,各殖民地发行纸币达250次之多。发行机构一般是政府借贷办公室、官方银行或私人银行,但各自发行纸币的担保办法不相同。有的以税收作为回收基金,1714年纽约和1733年马里兰发行的纸币便是如此。有的以商品销售作为回收担保,1717年纽约发行纸币便是用酒的销售建立回收基金。各殖民地的发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需要借贷者用其土地作为抵押,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地银行”。除弗吉尼亚外,其他殖民地都建立过土地银行。有的要求借贷者用其财产抵押,1737年纽约发行纸币就是这样。马里兰的发行方式很特别,它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1733年其境内的每个纳税人包括契约奴和奴隶每人分得300先令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有效弥补了硬币的不足,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首先,纸币发行激活了贸易。纸币扩大了交换媒介,它面额小,便于流通,利于贸易。1725—1728年同发行纸币前的1720—1723相比,宾夕法尼亚的进口增加了97%,出口增加了47%。纽约总督亨特写道:“我必须强调,自从纸币流通以来,本地的贸易至少增加了一半。”其次,纸币的发行有利于增加投资。贷款人所得到的纸币的利率(一般5%~8%)低于市场利率,“许多深谙经营之道却苦于资金不足的人士,因为利率较低而愿意借钱开展事业”。再次,纸币发行带来的利息可作为政府费用,减轻纳税人的负担。18世纪20年代,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的政府支出大部分来自于此。宾夕法尼亚和纽约每年还把此项收入的5000英镑用于军事支出。
当然,纸币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殖民地为了应对战争发行大量纸币,引起纸币的贬值。18世纪前25年,新英格兰和南卡罗来纳出现过严重的纸币贬值问题。1749年乔治王战争后,马萨诸塞的纸币价格已跌到原来的11%,最为严重的罗得岛竟然贬值到原来的4%。整体上看,中部殖民地的纸币状况很稳定,比如,宾夕法尼亚从1723年到1774年纸币的年均贬值率仅为0.4%。主要是因为中部殖民地发行方式妥当,回收及时,相对较少参与同法国的战争。
纸币发行量超过需求量是纸币贬值的根本原因。纸币流通的时间被人为延长,旧纸币收回后不销毁而又重新投人流通,这都可能使流通中的纸币超过需求量。纸币的发行方式也有问题:以商品和税收作为抵押难以准确计算应该发行的纸币量,常导致发行过度;商品和税收总量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这会促使发行更多的纸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税收如果难以按时收缴,回收纸币便成了问题。战争是促使纸币贬值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新英格兰的纸币贬值相对严重。1713—1718年安妮王战争中,马萨诸塞5年内货币总量翻了一番,其中2/3是纸币。1745—1748年乔治王战争中,它的年均发行量是61.25万英镑,是非战争时期年均发行量的12倍。
殖民地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纸币贬值。1747年,马萨诸塞得到英国的军费补偿后,马上把它用于纸币回收,从而使纸币的价格回升。但英国商人老是抱怨因纸币贬值而受损,事实远没有他们说得那样糟,殖民地法庭在处理债务问题时,经常把纸币按贬值处理,他们的损失不大。英国政府不会容忍殖民地给自己带来任何伤害,于1751年颁布禁令,禁止新英格兰地区发行新的纸币。中部、南部殖民地由于货币状况较好而未受此禁令。60年代后,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趋于强硬。1764年出台的《货币条例》把1751年禁令扩展到整个殖民地,其规定更加严格,不仅禁止私人间使用纸币,而且限制在公共债务中使用。《货币条例》立刻遭到中部和南部殖民地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纸币贬值很少,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1766年,富兰克林在英国议会讲到:“《货币条例》是殖民地人最为痛恨的五个法令之一。”南卡罗来纳也很不满,因为他们自1731年以来就再没发行过新的纸币,纸币状况很稳定。殖民地议会向总督施压以求得英国取消限制。英国多次否决他们的请求,直到1770年才允许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发行纸币用于公共债务。经过殖民地的努力争取,1773年,英国允许所有的殖民地把纸币用于公共债务。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妥协,各让了一步。
独立战争前,殖民地的货币总量大约是1200万美元,其中3/5是纸币。有人估计的更高,认为货币总量是2200万美元,其中1000~1600万是纸币,即便如此,相对于250万的人口来说并不算多。总体上看,除战争年代特殊情况外,殖民地的纸币发行基本是适度的,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据希克森计算,从1707年到1780年,殖民地经济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在前工业化社会里,这一速度并不多见。殖民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纸币的支撑。假若殖民地还只是在缺乏货币的窠臼里挣扎,是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这一点上说,北美殖民地的纸币实践是成功的。
北美殖民地货币问题的最大现实是缺少硬币,他们早期采用实物货币和后期发行纸币,都可以看做是殖民地人为弥补硬币不足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事实上,它们确实大大缓解了硬币不足给殖民地经济带来的束缚,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美国资本主义起飞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中,殖民地人在处理复杂的货币问题和同英国的抗争中不断成熟,自主能力日益增强,从而为日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做好了准备。
从时间跨度上看,英属北美殖民地还处在重商主义时代,人们非常希望得到货币。但是,北美殖民地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状况决定,货币是殖民地人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他们只好为获取硬币而采取种种努力,为发行纸币而进行一次次抗争。殖民地人追求货币,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财富,这符合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更是为了发展生产,这一点在纸币问题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纸币并没有内在价值,但它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促进经济发展。殖民地人广泛的纸币实践表明,他们正在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把货币等同于财富的狭隘观念,越来越看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面,从而使他们对货币的认识比同时代人更进了一步。
[作者简介]吴洪宇(1981—),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早期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