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并发表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政治常识分析】
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下简称峰会)是世界性、政府间的论坛性组织。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在当今开放而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中,通过峰会构筑更广泛的国际性组织,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增进交流、理解与相互合作,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反映了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3.国际间的合作正在日益加强。既竞争又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
峰会以“如何应对目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主题,围绕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金融危机包括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法治、反恐、贫困和疾病等进行深入讨论。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自应对全球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已成为决定当代国际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4.我国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关系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经济常识分析】
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特征。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为避免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各国联手应对这场危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其一大基本经济特征。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自诩为自由市场经济,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这会带来市场道德风险,加剧投机行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3.国家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我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印花税单向征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说明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各国央行的救市、我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体现了各国中央银行作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调控的机构,运用利率等手段贯彻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同时也说明金融活动不仅需要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系统,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地运作,才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重要国际金融组织,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峰会希望和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会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
6.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即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消费。
【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状况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是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带来的影响,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灵活地采取相關措施加以应对,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尊重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全球经济彼此紧密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动荡往往会影响全球投资者的信心,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困境甚至会造成全球性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调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存在完全不受外部影响的“孤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社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尤其要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
4.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这也可以看成是全球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
5.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冲击,目前尚无定论,但国际研究机构已纷纷预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由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全球地位,美国金融危机有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从而使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在未来两到三年趋于恶化,经济增长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当前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国内市场巨大,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市场流动性也比较充裕,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今天,国际社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经验更加丰富,一定有信心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并发表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政治常识分析】
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下简称峰会)是世界性、政府间的论坛性组织。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在当今开放而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中,通过峰会构筑更广泛的国际性组织,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增进交流、理解与相互合作,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反映了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3.国际间的合作正在日益加强。既竞争又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
峰会以“如何应对目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主题,围绕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金融危机包括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法治、反恐、贫困和疾病等进行深入讨论。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自应对全球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已成为决定当代国际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4.我国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关系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经济常识分析】
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特征。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为避免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各国联手应对这场危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其一大基本经济特征。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自诩为自由市场经济,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这会带来市场道德风险,加剧投机行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3.国家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我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印花税单向征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说明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各国央行的救市、我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体现了各国中央银行作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调控的机构,运用利率等手段贯彻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同时也说明金融活动不仅需要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系统,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地运作,才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重要国际金融组织,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峰会希望和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会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
6.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即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消费。
【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状况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是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带来的影响,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灵活地采取相關措施加以应对,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尊重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全球经济彼此紧密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动荡往往会影响全球投资者的信心,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困境甚至会造成全球性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调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存在完全不受外部影响的“孤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社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尤其要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
4.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这也可以看成是全球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
5.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冲击,目前尚无定论,但国际研究机构已纷纷预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由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全球地位,美国金融危机有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从而使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在未来两到三年趋于恶化,经济增长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当前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国内市场巨大,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市场流动性也比较充裕,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今天,国际社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经验更加丰富,一定有信心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