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外的生命规定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南迪·费尔曼(Ferdinand Fellmann)是德国当代的生命哲学家,其《生命哲学》一书曾被译为汉语。费尔曼在2018年的新作《生命感受:何以成人?》(Lebensgefühle.Wie es ist,ein Mensch zu sein)可谓延续了其在生命哲学方向上的探索。在书中,除了生命哲学的视野,作者还结合了诸如哲学人类学、现象学、认知科学、演化论等不同的哲学和科学理论,对人或者生命进行了深入的追问。
  全书的副标题“何以成人”,另一种译法是“人如何存在”。在这里,提问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哲学的追问方式乃是“是什么”(Was-sein),而现在的问题则变成了“如何是”或“如何存在”(Wie-sein)。在这里,费尔曼援引了他的老师布鲁门贝格(Hans Blumenberg)的说法,后者在《对人的描述》一书中将主导问题界定为“人是如何可能的”。无论是问“如何可能”,还是问“如何存在”,都是对传统提问方式的一种挑战。如果说传统的提问方式侧重于对人的本质(Wesen)的挖掘,那么,眼下这本书的提问方式就是一种对人的生存(Existenz)的追问。
  在传统哲学中,两种最著名的人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它们分别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费尔曼认为,这两种定义分别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规定了人,然而,这两个方面还不足以界定人的全部,此外还有人的感觉(Fühlen),而后者恰恰是传统哲学在很长时间以来所忽视的对象。如果说前两种定义分别构成了从理性主义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人的探究,那么,第三条路径,亦即从感觉来探究人,则构成了心理学的路径。而全书的探究恰恰是在第三条路径上展开的,由此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亦即寻求一种理性之外的生命规定。
  诚然,这种非理性的感觉或感受,并非一种飘忽不定的生存规定。在这里,费尔曼明确区分了情绪(Stimmung)和感受(Gefühl)。在他看来,情绪是多变的,且对行为本身没有直接的影响;相反,感受是直接影响行动的,且具有一种确定性,也就是说,感受给予人在世生存的确定性:“生命感受涉及一切环绕着人类的东西,它同时是生命空间与世界空间,同时是生命时间与世界时间。”如果说自笛卡尔以来,一切确定性都建立在“我思”或者“思想”的确凿无疑之上,那么,费尔曼则试图在“生命感受”中寻找确定性的来源,后者较之理性反思是更源初的生命规定。
  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费尔曼与同样重视前理性的实际生命经验的海德格尔之间的争辩。在海德格尔那里,作为整体的世界是由某种情调(Stimmung)所揭示的,而在《存在与时间》中,这种基本情调被界定为“畏”。费尔曼认为,情绪/情调通常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感受基础,是可变的;相反,“生命感受作为普遍感受具有某种隐秘的知识,它将人维系于世界之上”。当然,对于海德格尔的辩护者而言,海德格尔那里的情调显然并非如费尔曼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毋宁说,情调是超出人类且支配人类的一种基调,它属于存在的自身发送。然而,这种观点同样被费尔曼所批判。他援引了哲学家博尔诺(Friedrich Bollnow)在《情绪的本质》一书中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以反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开端,亦即将情绪呈现为‘存在’的表达”。通过与海德格尔的争辩,费尔曼事实上揭示了“生命感受”的两个对立面:一是纯粹主观的生命经验,二是纯粹客观的非生命经验。而费尔曼所谓的“生命感受”则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它是出自主体的内在世界的,但又同时构成了某种普遍概念。恰恰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感受”是“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作“现代人的感受生活的标志”。
  值得指出的是,在费尔曼那里,Leben一词也兼具两种含义。首先是“生命”(zoe),亦即体现了有机生命的一种连续性;其次也是“生活”(bios),亦即某种被体验的时间。在这里,我们用“生命”一词来统摄这两种含义,但这里的“生命”显然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安身立命”。费尔曼认为,生命是一个无须进一步奠基的终极事实,它是“自明的”,也就是说,它是从自身出发被理解的。但是,恰恰因此,生命也成了某种晦暗的东西,我们必须以合适的通道将其敞开,而这就构成了本书的核心线索。全书围绕着“生命感受”,处理了与之相关的不同论题,例如快乐/不快,自我意识/自我感受,被体验的时间,被感受的空间,全球化和数码化时代的生命感受,生命感受和生活艺术等。在这里,我们仅简单地提示其中的两条线索:从爱欲出发对自身存在的寻求;从生命感受到生活艺术。
  爱欲是生命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费尔曼对此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的上一本书,亦即2013年出版的《配偶:从爱欲出发对人的证成》。在费尔曼那里,爱欲(eros)是与逻各斯(logos)相对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将自我还原到逻各斯之上,与之相反,爱欲则严肃地对待个体的内在世界及其感受模糊性。”与逻各斯的理性语言相对,爱欲中展现的是一种身体语言,而这种语言要先于一切理论性理解,甚至构成后者的基础。换句话说,爱欲是某种灵魂的逻各斯。值得指出的是,爱欲与性欲有所不同,后者是短暂的、即刻的,而爱欲则是持续的。
  费尔曼认为,爱欲是克服自我感受的关键所在。而这里又涉及与海德格尔的争辩。在海德格尔那里,为了通达本真的自身存在,我们需认识到生命之烦(Sorge)。但海德格尔这一生存论规定有陷入唯我论的嫌疑,因为在他关于烦的理论中,本真的自身存在的对立面乃是与他人共在,后者被认为是日常的、非本真的。相反,费尔曼则认为,这一孤独的自我恰恰是某种有待走出的洞穴,而克服自我感受的核心要素正是爱欲。在这里,费尔曼援引了作家斯陶思(Botho Straub)对洞穴比喻的新解,他认为,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洞穴图景中有着核心的位置,正是在这种身体的对话之中展示了某种深不可测的爱欲动力学,于是,个体的有限性才得以克服。正如在外在世界中,逻各斯乃是克服个体的无知的要素;而在内在世界中,爱欲则扮演了逻各斯的角色,构成了对后者的重要补充。通过爱欲,人走出了自我,而走向了共同体。而费尔曼的“生命感受”,也不仅指个人的某种心理感受,而是某种整体性的社会感受和社会心理。仅仅在这一基础上,人才能赢获自身:“统摄着一切社会角色的自身的统一性,不是某种空洞的妄想,而是爱欲的作品。”
  如果说“生命感受”是我们理解生命的一种“理论性”视角,那么生活艺术就是某种相应的实践性主题。费尔曼对于生活艺术的关注,也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09年,他就出版了《生活艺术哲学导论》一书,此书可谓与他早前出版的《生命哲学》一书构成了姊妹篇的关系。所谓的“生活艺术”,乃是某种对生活方式和行动风格的探索,它认为,生活本身是一项艺术作品,而人则是构建生活的艺术家。尽管同樣以行动为主题,但生活艺术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因为它并不旨在提出某种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动规范;毋宁说,生活方式和风格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朝向未来的,它出自人的自由构建。对于古代人来说,生活艺术并不难理解,它旨在寻求人与自身的某种和谐。而对于现代人而言,在人类生存的内在和外在冲突如此激烈的情形下,生活艺术则试图掌控这些冲突。值得指出的是,生活艺术与实践智慧紧密相关,后者建立在某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经验体现为我们的某种隐秘的知识,它为我们的在世存在提供了初步的定位。
  诚如费尔曼自己所承认的,对于“何以成人”这个问题,本书并没有提供一种终极的解答,毋宁说,它只是尝试给出回答这个问题的某些线索,而究竟该如何作答,恐怕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觉悟了。“我们无法成为‘一般的人’,我们始终是某个带有个体生命经验的特定的人。”而在全书的结尾部分,费尔曼也给出了他的建议:“透彻地体验你的内心冲突,不要驱散你的动机,不要伪装自己!”只有在这种真诚面对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对生命的理解和敞开才是可能的。
其他文献
一  走在北维州泰森斯(Tysons)地区的马克林、维也纳,常常看到一栋连一栋崭新的豪宅。门开处,走出一个人、一条狗,他们就是这所居住面积超过两百坪的房屋中的全部居民。我常想,冬天的暖气要烧暖这巨大的空间,夏天的冷气要吹凉这巨大的空间,资源的浪费不是小数。更何况,为了营造大屋,减少了绿地,人与自然的间隔便更加疏远。阔地、大屋曾经是许多人朝思暮想的一部分,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由于地价的飙涨,阔地
2018年7月,唐君毅将近七十年前为胡兰成《中国文明的前身与现身》(即日后成书的《山河岁月》上卷原稿)撰写的序言在拍卖市场流出。公认的“深明大义的正人君子”唐君毅何以没有“计较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与他维系了近乎几十年的断续联系,这貌似令人难以理解的漫长交集中,其实透露出唐君毅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及其展开方式的洞察与悲悯,其本质是东、西会通中的当代学术如何书写与建构问题。  有关胡兰成的讨论经常并不
2008年中考作文常见失误之一就是一窝蜂写“热点”,撞车严重,鲜有个性。以前此类失误也有,但以今年为最。因为今年的热点很多:雪灾,地震,奥运火炬传递,反对藏独……同学们考前的有关储备也很丰富。但这些库存怎样提取,怎样扣题,怎样出新,很多同学“临门一脚”的功夫欠缺,问题多多。  一是生拉硬扯,文不对题。萧山市半命题作文《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机会、失败、尝试……)》,有位同学写抗震救灾事迹,说自己
日记,古已有之,又被称作日谱、日史、日录等等,尤其在明、清士人群体中非常流行。在大量的清代日记中,《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2015年“最全本”)可谓影响最大者。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一代名臣,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老年长期坚持撰写日记,自省是其日记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曾国藩去世于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留下了日记绝笔:“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常见的并列连词有and,but,or等,现将其用法小结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A.and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或对称关系的词、词组或句子,意思是“和、与、并、同”。例如:  1.He likes fish and vegetables.他喜欢鱼和蔬菜。  2.Eating less and taking Rloraexercise are good for your he
化学中有一种“置换反应”,反应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汉语中也有这种“置换反应”,即原有的词序包括字序、语序、句序对换后,翻出新意。这就是“易序”的修辞手法。  一、巧用“易序”修辞能改变语意重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不说成“济南的冬天”呢?原来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济南的冬天”中心语是“冬天”,强调的是对济南这个特殊季节的爱;“冬天的济南”中心语是“济南”,强调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累了,我喜欢“夜阑人静,蜗居斗室,捧一卷诗书在手,一咏三叹”。这样,我便不会再烦闷骄躁、头昏脑涨。  我有一间小屋,在楼上。夜晚在家时,我总喜欢捧一本喜欢的书,走进小屋。小屋朝南开了一扇窗,我便时常可以抬起头,仰望星空,浮想联翩,踌躇满志。  于是,累了,我便“逃离”到小屋中,找到了摆脱疲惫的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喜欢偎依在屋后的老槐树身旁。老
日本的邦赛树,长得很美,且造型完整,但高度只有几寸而已;在美国的加州,有一棵大水杉被命名为将军莎门,这棵巨树高达272英尺,树围达72英尺,如果砍下,足够建造35间5人住的房子。  但是,当将军莎门和邦赛树还是种子的时候,重量都小于三千分之一盎司。可是成长以后,差异却很大,为什么呢?原来,当邦赛树的树苗一突出地面,日本人就把它拉出泥土,并且扎住主干以及一些支干,故意阻碍它成长,结果成了一种矮小而美
写小说 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  写散文 不然对不起流淌在胸间的万般感受  写童话 不然对不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幻象  写短诗 不然对不起耳畔琤琮变化的音符  我写 因为我有  我写 因为我爱  ——选自《宗璞全集》    宗璞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宗璞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典雅温婉,从容细腻,渗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她的作品文字并不华丽,抒情也并不铺张,然而却有内在的、深沉的、隽永的美
罗家书生舞文弄墨五百余年,不过以文为余乐,抒抒胸臆,发发牢骚而已。真正刻意经营文学,并弘扬了新文学精神的还是现代的罗暟岚。他是罗家第十八代正字辈传人,本名叫罗正晫,字暟岚。后来应聘南开大学教授时,聘书上写的是罗暟岚,遂以字为名,沿袭下来。  我认为罗暟岚是新文学史上的名家。他具有新文学名家的典型职业特色,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兼备,且与新文学名家们有密切的文友关系。罗暟岚的密友、现代文坛大家罗念生、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