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科技作品中科学精神及思想方法的路径与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z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有这样一个要求:“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技作品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亮点却被弱化,甚至被搁置了。调研中,笔者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则是,这个目标太大、太空,甚至有点形而上,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何发现,又如何引导学生去领会,难以捉摸。就是说面对一篇具体的科技作品,如何具体实施这一目标要求,许多教师不知教什么,也不知如何教。遗憾的是,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也只找到几篇与领会科技作品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精确相关的文献,可见,对于达成这一目标的研究,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以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来探讨这一目标的达成路径和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
  一、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内涵
  首先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科学精神”的解读有很多,《辞海》解释的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因素,不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更新。”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在1941年发表的论文《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把科学精神归结为3个方面的内容: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1]周光召院士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客观、求实的精神;不断求知的精神;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继承的精神;团队精神等。[2]由此可见,科学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学术界虽尚无定论,结合诸家论述,质疑、求真、探索、实证、创新、合作等是科学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3]再从中小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出发,其应具有的科学精神包括:刨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对新事物、新思想、新信息的好奇心;不盲从、不迷信、善质疑的创新精神;注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严谨与实证的态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进取精神;平等、宽容和合作的精神。
  所谓“科学思想方法”,就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对此学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辞海》是这样表述的:“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揭示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其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专门科学方法,即某一学科中所运用或具有的相应的研究方式、规则与手段;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般方式、原则与手段;全科学方法,即适用范围最广泛、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普遍—特殊—个别的关系。”
  科技类作品因为涉及不同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会涉及专门科学方法,但这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而,在科技作品教学中所谈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辞海》所说后两个层次的方法,具体就是指以下两类:一是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如受控实验法、必要重复原则、采用随机化进行实验设计、可证伪原则、对照实验、双盲实验、元分析等。二是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像演绎法、归纳法、辩证法、系统论等,以及相对于反科学的思想方法(静止的、封闭的、绝对的、盲从的等),而提出的发展、开放、相对、批判、辩证的思想方法等。[4]
  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参与公共决策,对科学的理解都至关重要,科学素养是年轻人步入现代社会必须要掌握的素养。很显然,上述具体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阅读科技作品应领会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
  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科技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科技作品一般是介绍科学研究的过程、成果和意义等,科学性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特征,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不是外加的,而是作品内容和所用表达技巧本身“天然地”蕴含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对花朵呈现各种颜色做科学解释的科学小品文。如果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去解读,就只能看到它的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如果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内涵解读文本,就会有新的发现。
  1.刨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是一首电影歌曲,教参分析认为以此为题目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此说固然不错,但是,仅仅如此理解还没有触及到科技作品的本质,纵观全文,作者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起每一层的说明。一次次的反复,不仅层次清晰,更重要的,在一次次反复地“为什么”的追问中,作者从六个方面(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的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一层一层地进行科学解释,而且,每一层次都将前面解释内容推进一层,其间的逻辑是环环紧扣的,揭示的规律也逐步深刻。[5]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不断地反复地追问,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问题刨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科学的解释,尤其是事理说明必须全面地、系统地,不允许有遗漏。如果没有这样的刨根究底探索精神,就可能失之偏颇、失之严谨,就不可能有严密的科学性。
  2.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科技作品教学,教者一般不会放过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如,“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一句中的“经常”和“只”,教者一般只会从说明文语言角度分析:这两个词分别从时间和范围两个角度强调了“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一“习性”的“特殊”,同时使说明更加准确。我们知道,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科技作品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这一精神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由科学思维的客观性、缜密性决定的。因而,这段话中如果删掉“经常”,最本质的不是影响语言的准确性,而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有违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作者对文章的反复修改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3.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交替使用。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方法。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推理研究的方法。所谓归纳法,指的是由许多个别事例,从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作者在解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的观点,自然选择五个方面原因基本上使用演绎的方法,如在用生理需要来解释时,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演绎推理。文章从人工选择角度解释时则采用了归纳法。
  综上分析,只要转换角度,对文本进行探微寻幽,就会有别样的的发现,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是体现在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中;二是体现在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技巧的使用中;三是体现在作者的材料选择和使用中;四是体现在作者遣词造句中。简言之,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都能体现出科技作品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本质特征,但要理解其中的这些内涵,必须跳出传统的说明文解读方法,转换解读角度。
  三、领会科技作品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路径与策略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路径和策略,应有别于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要遵循以下原则:以理解为目标,不是简单结论的告诉;用语文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体现语文的特征,要有语文味;基于文本的领会,杜绝游离文本的任意发挥。据此我们提出以下路径和策略。
  1.以构建科技作品新的阅读观、教学观为导向。构建科技作品新的阅读观、教学观,并不是完全抛弃旧有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而是转换一个角度,从科技作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出发,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等,让学生更深度、个性化地理解文本、理解科学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谈“人工选择”的一部分中所举的事例,按照传统的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对它们的理解是,“既使读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生动而透彻的说明了花儿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的道理”。这一段分析,可以说带有明白的标签化的倾向,其中“既使读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生动而透彻的说明”,这段分析,任何一篇说明文举例说明的作用分析都可以套用,毫无文本个性可言,基本等于没有分析。如果我们从归纳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部分,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三个例子?三个例子的内容为什么必须如此陈述?这既保留了传统说明文举例说明方法知识,同时因为从文本所蕴含的归纳法出发,让学生对三个例子的作用就有了更深刻,又符合科技作品本体特征的理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从这个角度,也才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作者选择这三个例子的良苦用心。
  2.基于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教学设计,避免局限于“说明文”的模式化设计。所谓“领会”,百度的解释是:指领悟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领会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与悉心体悟的基础之上的。真正的领会,归根到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盲目的逢迎。所以“领会”从思维的深度上看不是蜻蜓点水的,从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看一定不会是干巴巴、标签式的简单告诉几条结论,而应通过基于领会科技作品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构建着眼于“领会”,以适宜的“领会”内容为基础,以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为引领,以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为载体的科技作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宜的“领会”内容,指的是适宜文本、教材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多方面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本文在八年级下册的事理说明单元,八年级学生学过了物理、生物、几何等自然学科,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归纳法有所了解,但知之不深,因而可以将“领会本文归纳法中所用事例的精妙”作为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回避说明文的举例说明方法,而是将它融化在了对归纳法的理解中,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理解事例的精妙所在。可以说这是适宜于文本、适宜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3.突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领会能力的评价,体现“科学”和“语文”的整合与交融,避免只从“说明文”解读的纯技术角度进行评价。评价尤其是中考评价无疑对科技作品教学有非常大的指挥作用。在PISA测评中,科技作品阅读素养的测评包括访问和检索信息、整合和解释文章、方式和评价文章三个方面[6];江苏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能力测试框架中测试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四个方面。可见,这两种评价在指向上和中考命题虽有明显区别,但都局限在认知领域,也不涉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纸笔为媒介的考试评价,特别是中考评价所附带的其他复杂功能,在考查内容上天然地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试图通过中考试卷改革来引导科技作品教学难度可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实践从单维评价向多维评价的转向,积极探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查的具体内容和试题呈现方式,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多元的评价方式,这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如通过“过程性写作”来评价,苏教版教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有这样一道题目:“就人工选择问题采访花农或者研究人员,搜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交流。”我们可以将这道题改造为“就人工选择问题采访花农或者研究人员,搜集一些资料,以‘我所知道的花的人工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就可以从学生写作过程以及学生的作文所呈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科学”和“语文”评价的整合与交融。
  4.加强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对科技作品的解读力和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力。诚如“学科教学知识”(PCK)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舒尔曼教授所言,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越高,其对学科转化或翻译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引导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首先教师必须有科学精神,必须了解相关的科学思想方法。中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中文出身,局限于自己学科的知识,很多教师对科技作品不感兴趣,缺乏相关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如何教好科技作品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在女性语文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教好科普文,首先,教师要亲自去阅读大量科普作品,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涉及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其中有不少是语文老师所陌生的,甚至其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很多老师也不太熟悉的。对于语文教师认知缺陷,除了教师注重自我教育和提高外,国家的师范教育要注意培养拥有全面素质的教师,淡化学科界限,开设多种选修课程,让中文系的学生也要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尤其是要了解更多的科学思想方法。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该将此列入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竺可桢.竺可桢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3-41.
  [2]周光召.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的作用[J].科技导报,1996(9).
  [3]王颖.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蕴涵的科学精神[J],中学生物教学,2014(9).
  [4]刘冠杰,谢建刚.浅议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6).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0-84.
  [6]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质量与公平——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究报告[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2013:229.
  (龚建新,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2264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幼儿园教师在个案观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南京市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提出了幼儿“三要素”个案观察法:观察内容聚焦某个时间段幼儿自主、专注的学习,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精准分析幼儿行为链,积“小”成“多”,慢慢绘出一个丰满的、整体发展、富有独特个性的儿童;提出具体、有效、清晰、便于落地实施的支持策略,以帮助教师达到较高质量的个案观察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个案观察;观察能力;观察要素  中图
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做一名老师的了。一晃眼,我做老师也要将近三十年了。时光没有在我脸上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因为我二十岁时就长成了现在这样子——那时长得比较着急。教师这一职业却给我这三十年的时光带来了无尽的喜悦。这种愉快如同李太白傍晚下终南山时的心情:“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  我是从做学生时就开始做老师的。我先是在一所乡村小学度过了五年,那是一个小山坳里的破庙改建的小学。四年级时,班主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基础和起点。中职服装教师团队建设尚存一些问题。用雁阵原理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及影响辐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雁阵教师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1
摘要:孝老文化关系着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老敬老助老的新时代,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孝老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需要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进一步认识当前我国小学孝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挖掘散落于各册各单元中的孝老教育元素,扎实开展孝老文化教育,让孝老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孝老文化;小学道德与
摘要:邳州市炮车中学基于学校办学实际,提出以追求极致、崇尚美好、遵循规律为内涵的“大美教育”。学校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培养专业的美育师资,积极构建贯穿学校教育全程的“大美教育”体系,推动了学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大美教育;环境;课程;活动;师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A-0031-03  
摘要:本研究在借鉴已有情感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情感能力的结构模型,实证分析情感能力各结构要素“情感意识、情感调控、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哈尔滨、沈阳、南京、曲阜4个城市5所高校使用社交媒体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AMOS21.0进行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情感意识→情感调控”、“情感表达→情感调控”的路径关系成立,而“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路径关
摘要: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是职教事业发展的现实多重需要。本文探讨了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项目的试点学校在推进教改实验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051-03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融合新的教育理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未来学校”的研究文献从发文数量、文献类型、作者类型、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五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未来学校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对现在学校的影响研究、未来学校案例研究、未来学校的特征研究和未来学校的建构策略研究等四个方面,存在着多应用层面探索、少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意识不够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因此,我国未来学校研究应加强学理层面的研究,增强研究的问题意
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学校的课题研究,借助课题,进行主题化系统思考与深入实践,学会分析、研究和解决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教育规律,使学校力争获得实质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内涵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一些学校不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或者不会运用,导致学校的课题研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笔者依据自己在本区域学校主课题调研中看到的现象,拟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归纳、分析与思考
摘要: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习者在完成完整工作任务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突显职业教育特色。文章以《化工设备》课程为例,从正确选择课程内容、合理设计课程项目和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三个层面,介绍了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化工设备;项目化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