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一】
  梦想·选择·远方
  郭荷丹
  人生是一场冬去春回、夏残秋至的轮回,是一场注定起始繁华、渐次孤独的旅行。
   树生千尺,根系大地。从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朝气蓬勃的少年,当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起来时,世界这扇五光十色的大门便徐徐开启,那些绚丽的愿景、美好的梦想,如一粒小小的种子,根植于心。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或是于绚丽的舞台上翩然起舞,或是于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或是将世间万般风情融于笔端,或是攀登极陡山峰,于那无限风光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它们或微不足道,或惊天动地,却是人们前行的动力。
   努力学习,拼尽所有。多少个日日夜夜,逐梦的少年呵,迎接第一缕晨光,又送走最后一抹霞光,最后在星辰温柔的注视下安然入睡。少年也曾流泪,也曾迷惘,也曾思量,多少次穿行于漫漫沉沉的黑暗,多少次走过荆棘遍布的荒原,摔倒了,爬起,咬牙继续;悲伤了,暂息,复而前行。因为他相信拼搏不会错付青春,梦想终会成为现实,于是当新生活的光束洒下时,他释然了。回望一路歪歪斜斜的足迹、洒过汗又流下了泪的土地,竟是那样令人动容。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当少年一天天走向成熟,他既为曾经的成就而自豪,也为过往、今昔的人生路径心存疑虑。他悲壮地站在昨日已远、去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他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又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他的生活、事业与家庭,是否可以有另外一种模样?再次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他久久伫立徘徊。当他对自己的人生路径重新做一番审视与梳理后,幡然醒悟,哪儿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正是这许许多多的选择才成就了他,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选择太多,有人会迷失自我,会不辨方向。即使做出了令自己后悔的选择,也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将它放在人生的长度上,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一次,他豁然开朗,卸下心灵的重担,世界依旧美好如初。
   百年老树,叶随风转。英姿勃发的青年渐渐衰老,他已没了再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空留两鬓斑白。一生见惯了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到了这个自以为遥远的终点。此刻,他安祥宁静,一如当年的模样。多少年了,世界塑造了他,他亦于世间留下痕迹。侧身西望,远方在他眼中绵延开来,他不觉凄凉,却悠然而满足。
   少年时的自己,此刻再度浮现于他的眼前。所有关于梦想、关于选择、关于成长的种种,都随风飘散在远方,如那不倦的黄叶,于心底翩飞……
  (陕西渭南市育红中学)
  点评
  这篇散文形散神聚。开头指出何为一场圆满的人生,通过“树生千尺,根系大地”“努力学习,拼尽所有”“时光流逝,光阴荏苒”“百年老树,叶随风转”等阶段,将一个少年的一生娓娓道来。小作者妙笔生花,一气呵成,堪称一篇佳作。
  【课文导入】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从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作者弗罗斯特,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
  【技法链接】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有以下写作技巧可供同学们借鉴:
   1.创设了美好的意象。“路”是本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指具体的道路,也象征着人生之路。古今中外,不少作家都曾使用过“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不同的含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而在本诗中,诗人通过对未选择的路的眷恋与遐想,向人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为人生开启了另外的可能性。
   2.比喻修辞的运用。在《未选择的路》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发了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了“人生岔路”這种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物。
  【延伸文题】
   请以“漫漫人生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其他文献
文题亮相   请以“那一次,我真   ______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所谓半命题,就是命题人只出一半的题目,另一半由作者来补上。补什么?一般是补充你最熟悉的内容,最有趣的内容,最有教益的内容。如生
期刊
【课文导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
期刊
我今天数学考试又得了一个满分,难掩喜悦的我哼着小曲儿向家走去。   刚进家门,“哇,好香!”一股淡淡的甜味夹杂着清新的酒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直奔厨房。“闺女,你喜欢的醪糟发好了。”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对我说。看着盆里那漂浮着的饱满的米粒,我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最懂我者非妈咪莫属也!妈妈用勺子舀了一大勺醪糟喂我。“哇!”软糯的米粒占满了我的口腔,一股浓郁的米酒香味儿充盈着我的鼻腔,而后蔓延至胸腔。我
期刊
如果没有花朵的缤纷盛开,人们还心心念念向往着春天吗?如果没有花朵的热烈参与,美好的大自然还会叩击你的心扉吗?如果从诗词文章中抽离香花芳草的蓬勃生机,文学史还会锦绣灿烂吗?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曾说:“春天的花是冬天的梦。”哪一朵花不是经过风雪中孤独的跋涉,才在春天努力绽放;哪一缕芳香不是经过黑暗中的苦苦挣扎,才在春风中袅袅飞扬。   2020年的花姿花容,是否惊艳了你的眼眸?是否唤醒了你的动力?花
期刊
【片段导入】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
期刊
叔叔从田地里劳作回来了,带回一双长筒橡胶雨鞋,橄榄色的外表被太阳晒得干巴巴的。叔叔把它提进西边的杂货间里,放在了门后面。看着那双鞋,我的思绪不禁悠然神飞。①  这片土地上的人俭朴,平时劳作脱下鞋子、挽起裤脚就上阵,几乎没有多少人家买过雨鞋。我家曾经也是有一双橡胶鞋的,只不过有一次被小孩子扔到火炉里烧坏了。爷爷不耕作了,父亲和叔叔一直没有想过再买一双,常常冻得双脚麻木,或被雨水泡得发肿。②。  每逢
期刊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人民全面戰“疫”,奋起抗击。中华民族险些被遗忘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人间真情又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   这最炽热、最动人的心,自然是冲在一线的“逆行者”们。在大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主动担起责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他们是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双手拯救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是民族英雄,以无私的精神消灭
期刊
【文题亮相】  歲月如诗,人生如歌,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且歌且行,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回望走过的岁月,你会发现: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次磨炼,我们坚定信念、无所畏惧,一起走过;面对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我们积极思考、团结合作,一起走过;面对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比赛,我们永不放弃、努力拼搏,一起走过;在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中,我们感悟真情、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甚至在国家有难、病毒肆虐的当下,我
期刊
文题亮相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家乡人。”走过千沟百壑、万水千山,最美的依然是家乡不加修饰的绿水青山,最甜的依然是未经处理的淙淙清泉,最动听的依然是亲朋好友朴素的方言,最安逸的依然是家中依水而建的那座小院。无论身处何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都牵动着你的心,让你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请以“家乡风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期刊
炎热的夏日里,暑气笼罩着大地,鸟儿也嫌弃大地的炙热,在湖边轻轻啄了几口水,就急速地飞向树梢,站在枝头,欢快歌唱。蝉们本想默默地坐在一旁看热闹,但又嫌鸟儿的歌声太单调,也忍不住加入了这首林间小调的合鸣。  在鸟鸣与蝉鸣的应和中,它不知是好奇心太重,还是忍受不住土地的炙热,最终决定破土而出。  它是一只幼蝉。  它开始寻找声音的来源,想立刻加入庞大的蝉家族中去。它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知了,知了……”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