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把视为极端轻贱的人比喻为小草的语句,“视如草芥”这句成语道出了草木这一物种之于国人的微不足道之状。一位蒙古族植物学家却将草木作为一生珍爱,他发现植物像人,谁爱她,她就会把童贞的记忆献给谁。由此,他发现了许许多多植物的蒙古面孔。他叫陈山,世界上第一位创立“蒙古民族植物学”的科学家。
  色彩斑斓的植物世界
  我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中认识了陈山教授,当时的我正在构思一些有关北疆历史与疆域的文字,围绕这样的话题忙于请教和阅读,偶见的一上午,柔和的阳光安静地照进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栋普通住宅楼内,在寓所,陈山教授给我讲起了他干了一辈子的老本行——植物学。外行听故事,故事绘就成了巨幅的油画,那画幅里是一位躬行的耄耋老人,他的面前是万千植物的叶片组成的粗细不等的脉络,像是一种路线图又像是植物世界的斑斓版图。四季留给植物的一如油彩,涂抹下去的力度很重,一丝抽象,一丝具体,依稀仿佛,蓬勃向上,陈山教授的专著就是其间生长的叶子。《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和论文《蒙古高原民族植物学》那是必须要翻一翻的,别看封面纸张都已经显出年代久远的样子,可直到目前还是国内牧草学、草原学、农、牧、林科技工作者及生产、教学、科研等部门绕不开的“百科全书”,这是陈山从事六十多年植物科学研究的两座学术高峰,一座比一座深奥,一座更比一座有着迷人的吸引力。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们所不熟悉,又恰恰是对我们多数人有所意义和启示的东西。色彩斑斓的植物世界无不张扬着生命的勃发,那里没有官场、说辞,它们只垂青于阳光、水分、四季更替和爱抚过的人们。有的植物根据气候的冷暖,顽皮地学会了休眠,躲过严冬,而不至于在萌发之时被冻死。有的还能吃蚊虫,让人惊叹。有时又会乖巧地进入厚厚的书本,任人评说、遐想。
  创立蒙古民族植物学
  《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一书发表于1994年5月,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收录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包括6359种、29亚种、296变种、13变型及7品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中。一花一世界,听说解剖植物的一片小小花序,特征术语就有上下位子房、周围花、蜜腺和蜜穴、油管和上位花盘(伞形科)、鳞片和苞片(莎草科)、基盘和根头(禾本科)及绢毛、绒毛、柔毛、毡毛、刚毛等等数不清的称谓以及雌雄亲缘的细微变化,这是探究植物分类学的起步,除此好像再无捷径。钩应夏,沉应冬,陈山将中国草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一翻了出来。他曾走过温带的锡林郭勒、伊犁草原,亚热带的贵州和热带的海南岛草山草坡三个气候带,行走5000多公里,耗费15年时间进行国家重点牧草资源考察研究,由他主持、主编的《种子植物图鉴》《内蒙古植物志》《全国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获国家、自治区大奖。陈山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和兰州畜牧研究所工作25年,其中的15年是在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度过的,其原因简单而又高大,“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城里不能搞草原研究,马路上不能种草。”陈山至今还记得当年决定他们命运的这般指示,农业科学院虽不是大学,可与农业、科研密不可分。人到了牧区,他的心也沉了下来,面对草原上的植物大家族,他心无旁骛地比对世界拉丁化命名、汉语名称,不懂的地方——请教牧民,询问蒙古语名称、功效,由此记录了许多饲用植物的蒙古族民间利用的传统经验。他发现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在春季马和羊极度瘦弱时,把采集的冷蒿放进锅里浸煮,之后用牛角灌勺将汤灌进家畜的嘴里,牲畜体力会得以快速恢复。此外,用黄花葱的麟茎饲喂也是恢复瘦弱家畜体力的传统方法。春季接羔期,为了给母畜催乳牧民们会选择在冷蒿草场放牧,夏末秋初则选择山韭多的草场。对陈山来说,单位搬迁到牧区再到下放劳动改造,倒成了一件因祸得福的事情,思想的火花旁逸斜出,新的学术生长点由来已久,也在蓄势待发。1984年他提出“应该重视民族植物学发展”;1989年他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回到家乡内蒙古工作,心甘情愿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做一名普通教授,直到创办民族植物研究所当所长,当副校长,他离不开植物学研究;1996年他首次提出“蒙古民族植物学”这一学科名称,列举了丰富多样的实例来论述蒙古族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论证了“蒙古民族植物学”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他发表专文正式创立“蒙古民族植物学”,将之定义为“研究蒙古民族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有蒙古民族植物蒙古原名文化、食用植物传统知识、药用植物传统知识、饲用植物传统知识、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有用植物传统知识、植物崇拜传统知识、民俗植物传统知识和植物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研究等10个方面。
  民族植物学,既古老又年轻,所谓古老,在陈山看来有人类利用植物的开始就有了民族植物学的萌芽,说年轻最早科学定义民族植物学是在1896年,也就百余年的历史。由世界民族植物学衍生的蒙古民族植物學分支,正是民族植物学在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重要发展。从小心翼翼提出“民族植物学”,到勇敢突破思想禁区的“蒙古民族植物学”,科学终于脱掉僵化说教的外衣,最终阐明蒙古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与植物相互作用,为人类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植物命名与蒙古文化
  每次到草原,我总会跟上一次乃至许多年前的草原做番比较,后来一想,这样的对比也许是不对的,草场、路况和种种的不适、变化及破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吧。陈山教授想的却恰恰相反,他追根古代,说那时的蒙古人不是这样,维系蒙古高原草原的存在,他们的秘诀不是人定胜天,而是更好地适应自然。我的眼前好像闪现出牧人、牲畜和草原为一体的画面,苍天之下,草木生灵,这里有自然的气息、也有人类文化的传承。说句实话,草木并没有闲心关心人类稀奇古怪的想法,捕捉还是发现,那是人类自己的事情。
  植物学名,在国际上通指植物的拉丁学名,是植物分类学的国际语。陈山对世界植物命名上蒙古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了专门研究,这是他的偶得与必然。过去,在蒙古高原以及毗邻地区用蒙古文拉丁化命名发表的属有两个:一是豆科的锦鸡儿属,是蒙古族植物原名拉丁化的植物属;另一个是禾本科的帖木儿草属,“帖木儿”蒙古文的字义是“铁”的意思,这里指的帖木儿(1336-1405年)是以中亚撒马尔干为都城的帖木儿汗国之汗名。据陈山统计,植物命名中的种加词由蒙古文拉丁化命名的植物有190种、2亚种及9变种,丰富了植物学拉丁文,为世界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种加词用“蒙古”一词的有65种之多,其中用形容词“蒙古的”作种加词的植物有54种,如沙冬青、绵刺等;用名词所有格“蒙古”作种加词的植物有3种,如蒙古针茅、锋芒草及蒙古短舌菊;在形容词“蒙古的”前面加“内”,即“内蒙古产的”作种加词有7种,如内蒙古鹅观草、圆叶蓼等。用蒙古旧部族名作种加词的植物有26种,如科尔沁杨、乌拉特绣线菊、布里亚特柳穿鱼、准噶尔棘豆等;用高原及山名作种加词的有65种,如兴安柳、阿拉善苜蓿、杭爱黄芪、阿尔泰狗哇花、赛汉山缬草、圣山蝇子草、油蒿、锡林婆婆纳等。用河湖名作种加词的有额尔古纳早熟禾、哈拉哈菊、青海固沙草等。用戈壁作种加词的植物有13种,如戈壁女蒿等。用植物蒙古原名“哈日干”作种加词的有长叶铁扫帚及小芨芨草等。随着陈山教授的科学研究,植物民族属性的身影无声摇曳,牵动着人们的情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现和传播啊!这一深邃的思想,于1992年5月陈山在英国剑桥大学作的题为“植物命名与蒙古文化”的学术报告中作了阐述,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类学学者的兴趣。在陈山教授八十寿辰之际,内蒙古师范大学汇编《陈山文集》出版。如今的陈山教授享受着晚年慢阅读慢思考的生活,思想愈加深邃,并——付诸笔端,《蒙古高原草原科学》《蒙古高原草学译丛》等等都是他如今正在参与的重点工作。他用心灵的感知和科学的方法,触摸到了许久以前的远方,那里包含有看似粗犷的蒙古族人无比细腻的心思,他们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体察人微。这无须修饰的植物学边界,谁人明白?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创造奇迹的奥秘隐藏在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色之中,“工厂”在光的作用下制造有机物,而人类又从中学到了什么?   细思量,植物会是听从人类意志的臣仆吗?植物用自己千年万年的根茎、气味、定力看穿人类善恶美丑的终极。这样想来,谁人又可以看轻草木?陈山研究植物,发现植物蒙古原名的命名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某些植物蒙古原名甚至比近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分类命名还要深刻而精确。如禾本科芨芨草属的醉马草,它的蒙古原名是在其属名“得日素”之后加上“好日”组成,前者表明隶属关系,后面是指该种有毒,可见其命名的科学。汉语的“醉马草”在字义上则诗意了许多,实则蒙古族牧民担心的是马吃了这种草不是
  “醉”,而是中毒倒毙。锦鸡儿的蒙古原名叫“哈日嘎纳”,蒙古文“哈日”是形容词“黑色”之意,再用蒙古文加上“嘎纳”成为名词的规律而演变来的,意指草原植物群落中远望锦鸡儿灌丛时所显现的斑斑深色。由植物到历史,陈山推本溯源,提出在13世纪大蒙古国官修史书《蒙古秘史》中就有成吉思汗用锦鸡儿的生长分布形式挺进作战的箴言:“锦鸡儿丛般挺进,湖泊般摆阵交战,凿子穿孔般厮杀。”这一兵法,是成吉思汗于1204年在纳忽山崖攻打乃蛮部太阳汗时提出并使用的战术。由于对植物学科认识程度不同,蒙古学者们注释“哈日嘎纳”多有不同,而少了根据锦鸡儿形状比喻其战术的绝妙。查阅了手头现有的蒙古史学者专著,我发现,达木丁苏荣作“草”,额尔登泰、乌云达赉作“丛草”,道润梯布作“山桃皮丛”,阿尔达扎布则用“杞柳丛”。陈山的考证不能不说是对《蒙古秘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有着数不清的以植物命名的地名,有的有名气,有的偏居一隅少有人知,看似以植物为名实则地名中含有蒙古民族许多地理、历史和乡土文化的内容,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形象也随着这些地名在一一传播发散。陈山教授在研究蒙古高原草原植物蒙古命名时,发现蒙古民族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表现出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智慧。恰克图,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位于俄罗斯、蒙古边境。恰克图地名是由禾本科羊草的蒙古原名音译而来。羊草的蒙古原名准确音译应是“荷雅格”,加上“图”字即是“荷雅格图”,意为有“有羊草的”地方;俄文音译拼写后汉文拼写成“恰克图”。恰克图地名有蒙古语语源文脉,表明其蒙古文化内涵。历史上,恰克图曾是中国境内的中俄通商要埠,1727年《恰克图界约》签订后,原旧市街归俄,在旧市街南中国境内另建新市买卖城,为中俄通商地。1728年俄国旧市街改称特罗伊茨科萨夫斯克,并与附近的恰克图村合并,1935年又复称恰克图至今。察尔森,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镇名。始于1636年,经过300多年历史沧桑巨变,察尔森地名从未更名,沿用至今。蒙古语“察尔森”是由壳斗科的蒙古栎之蒙名“察尔森”而来。蒙古栎的成年植株蒙语名称“察尔斯”,而在幼株的灌木状时叫“沙尔根”。现在的察尔森镇管辖的49个自然屯中,仍有一個自然屯名字叫“沙尔根”。可见,蒙古民族比较喜爱蒙古栎这一树种。1931年6月26日午夜在察尔森,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等四名间谍,到中国东北从事间谍活动,被当地驻防的东北军兴安区屯垦公署军务处长兼第三团团长关玉衡上校下令捕获,并处决。之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村事件”成为日本侵华的借口之一。散落各地的以植物命名的地名还有乌里雅斯太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蒙古民族的生存智慧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到边境牧区工作不久的我,发现看起来总像一个模子的草原,就连相距不远的艾里、河槽、草场也都有自己独有的名称,根本找不出没有名字的哪怕多么小的一块地方。我奇怪,也许不知是在什么时代的牧人,站在山包手搭凉棚一边远望畜群,一边喃喃自语,一处山川河流,草场山包,畜群啃食的牧草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在史家看来,小民在历史中总是无关紧要的,恰恰不知何等小人物的那么脱口而出的名字,任由历史长河的过滤,居然叫到了现在。我在草原上遇到过的疑问,在陈山看来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他说:“蒙古高原的古代蒙古人,认为所有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对其周围环境中的每种植物都取了恰当名称加以识别,如果某种植物被践踏损伤,他们就会无比伤感,设法去恢复。”就比如四季转场,各有各的不同意思,夏营地或称夏营盘,蒙古族称“朱斯郎”,一般选择离水源较近,且蚊虫较少的转高处草地,保证牲畜采食良好,有利于牲畜抓水膘;秋营盘,蒙古语称“那木尔扎”,则要选择碱韭、蒙古韭、木地肤等饲用植物丰富的草地,有利于牲畜抓油膘,促使家畜体内积累营养;冬营地或称冬营盘,蒙古语称“额布乐哲”,要选择离贮备干草的地方较近处,且草场上冬季保留枯草高的地方,保证抗御雪灾。蒙古民族与草原和谐与共,自12世纪蒙古高原游牧部落“有毛毡帐裙的百姓”始,他们放牧饲养马、牛、绵羊、山羊和骆驼,说是“食之于草原”并不为过。除了肉食和奶食,还有许多粮用植物和野果用于食用,茶用植物更有36种之多,对于牧草,他们会很巧妙地以不同的营养成分加以不同利用。此时,我儿时乡村生活的记忆被一一唤醒,那时我们一帮小伙伴就经常在家乡的野外找各种野果吃,其中就有一种两头尖尖、中间圆圆的叫“特莫物格”的果实,还有一种叫“乌吉马”的紫色酸甜小果……
  蒙古民族对自然满怀感恩敬畏,在草原利用上更是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牧草“再生”,保证牧草生生不息。在陈山看来就是轮牧文化、刈草文化、补播牧草文化及敖牧尔文化。草原滋养了蒙古民族,蒙古民族的行为则演变成为文化,那是他们的生存智慧。在蒙古高原凡是倡导和弘扬蒙古民族畜牧业生产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地方,草原生态环境就良性化,畜牧业生产就繁荣发展,老百姓就幸福安康。陈山坦言,内蒙古自治区活跃的草原文化研究,偏重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而从草原科学的角度研究还比较少。
  草原,对于城市人来说是一方治病的良药,专治抑郁、痛苦以及一个个官场心病。不难想象,现今的人们享用着草原,像病虫一样的种种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也在无端伤害着草原。让人用之弃之的草原啊,每次走近,我还会深深吸吮仅存着的那绿那蓝那广阔,让草原的风把重重的沉郁吹散。想一想漫长的草原历史,记在书本上的大多零散不全,而柔弱的牧草却记得许多,好像用自己小小的挺立书写着让人们能够看得见的“伟大”一词,那是草原的特质。在地球村以土壤、砂石和水分组成的表层,我已经不清楚是人类在不停地创造,还是植物王国给予着无声的教化?挥手告别了教授,我将这一近似荒唐的问题留给自己慢慢求解,又想传达出去求教于万能的方家。
其他文献
滇西南临沧市境内的凤庆、云县、永德三县结合部,散居着一个近二万人的彝族支系,《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等史志书籍,将其称为“腊米”“六米”“利米”“列米”“侎俐”或“小列密”等,他们自称“俐侎泼”,外人则普遍称之为“俐侎人”。上述史志书籍中,于他们只是凤毛麟角般的零星介绍,加之他们与山为邻,居于山区,固守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
期刊
[摘要]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着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当前,受经济下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信用环境及自身管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不良贷款问题有所反弹。本文主要以四川省部分农商行为例,分析了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防控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风险 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9月15日,第二届西博会进出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关系主任梁振朝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梁振朝告诉记者,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进出口商品展上,香港展位设有“一带一路”建设展区,展示了作为国际金融、商贸、物流中心的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成果。  梁振朝说,近年来四川、成都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给成都、给四川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将
期刊
要了解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不仅要看它的现在,更要进入它的内部,与它的过去进行对话。而时光不可倒流,这时,史学研究和老物件收藏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清朝开来的的士》是张建先生撰写的成都的士史话。它就是这样一个能够进入城市内部,与之过去进行对话的穿越时光的通道。  此书是中国第一部“的士”文化典藏,时间跨度从清朝至当代的百年时光。作者创造性地把一个地区的交通史进行了贯通、整合,打通了区域阻隔,修补了史
期刊
9月24日,“中国琥珀之城·腾冲”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腾冲市政府主办。活动现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向腾冲市授牌。  腾冲有着悠久的琥珀加工、销售历史。近年来,腾冲发挥毗邻缅甸的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国内外客商,成立了琥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国内第一个地方性琥珀协会,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引入与培养琥珀加工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及珠宝品牌、加大
期刊
4月18日,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在南京江宁未来网络小镇举行。峰会现场,来自全球网络领域著名专家,国际顶尖大学领军人物,全球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及互联网巨头高峰论“道”,聚焦“云时代”下,已经成为世界网络大国的中国,是如何推动通信传统业务转向未来网络技术下的创新“飞跃”。  华为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总裁汪涛  汪涛在峰会发言中指出,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运营商目前
期刊
关键词:淀山,蚕陵,叠溪镇;关键词:羌乡古寨、黑虎羌寨;关键词: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这些关键词都指向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茂县。  茂县历史悠久,古羌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但它也是贫困县。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今年,便是茂县贫困县摘帽年。茂县能顺利摘帽吗?让我们去看看。  加快建设川西北高原生态农业发展高地  “十三五”期
期刊
汶川有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有文化四朵花——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有六景——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  初春的汶川,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汶川县全县森林覆盖率38.1%、森林蓄积1145万立方米,是一个宜居的天然氧吧。  龙溪羌人谷,文旅结合助民致富  在距离汶川县城15公里处有一个被誉为“羌人谷”、释比发源地的地方(
期刊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茂县历史悠久、古羌文化浓郁,拥有羌乡古寨、黑虎羌寨碉楼群,以及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但由于地质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等原因,茂县多年来一直顶着贫困县的帽子。  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今年,便是茂县贫困县摘帽年。茂县能顺利摘帽吗?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茂县最难
期刊
汶川,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地名。素有“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淀川”美誉的汶川,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是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汶川也是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大禹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等交相辉映。  “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今年汶川就要提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让我们去看看,汶川是如何决战脱贫攻坚的?汶川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突破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