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感悟.反思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故事史料,细节,史实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50—03
  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常态模式,这对于改变传统课堂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倾向无疑大有裨益。然而,由此产生的另一种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以繁冗的史料取代鲜活的史实,使得历史课思辨有余,生动不足,忽视精彩的历史课堂需要从故事情节中展现历史的内在精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可行的途径是运用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史料,也就是说历史课堂要运用故事史料,讲故事,讲细节。
  所谓“故事史料”,指的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史料。这类史料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有中心人物,二是有具体情节,三是有史实依据。故事史料能营造鲜活的历史场景,带领学生领略过去的万千气象,并能有效地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其理性思考。笔者曾执教过一堂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上海市“两纲”教育示范课,在运用故事史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笔者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一战”中普通士兵对战争的反思和基于人类良知的行动,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体认以史为鉴的态度和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分别在“战争透视”和“战争之思”环节集中运用了故事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血腥和残酷的战争,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战”的残酷性,是“战争透视”环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其类型包括图片、影像和文字史料等。惯常的做法是寻找“一战”战场实录的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不可否认,这类史料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其中大多是以第三方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的。如果能运用第一手史料,即战争幸存者的讲述也许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我选取了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中的一段故事史料。以下是该环节的实录片断:
  师: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出自一部经典的战争著作《八月炮火》,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被认为是反映“一战”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巴巴拉·w·塔奇曼也因这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书中有一处借一位幸存的法国士兵之口道出了那惊心动魄的“一战”情景:炮弹“把道路炸得千疮百孔,把树枝削得大片横飞”……“倒在苹果树下的那一个,整个面孔已被削掉,头部血肉模糊。……鼓声咚咚,愈擂愈急。‘冲啊!’士兵们齐声呐喊着:‘冲啊!’这是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我的头皮像触了电似的,头发根根直竖。……士兵们呼喊着——如痴似狂!
  (学生有的神情凝重,有的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通过这位幸存者的回忆,你对“一战”有什么印象?
  生:非常残酷,破坏性特强,太惨了……
  师:除了残酷的印象之外,你觉得这段文字还在什么方面加深了你对“一战”的认识?
  生1:我觉得对战场上士兵心态的描写很精彩。
  师:战场中的士兵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生1: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可是一旦投入战场,他们又充满了仇恨和疯狂。
  师:你很敏锐。那么你是如何知道士兵的这一心态的?
  生1:从“头皮触电”,“头发直竖”可得知他们的恐惧;而最后的“如痴如狂”可见他们战争中被蛊惑后的疯狂心态。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是一段文字记录的史料,与图像史料相比,它有什么优势呢?
  生2:文字史料对人物情感的描写更为细腻。
  师:你说得有道理。的确,图像史料在展现历史场景时较文字史料更为直观形象,可是文字史料在表现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方面更胜一筹。这启示我们要更好地了解“一战”真相应该如何去搜集资料?
  生3:应该找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
  生4:找当时拍摄的照片或纪录片。
  师:你们都讲得有道理。总之,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类型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比照研究,我们才能得出对历史事件比较完整的认识。
  记得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元先生在给学生讲通史课时,总不忘在正式授课之前给学生推介一本他比较欣赏的好书,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谓用心良苦。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只是我们可以将好书荐读放在课堂教学的自然流程中,而不必刻意放在新课的开始。为此,笔者在讲述故事史料来源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了《八月炮火》一书。在朗读幸存士兵回忆的时候,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专注的表情。这一专注除笔者的精彩讲述外,更缘于故事史料的生动情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将其带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领略到历史细节的魅力,了解到历史真相的内涵。
  的确,故事史料能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但是历史教学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还须明了“学生需要接触这门知识(历史)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而不只是知道这门知识的表面现象或最后结论”。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懂得如何知道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因此,运用故事史料进行史学方法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还注重让学生辨析文字史料与图像史料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意在启示学生要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须多方搜集史料,并明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在对“战争反思”的环节,笔者同样运用了故事史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照片,这个故事发生于德国的战俘营里。照片上一位法国战俘被绑在一根立柱上,一位德国士兵身体微微前倾,正神情专注地给法国战俘喂水。从这张照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士兵心地的善良。
  师:确实如此,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依然留下了如此温馨的画面让人感叹。实际上,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例如,在一战期间曾发生过著名的“圣诞节停战事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德国营地唱响圣诞颂歌之后,英国士兵穿越了无人区,在靠近敌人战线的一边点亮了一颗圣诞树。随即,两军阵地交替唱起了圣歌和颂歌,对应一方总会给予掌声和欢呼。士兵们隔着战壕互致圣诞问候,交换圣诞礼品。甚至还有的记载说在“一战”期间,英德士兵在前线举行过足球友谊赛。
  (学生们有的面露惊讶,有的会心一笑,有的觉得难以置信。)
  师:这确实让人不可思议,可是却真实地发生于“一战”当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英国和德国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他们心底里渴望和平。
  师:很好!那么,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生2:人性。
  师:人性怎样?
  生2:人性本善。
  师:精辟!好个“人性本善”!即便在异常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人性的温情与善良,而这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之所在!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借助故事史料突出了对战争中人性的审视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战争,我们固然可以渲染战争的血腥和苦难, 也可以理性分析战争前因后果,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作为战争亲历者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忽略战争中人性的畸变与坚守。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有关人性的学问。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说:“历史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性学的研究,因此,除了科学和人文价值的理想而外的第三个方面,便是史家对人性的探微。”历史研究如此,历史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对人性的了解,我们很难理解历史。如何去展现战争中的人性,故事史料是值得去开掘的富矿。以上的两则故事史料均是建立在真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集中而典型了反映了战争中的人性。它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引发学生对战争中人性的反思,且留有深深的余味。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实践,笔者对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故事史料有了如下认识。
  首先,运用故事史料一定要有清晰完整的目标意识。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故事史料?运用故事史料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要着重考虑的。好的故事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现场,但仅仅停留于此则是不足为训的。如果我们在故事史料的运用中还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史学思想方法,引发他们的情感激荡和理性反思,继而培养他们独立的公民人格,岂不更好?
  其次,故事史料的讲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教师富有激情地单项讲解、边讲边议、讲文结合;也可以用图片辅助讲解,让学生边看边听,激活其多维感官;还可以两则或多则故事配合着讲、同时呈现、前后呼应。总而言之,只要这些故事能为教学的主题服务即可。
  最后,故事史料的呈现在必要时需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一是对情节不够集中、结构较为散乱的故事史料做适当裁剪。如本课呈现的《八月炮火》中故事史料就采用了这一方法。但对史料的剪裁要保持故事情节的延续性和文意的豁然贯通,以便集中展现故事情节,也利于节约时间。二是对语言不够通俗、或古奥或繁冗的故事史料进行文字润色。但对史料文字的润色以不改变文意为前提,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三是对故事史料的形式做适当改变。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我们能将文字形式的故事史料转化成图像形式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张炎林,男,1979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教育及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张元,课堂教学的历史图像问题[J].历史教学(上),2011(4).
  [2]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妥协是近代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缺失的民族特性、处事方式和行为理念。一个无可辩驳的史实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因此,两国革命和民主宪政发展过程中的妥协同样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英国人的妥协传统与习惯让其社会转型和进步总是在温和中行进。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在几经波折后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停滞了下来。“
哥要的不是钱,是财富自由  拥有多少钱,你才会有“财务自由”的逍遥感觉?哥要的不是钱,是财富自由。  @和光同尘7(北京):15岁那年,一个大雪的深夜,我曾许下3个愿望:一个安身之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本自己的书。现在,安身之处和刻骨铭心已经有了,书还没写。少女的那缕情结总是极其简单。追慕闲云野鹤的生活,却桎梏于闹市俗流之中。  @北海:2004年,当我大学刚毕业时,我认为如果有500万元就算
3年前,在我住的小区里,搬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妇,就住在我家楼下。自从他们来了以后,这里就从未太平过。男人很要强,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女的呢,也从不示弱,与男人吵架,胆气十足,从不礼让。  一天,在居民楼下,他们又吵了起来,原因很简单:过中秋时,男人送了自家父母200块钱的礼品,而给女方家的,却要少一些。于是,他们都指责起了對方。男人理直气壮:“我每天在外辛苦挣钱,给自己父母多买点东西,你凭什么干涉
冯浩祥刚刚做完胃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肚子上那10多厘米长的刀口还在隐隐作痛。但这个晚期癌症病人却顾不上休养,因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在过去的这一周多时间里,他正忙着帮自己的养父曹根新——一个70岁的流浪汉,讨回失去了10多年的户籍身份,让老人可以落叶归根。  这一老一少原本素不相识。5年前的一个雪夜,流浪汉曹根新无意中救了喝醉酒的打工者冯浩祥一命,从那时起,冯浩祥许下承诺:照顾老人的余生。 
家长的关爱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好的养分。现在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缺,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关注,家长都充分给予了孩子。撇开每个家庭在物质水平上的差异,其实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心都是一样的,几乎每个爸爸妈妈都可以拍着胸膛说:我对孩子有200%的爱,没有比我更爱孩子的了!  但爸爸妈妈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需要这200%的爱?凡事要把握尺度,爱其实更需要尺度。过度的爱往往会演变成溺爱,即便这并不是
一、互相猜疑  “这么晚才回家,你和谁约会去了?”丈夫一回家,妻子就不停地翻他的手机,检查有没有陌生的电话号码和肉麻的短信,甚至他与异性多说几句话也醋意横生。  点评:这是因为给对方的空间太少。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到小区健身中心去跳舞、散步,当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后,就不会把注意力一味盯在对方身上。  二、以性为罚  女方裹着被子先躺下,男方随后也上床并要求性生活。女方坚决不同意。  点评:把不良情绪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3的饮料。在外国,啤酒的饮法有很多种。由于啤酒的酒精含量低和饮用习惯,欧美许多国家将啤酒列为饮料类,与其他饮料或食物混合,形成独特风味。  1.可口波打 用冰镇啤酒和冰镇可乐以1:1配比,杯中放入3块冰,依次倒入啤酒和可乐,搅拌之后饮用。颜色棕红,泡沫丰富,味道宜人。  2.可口菲尔德 啤酒和可乐以2:1配比,依次倒入杯中饮用。色棕红,泡沫
我是她的男人和情人的私生女    我8岁那年,被我的妈妈扔在她家门口。这个生了我的女人说,你若跟着我,只有死路一条。你爸爸死了,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那天,风很大,雨也很大,我妈紫色的衣裙在拐角消失的时候,我已经连泪都流不出来了。我在雨里大喊着追她,跑了好几条马路。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便站在马路中央,期望着有哪辆车把我撞倒,让我离开这个世界。  傍晚的时候,我还是坐在了这个叫李春花的女人家门口,她
“12888(元)的原价,能砍到2888(元),这婚纱照的水分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淹死人啊!”准备6月大婚的准新娘董静(化名)在社区论坛上发帖质疑。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婚纱摄影的水分很大,如果影楼报价10000元,你直接砍掉一个零,大约就是影楼的成本了”,有过影楼工作经验的摄影师马克(化名)告诉记者。  咨询  听起来让人心动  “您看看这套8800(元)的吧,这原价10800(元),现在搞
关键词 社会观念,近代中国,科学革命,历史解释,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1-0045-04   科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科学革命的实质。在科学革命过程中,从一个学科的突破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够迅速向其他学科传播,甚至向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渗透,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思维方式,并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科学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