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引领学生进步的阶梯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_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自信更重要的了。不要忘记赞美,真心的欣赏,真诚的评价,真情的流露。只有在爱与尊重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有喜与乐。
  关键词:赏识教育 自信 尊重 阶梯
  众所周知,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地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
  同理,班主任也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有一天表扬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一天的学习情绪饱满,作业认真,课上积极发言,课下助人为乐。从赏识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被认同的感受,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赞扬。学生把外在的激励化为自身学习的动力,激发起强烈的上进心,树立“我能行”的自信。
  一、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1.适宜的期待。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影响其学习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努力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所以,教师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适度的期望,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适度,即对学生的期望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适时,即选择恰当的时机,且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期望也应不同。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們不断前行,攀登不止。
  2及时的肯定。肯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基础上的,实质上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承认差异,肯定长处,能使差异缩小、消失,使个体向完美方向发展。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一句赞语,比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骂更有力量,更具亲和力,因而才更有说服力。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位学生的长处,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学生在受到信赖的时候,都有快乐和满足感,进而在活动中发现自我,找回自信,产生全力以赴的决心。
  3.真诚的关爱。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好学生要教育要爱护,“学困生”同样要教育要爱护。后者一般不愿意与教师多接触,教师要跟踪他们的学习动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多提问、多鼓励,课上课下关心体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心中有他”,从而高扬起自信的风帆,荡起勤奋的双桨,架驭青春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赏识教育的原则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如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目标还差得不少。”学生压抑、心情郁闷。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不同的语言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有资料显示,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3.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
  4.赏识,并不排除温和地惩罚。赏识,是指不要老盯着学生的缺点,而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细微的优点,及时地给以肯定和表扬。而温和的惩罚对于帮助学生同样是重要的。所谓温和的惩罚就是不用恐吓、讥讽、打骂等方法,而是用让学生看到他的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和必然逻辑结果来警示。奖励和惩罚是相互作用的,都是教育方法,但运用时必须有原则。班主任的奖罚标准关系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赏罚时必须谨慎。
  赏识是一个透彻明白、凝炼智慧的教育理念;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引领学生成功的阶梯。赏识的本质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豪感,是让每个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赏识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享受自信的快乐。班主任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定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手册》。
  [2]《新时期如何做班主任》。
其他文献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进生。后进生是班级的落伍者,而且后进生常常屡教不改,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后进生
期刊
摘 要:信息化时代日益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文化、教育等。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所以把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对改善和丰富以往的幼儿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开拓幼儿教育新的空间和领域,促进幼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
期刊
摘 要:在新課标当中,对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新课标还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成为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激发 学习动机 体验 探索 推理 分析  统计教学中最核心的
期刊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
期刊
摘 要: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未来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
期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列为五育之首,足见德育的重要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特点,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体育教學中渗透德育,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多元化的,没有定式。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正确的
期刊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提出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实施。  生命具有最丰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本文试探讨小学语文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以期共同提高小学语文德育培養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而尽职尽责,播撒爱心,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狠抓常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培养更多有用之才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明确责任 博爱之心 常规管理 业务要精 观念要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
期刊
实践证明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品德课与自然、生活、劳动、社会课程的综合,本身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品德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生活为基础,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一、品德来源于生活  品德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德教育只有从生活开始,遵循学生的逻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精心创设情境,才有利于引发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