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品德”与“生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品德课与自然、生活、劳动、社会课程的综合,本身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品德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生活为基础,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一、品德来源于生活
  品德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德教育只有从生活开始,遵循学生的逻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精心创设情境,才有利于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传统教育的思想往往把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通过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牢记,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而其中许多内容在学生生活中是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的。只有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品德,才是儿童所喜欢并乐于学习的。平时一有机会我就会主动走到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富有“童心”、“童趣”地同他们谈心、聊天,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能有效地实施品德教育,而且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课堂还好,因为学生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交往中还要注意尊重他们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中主人翁的地位,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真正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二、品德依赖于生活
  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儿童的生活实践。把儿童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些具体的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情境中产生“心灵感应”。如教学《家人的爱》一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录家人对自己的关心、说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从而在心底产生对家人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同时为《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做下有力的铺垫。这种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體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健康心理,有利于促进儿童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亚里士多德说:“德行不是有了才做,而是经常做才有。”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中,甚至社会生活中,都应该让孩子多做、多磨练!而生活日益富裕,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家庭环境都不错,又都是家庭中的小太阳,难免养成这样那样的坏思想。但是疼爱孩子要富于理性,在学校中值日、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劳动,都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生活实践,也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需要自己的劳动;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使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需要,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对帮助者的渴求,从而体会到为别人做事的快乐。这些都说明品德有赖于生活中的培养。
  三、品德体现于生活
  品德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并且在生活中得以表现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一种习惯的、不由自主的行为,表现在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所以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因不舒服吐了。这时几个同学赶紧帮忙把脏物打扫干净,还有的同学急忙去安慰那位呕吐的同学,也有掩鼻围观的。我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请大家想想刚才发生的事,想想如果生病的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我又请刚才帮助收拾脏物的同学说出为什么去帮助别人?他们的回答却各不相同,第一个同学说:“我看他那么难受,想帮帮他。”第二个同学说:“老师叫我们多做好事!”听了他们帮助别人的理由,我不禁愕然,同时感到品德在生活中的表现并不能只看到表面。于是赶紧组织学生讨论这几位同学的想法,面向全体学生纠正品行中的不良因素。
  四、品德服务于生活
  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可以改变生活。每学一个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想,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并要求做到,使学生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学生生活活泼主动地发展。如教学《我换牙了》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两课,让学生说出日常自己的做法及以后应该注意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观察,看看谁做到了,做得怎样?课后适时开展“看谁做得好?”活动,使学生真正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固化为道德习惯。
  品德教育是一种生活,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同时品德教育也是为了生活,品德教育就是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引导儿童从当前的现实生活逐步走向未来的可能的生活。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在班级管理流程中,班主任是管理者群体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班主任就是人的学生发展阶段的“关键影响人”。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要求班主任必须胸怀理想、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地投入工作;要求班主任持之以恒地、饱含热情和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求班主任不断努力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成为学生健康
期刊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进生。后进生是班级的落伍者,而且后进生常常屡教不改,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后进生
期刊
摘 要:信息化时代日益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文化、教育等。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所以把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对改善和丰富以往的幼儿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开拓幼儿教育新的空间和领域,促进幼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
期刊
摘 要:在新課标当中,对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新课标还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成为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激发 学习动机 体验 探索 推理 分析  统计教学中最核心的
期刊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
期刊
摘 要: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未来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
期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列为五育之首,足见德育的重要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特点,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体育教學中渗透德育,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多元化的,没有定式。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正确的
期刊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提出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实施。  生命具有最丰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本文试探讨小学语文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以期共同提高小学语文德育培養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而尽职尽责,播撒爱心,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狠抓常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培养更多有用之才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明确责任 博爱之心 常规管理 业务要精 观念要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