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盖尔:摄影出世之标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i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独创透视画家的达盖尔,也经常被画家朋友描绘。在达盖尔发表摄影术之前两年,画家亨利·格罗夫顿(Henri Groveton)于1837年以石版画描绘的达盖尔肖像。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收藏
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肖像,1844年。让·巴蒂斯特·沙巴蒂尔(JEAN BAPTlSTE SABATlER-BLOT)摄影,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收藏

  摄影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从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最早的定影尝试,到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Loulsacques Mande Daguerre,1787~1851)发明达盖尔式银版照相技术,摄影术经历了20年酝酿期终于宣布诞生。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究竟谁是最早的摄影术发明人的史论争端。
  无论摄影发明者的荣誉桂冠最终戴在谁的头上,但是达盖尔及其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之首先被社会确认为摄影术发明的事实,则根深蒂固地永远铭刻在了摄影史的里程碑上。

摄影术诞生


  达盖尔1787年11月18日出生在法国巴黎北边的科梅伊镇,1851年7月10日逝世于巴黎附近。1822年,他成功地设计发明了戏剧舞台艺术的透视幻景画(diorama);1829年,他和努力多年试图永久固定照相暗箱影像的尼埃普斯结为合伙人;1831年,达盖尔发现碘化镀银铜版的感光性质;1835年,他发现经过照相暗箱曝光的感光版过水银蒸气熏后出现的正像;1837年,他用盐溶液固定住影像,并在1839年采用赫谢尔的“海波”定影液。
1839年8月19日,阿拉贡在法兰西科学与艺术学院宣布摄影术的诞生。
“寺街”,達盖尔拍摄于1838年,达盖尔摄影法银版照片。

  第一份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的官方报告,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拉贡于1839年1月7日提交法国科学院。此摄影法由法国政府买下,并于1839年8月19日宣布“免费送给世界”,但是在五天前这项技术已在英国和美国获得了专利。达盖尔法银版照相引起全世界的兴趣,一直保持流行到1850年代中期。
  在此有必要引述法国人昆汀·巴耶尔在其专著《摄影术的诞生》(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中文版)第一章“1839年,摄影元年?”所讲述的史事原由:
  1839年1月7日,在巴黎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法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国会议员路易-弗朗索瓦·阿拉贡(Louis-Francois Arago),介绍了一种通过机械的方式再现景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无需手工操作,就可以在暗箱中形成影像。这项发明是画家们从16世纪之初就开始进行的一项尝试,并最终获得成功。
  根据阿拉贡的说法,尽管这项发明只是使巴黎的景象和静物影像被简单地复制下来,还没有颜色,但是它已经代表着人类能够对细节进行精细的分辨。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名制图员能做到这一点。为此,他一边列举这项发明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各种应用,一边敦促法国政府尽快接受发明者雅克·路易·芒代·达盖尔的这项发明,并为这项发明起名为“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
  这项发明惊奇的效果是真实的。早在好几年前,就有关于这项发明的谣传在巴黎艺术圈和科学界流传,但是除了1835年《巴黎人报》那则简短的报道外,它一直被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与发明者达盖尔亲近的人和科学院成员有权看这些照片。但是,媒体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发现达盖尔这项还未公开的发明的任何蛛丝马迹,在媒体的关注下,十几年来一直靠经营透视画生意的达盖尔变成了“摄影之王”和焦点人物。当时的他正在经营透视画生意,这种生意是他自己发明的一种依赖光线的精巧游戏,在当时的巴黎特别流行。
  虽然缺乏相机制造模式的信息,但这个想法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即自然场景能够在极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方法自我呈现。在达盖尔之前,曾有很多人也梦想着使影像固定下来,但他们都没有成功。只有到了不久之前,时间流转到19世纪上半叶,当化学、物理和光学均有所发展之后,人类固定影像的梦想才经由达盖尔之手得以实现。
  (请注意在昆汀·巴耶尔的英文版《摄影术的诞生》书中,阿拉贡推荐达盖尔法摄影的两个重要日期分别表述为:1839年1月7日在巴黎科学院[the France Academy of Sciences],而公布摄影术诞生的“摄影纪元式会议”是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the Franc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cademy of Fine Arts]——作者注)
  遗憾的是,宣布摄影术诞生的那个标志人类历史发展里程碑的伟大时刻,却未能以摄影术方式拍照下来。所有的摄影史著作都得以一幅“眼熟能详”的手绘版画作品以记述摄影术诞生的当场情景。之所以不得不如此,因为当时所有摄影方式的感光成像速度都无能为力于此。   达盖尔在其巴黎居所窗口拍摄的一幅被公认为“第一张拍到人的摄影作品”,照片曝光接近20分钟,因此虽然大街并不是没有往来行人,但是都没被拍录下来,只有一对擦鞋者及其顾客停留够久才得以留下永载史册的影像。
达盖尔献给巴伐利亚国王的照片,约拍摄于1938年3月

  追溯起阿拉贡在极力推荐达盖尔法摄影当时所展示的究竟是哪些实物照片?我能查到的线索有两种说法,其中唯有那张带背景布的静物雕塑照片为共同点。
  据《摄影术的诞生》书里提供“1939年达盖尔献给巴伐利亚国王的照片,左右两张是从其寓所窗子拍摄的巴黎街景,中间一张是静物。可能是1938年春天的场景,学者萨缪尔·摩尔斯于1938年3月在达盖尔家中见到过的照片。”其中包括《寺街》。
  又据皮特·鲍罗克(Peter Pollack)著作《图本摄影史:从初起到现今》(The Picture History of Photography,from the earliest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所载:“1955年被重新发现的达盖尔摄制于1839年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片。阿拉贡(Dominique-Francigozs Arago)在科学院会议上展示了达盖尔在1839年8月提供给他的以下三幅照片。两年后他向佩皮尼昂博物馆展示了这些银版照片。每幅背面都写有‘用以证明达盖尔法摄影的照片,谦卑者达盖尔送给阿拉贡’。”

实至名归的银版法


  作为摄影史论由来已久的争议命题,无论作为标志摄影术发明人的达盖尔之崇高地位会受到何等挑战,我认为至少在两个重要方面,其功成名就的摄影创造至今实至名归。
  首先是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的影像品质之高超卓越,令其他摄影工艺所难以企及。例如与在定影时间上领先的尼埃普斯“人类第一张照片”相比,“仅就《窗外风景》这幅作品来看,大部分的细节都难于辨别,画面效果模糊不清,缺乏精彩的细节描述,让人不得不对它的实用价值产生怀疑。”而达盖尔法银版照片的结像清晰逼真和层次细腻,一枝独秀达到无与伦比的精美程度:“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以其影像质量和实现形式的准确性作为支撑,从根本上区别于达盖尔以前大多在纸上或其他有关银盐感光性实验中所尝试过的所有方法。这种冷冰冰的精确度,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准确地说明了达盖尔银版照片的特点,它以压倒性优势胜过了之前存在的所有已知的成像方法。”(《世界藝术摄影史》)
  标志摄影术诞生之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甚而被评论推崇为“摄影话语的起源”:“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像19世纪的其他发明那样缓慢。相反,这种媒介在社会现实中出现十分突然,就像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颅里一出现,便体貌完整,发育成熟一样。在公众眼中摄影没有明显的儿童期,没有青春实验期,也没有渐进过程的间隙期。甚至在理论和实践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人们发现1839年仍是令人惊异之年。摄影的出现容不得人们用常规的语言去描述。摄影神秘的起源使人因喜悦或恐惧而战栗,但是没有人愿意用简单的事实去消除这种心理状态。”(玛丽·沃纳·玛利亚:《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巴黎景观》(View of Paris),达盖尔摄影,约1838年
《静物雕塑》,达盖尔摄影,约1838年
《静物雕塑》,达盖尔摄影,约1838年
《林地》,达盖尔所绘纸本铅笔画。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收藏

  此外,就是在印证绘画促成摄影发明的史迹现象中,身为既是成功画家又是前驱摄影家的达盖尔,以其双向的杰出创作业绩,最为典范地彰显出将两者巧妙结合发扬的伟大创造。达盖尔以其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之成像工艺,地地道道地证明了确实是画家催生了摄影术的发明与成功。也就是说,在争议摄影术发明人的公案命题上,如果尼埃普斯先是利用复制绘画作品来印证其摄影术发明成果,那么达盖尔则同时以其优异的绘画造诣和独创的达盖尔法摄影作品,获得了摄影术发明的决定性历史成就。
  由于进入21世纪,中国至今尚无名副其实功能完善的专门摄影博物馆,所以国人对标志摄影术发明实物的珍稀文物——达盖尔法银版照片,大都是从书刊的印刷图片上略有知晓。比起通过复制可以一览大概的其他摄影工艺照片,达盖尔法银版照片的独一无二性,还表现在观看时需要特定的角度才能一窥其奥妙。即任何翻拍的复制图片,都无以企及其原作的美妙实质,甚至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窗观看也难得要领。因而,造成凡是未见过优质达盖尔法银版照片的国人,几乎等于空有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而未曾亲眼目睹其原物之底蕴。甚而,达盖尔法银版照片对于众多国人,只不过是涉及摄影史事物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爱丁堡荷里路德教堂,达盖尔绘于1824年的油画。达盖尔最好的架上绘画作品,展出时被授予荣誉军团勋章。英国利物浦的沃克艺术画廊提供
被認为是达盖尔手笔的《阿拉丁歌剧院舞台布景》素描画,约1820-182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达盖尔《哥特遗址》水彩画,1821年。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藏
达盖尔《所罗门圣殿典礼》素描画,1836年。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藏

  何况即使是对摄影史有研究兴趣、而且目睹过达盖尔法银版照片原作的少数国人,大都仅知成为摄影术发明者之一的达盖尔,却鲜为知悉身为创作型“西洋镜”画家的达盖尔其人的绘画作品。因此,我于此特别推荐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年中文版的法国人安德烈·冈特尔、米歇尔·普瓦韦尔主编的《世界摄影艺术史》(赵欣、王帅译)。该书以“机器与人的对话”开篇,以浓墨重彩地披露了达盖尔非同寻常的绘画才艺,这是此前我在多种美国人撰写的英文版摄影史专著里难得一见的达盖尔绘画作品。
达盖尔创办的巴黎透视景观画馆

  达盖尔自幼迷恋美术,童年时即展露绘画天才,擅长写实风景画。年轻的达盖尔曾师从巴黎著名舞台布景画家德果梯(Degotti)学艺,很快就能出类拔萃独当一面。达盖尔不但精于绘制富有立体感的舞台布景画,还能巧用娱乐观画器重叠变换的透明画片方法,配合创造性调度灯光和舞台装置,来加强画面空间的透视表现,制作出独出心裁的舞台设计效果。因而受到观众的赞赏,并且成为了巴黎文化界的名人,进而再接再厉创造出观赏性质的大型透视画,获得艺术领域的空前成功。

画家与摄影家


  1822年达盖尔和布东(Bouton)在巴黎创办透视景观画馆,合作经营的透视画演示生意一时蔚为奇观。达盖尔设计的此装置将其手绘的逼真风景图像,于黑暗中由反光镜次第投射在观众面前的22×14m巨幅幕布上,演映画面有山川景色、宫殿建筑、异国风光等浪漫主题。由此全景式的透视画景像效果产生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立刻在巴黎取得商业成功,1823年还在伦敦开设了分店。光顾过达盖尔透视画演示的画家康斯太勃尔(Constable)认为,这种表现形式十分“让人愉快”,但是“并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因为其对象是一种假象”。
达盖尔创作的透景画及其操作示意图
尼埃普斯观赏达盖尔透视画设施

  由此却也证明,身为成功画家的达盖尔,从擅长绘制景物逼真的透视画“假象”,进而竭力追求表达摄影真相的发明过程。自1820年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不通过绘画而直接成像的方法:“从我上一张透视画开始,我就只专注于光产生的效果了。”而精于用光,乃是达盖尔一生中最大的兴趣所在。他在巴黎昂比古喜剧院做布景总监时,就懂得以恰如其分的布光技巧来革新舞台效果。对于幻觉效果的舞台立体感的不懈追求,促成他发明了透视画,在将绘画与光学和化学交叉运用的实践中,透视画所需知识奠定了达盖尔式摄影法的综合基础。当时的媒体对透视画评价道:“这是画家的功力与化学这项令人惊奇的学科共同合作而产生的一种幻境。”
达盖尔肖像照,麦亚尔(J.E.Mayall)拍摄于1846年
达盖尔肖像照

  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作品的独一无二特点,很切合传统笔墨绘画作品的唯一性,(雕塑和版画作品另当别论)。也即是具有艺术作品的特定价值:“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与很多测量工具一样精确、快速、可靠,自启蒙运动以来,它的出现标志着科学史上一次真正的创新。这种价值的实现不是由达盖尔独自操纵的,它主要基于达盖尔银版照片的美学价值,并建立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实用意义上,而其严谨、精确的品质也得以让阿拉贡在艺术与科学之间进行辨证性的阐述。”(《世界艺术摄影史》)   1839年1月6日,法国巴黎的《法兰西报》宣布了“一个由达盖尔先生作出的重要发现。”该文章说:“达盖尔先生已经发现了一个固定影像的方法,这个影像是被呈现在暗箱的后背;因此这些影像不是物體的短暂的反映,而是固定的且经久的印记,它们就像一张画或一幅版画那样,可以从那些物体前取走。”达盖尔版照片也被称为“记忆之镜”。
  赫尔穆特·格恩斯海姆(Helmut Gernsheim)的权威巨著《摄影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hotography)一书导言中,是按照一个时间上的难题来描述摄影的起源的。他视其为“摄影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在舒尔茨的实验之后(1725年),化学知识以及摄影的光学原理就相当普及了,就此而言,摄影并没有被发明出来的这一状况,一直是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对于17和18世纪众多有着使用暗箱这个习惯的画家们来说,显然从未想过设法把暗箱的影像永久地固定下来。”(《摄影概念的诞生》)
  其实,自打从17世纪发明绘画暗箱起,画家们肯定会“想过设法把暗箱的影像永久地固定下来”,只不过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没能发达到将梦想成真。毕竟,好几代画家们所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其后继者达盖尔手上一举实现。这就是达盖尔终将绘画升华发明为摄影的永载史册之丰功伟绩。
  (责任编辑:邢江)
《静物》(Still Life),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摄影,1837年,达盖尔法银版照片。巴黎法国摄影协会收藏
《花廊》达盖尔拍摄于1839年,达盖尔法银版照片。法国国立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巴黎透视画馆约在1830年展出了达盖尔72×46英尺的巨幅画作。木版画,艺术家不详。美国乔治·伊斯曼博物馆收藏
其他文献
氣象环境是一个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作、经济发展以及很多重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
期刊
提到江苏宜兴,人们立刻能够想到紫砂、竹海。除了这些,宜兴西部的苏南小镇徐舍,也可说得山水之灵气,人文底蕴深厚,传说故事丰富,像一枚闪闪发光的古钱币,也正慢慢闪烁出其独特的光芒。  徐舍镇河网交错,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漫步其间,清水河道贯穿村庄,沿河而建的整齐房屋、潺潺流动的小桥流水,处处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古朴的青石路、白墙黛瓦建筑,长条木板移槽拼门、整齐的挑担式副檐,古色古香的楼
期刊
我喜欢深圳,也喜欢拍摄深圳。因为在这里有不相信眼泪的勇敢,也有创造新生活的梦想和欲望。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地模糊起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各种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成功、失败、挣扎、分裂、融合、消亡、繁育、新生的历练,不断积累勇气与自信。  我和我的家庭一起经历了快速转变的时代,从1980年代原本生活在计划经济之下,一下子变成市场化经济下的心态转变。物质消费高效快速
期刊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虽然痴迷,但时间精力毕竟有限。拍摄野生动物,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偏好,我喜欢闲暇时以这样的方式放飞自我,拥抱自然,表达情感。我理解的野生动物摄影,炫目的光影、急速的动感和宏大的气势都只是手段,是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万物皆有灵,形式上的表现只是表面语言,而值得回味、触动心灵的瞬间和人性化的表达才是野生动物摄影的灵魂所在。  境可以是一种现场情景,而我更愿意尝试通过对环境的描绘
期刊
得机缘品读小林兄的作品,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胶着。从“非典”到“新冠”,果子狸、蝙蝠、三文鱼,不必考据消息真实确凿抑或揣度想象,即时的联系足以形成超级暗示:人类强大,也不堪一击,自然的反作用力超乎想象。此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容易成为关注话题和热议谈资,而小林兄的作品足以丰富话题,驰骋谈资。  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早有这样的阐释:“大自然也可以被解释成人类心灵深处仍然停留的自然状
期刊
“错位摄影”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词,但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照片:一个貌似平平无奇的人正不费吹灰之力地推着庞大的比萨斜塔。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巧借“错位”来实现的魔术。所谓“错位摄影”,即利用类似“近大远小”等透视原理,并通过调整拍摄距离与角度,使得画面中原本并不相干的事物产生奇妙的视觉联系。  来自希腊的摄影师安蒂莫斯· 塔格卡斯(Anthimos Ntagkas)便十分擅长“错位摄影”
期刊
天气,最日常,也最多变。穹顶之下的我们得以透过气象探知宇宙,人类的活动与情感也因天气的波动而变化。而对于那些沉醉于自然物候的摄影师而言,仅仅是拍摄天气,就可以创造出一些最迷人的作品。庄白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他有一份可以专门拍摄气象环境照片的工作——中国气象报社摄影记者。  《中国气象报》是中国气象行业报,庄白羽从2009年入职到现在,一直工作在气象新闻图片报道的一线。在工作中,他积累了大量的拍
期刊
雪花飘飘,外婆炊糕;  雪花浓浓,外婆煎糖;  雪花满大路,外婆做豆腐;  雪花满大溪,外婆杀公鸡。  这是丽水松阳民间童谣《雪花飘飘》中的一段唱词。如果不是摄影师发来一张浙江初雪图,我不会想到南国冬景竟也可以如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瞬间顿悟,这世上之美,本不就是变化莫测、探寻不尽吗?正因如此,才有古人之洒脱,一双足履丈量山河,不错过山水生灵的千奇万化;也正因如此,才有今世人之痴念,亟亟渴求,
期刊
在西方,关于战争和冲突的报道往往远离百姓生活。报道主要强调统计数据和战争的机械装备,士兵的伤亡人数仅仅是一个数字,战争的受害者则沦为牺牲品。甚至,在普通人眼中,战争与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暴力以及漫威漫画中简单的“善恶对决”差不多。  蒂姆·赫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的职业生涯早期曾前往西非,记录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的政治动乱。2007年,在担任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期刊
每一次器材技术的革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推动着摄影艺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摄影师选择怎样的器材去表达,最终影响着作品以怎样的方式去呈现。  其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质量的画面清晰度及色彩表现,一直以来是众多摄影师所追求的,但想要达到这样的画面效果,专业的相机必不可少。大画幅相机能够满足画质需求,但其有着体积庞大、操作不便、胶片价格昂贵与冲洗不便等缺点。相比之下,数码时代的产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