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维新 告别领袖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3日正午,身穿一件橙黄色旧T恤的莫凡,领着记者走进江西萍乡一家宾馆的饭厅,厅中是一片喧闹的橙色海洋—可容200余人的大厅里挤满了与莫凡一般穿着橙色“麦服”的志愿者,众人高声谈笑,热闹非凡。莫凡拽了一下头上的鸭舌帽,掉过头来,张开双臂,对记者大声说:“看!做公益好玩吧?”
  莫凡是麦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麦田计划发起人,6月中旬,他所创建的麦田在江西萍乡举办9周年年会,超过400名麦田成员前来聚会。他们穿着一色的T恤,三五成群,谈笑无忌,在萍乡闹市穿街过巷,进驻旅馆,令当地市民侧目。一名老太太忍不住在街边拉住一个麦田成员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人歪头想了一下,答道:“这不好说,我们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作为一个注册资金仅200万元的“小型”教育基金会,麦田的志愿者数量多得让人吃惊。其网络大本营“走过麦田”论坛有注册用户81644人,活跃志愿者 7500余人,分社团队70余个,西至新疆、东至上海、南至海南,都有麦田的团队。这群自称“麦客”的志愿者喜欢翻山越岭,到边远山区去资助学生,并拍回大量照片,在城市中开图片展。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在多个场合中将麦田称作“一个神奇组织”,并曾邀请莫凡到中山大学为广东的基金会与民间组织作了一次“文化善治”的演讲,分享如何治理志愿团队。
  一般而言,一个人数众多,步调一致的民间组织容易让外人心生畏惧,但麦田却是个例外。那群穿着橙色衣服的人聚在一起,不喊口号,不搞仪式,不拉人募捐,更不会喋喋不休地宣扬某种理念。他们的气质与普通市民一般无二,喜欢三三两两地寻熟人玩耍,遇到面生的“橙衣服”,会点头表示友善,但并不殷勤。而当麦田一些有名望的志愿者出现,譬如莫凡,众人会起哄欢呼,并争相与之合影。
  6月里,若说有一群人与麦田的气氛相似,那就是巴西足球世界杯中各队的球迷了。基金会理事长、发起人莫凡不似这个公益机构的权威领袖,倒像是“麦田球迷协会”中的足球明星,极受欢迎,但众人并不怕他,甚至敢于对其开玩笑。
  在午饭中,一名同桌的女“麦友”对莫凡说:“哎呀,老莫,你剪短头发了?”
  莫凡答:“关键是剪短后是变帅了还是变丑了?”
  女“麦友”说:“变帅了,我跟人说,你是我的男神。”
  莫凡笑骂:“胡扯,你对你老公不是这么说的吧?”
  女“麦友”扑哧一笑,说:“你别不信,我对我老公也是这么说的。”
  麦田基金会处处透着草根气息。莫凡坦言:“麦田其实是一个有着基金会身份的民间公益组织。”他说完这话时停了一下,又补了一句:“但我们正在提升机构的专业性,现在,基金会已经推出了一些深度助学的项目。”
  麦田在成立之初,秉承“人人参与,快乐公益”的理念,组织志愿者到山里助学,机构内少有条框束缚,基本是怎么快乐怎么来,这种轻松、低门槛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志愿者。然而,在机构发展9年之后,特别是在2010年正式注册成为基金会之后,有了拿工资的专职人员,这个公益团队有了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中包括专业化、职业化的业务升级,也包括规范化,去领袖化的制度建设。
  莫凡说:“现在,就算没有我,麦田照样可以正常运转。”
  减轻领袖依赖
  麦田没莫凡也行?这话估计很多人不信。
  这家基金会自创建到发展壮大,处处打着莫凡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2005年,莫凡在个人网站上发起“麦田计划”,为了获得资助者的信任,他自掏两万元成立“麦田保证金”,开启了这段“两万元的社会创业”。2010年,又是莫凡,率队在一次大型公益比赛中胜出,拿到了100万元的奖金,再成功筹得100万元,凑齐200万元的注册资金,这才使麦田登堂入室,迈进基金会的门槛。
  在国内中小型基金会圈内,凭创始人一己之力解决问题的机构不在少数,但如麦田一样深度依赖莫凡一人的公益组织依然不多见。莫凡是麦田唯一的发起人与大额筹款人,又是麦田的形象大使与主要宣讲人,还是麦田机构文化的缔造者与形象设计者,麦田的标志、旗帜、制服、宣传海报均出自莫凡一人之手。除了不管日常事务,莫凡兼顾召开理事会、筹集行政费用、管理机构文化,还负责运作一个项目,承担着比一般基金会理事长更多的责任。
  莫凡说麦田没他也行,更多是出于对现任秘书长的信任。现任秘书长网名“种子”,一个沉稳缜密的中年女子,9年前,她是第一个响应麦田计划的志愿者,如今,她代替莫凡管理着庞大的志愿队伍。莫凡固然是麦田的精神领袖,但在具体事务中,麦田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有问题,找种子。”
  许多社会创业者在拥有一个庞大的志愿团队后,往往雄心勃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莫凡不然。身为艺术设计师的莫凡崇尚自由,不少人劝他放下工作全职经营麦田,他也不听。为了减轻自己的担子,莫凡不断地分享权力,不仅分权给种子,也分权给各分社团队与项目负责人,今年甚至开始鼓励地方分社单独注册。
  莫凡说:“我就不适合做管理,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记者问他,你觉得什么是你的优势?莫凡答道:“我比较有感染力。”
  莫凡的艺术感染力确实为麦田带来巨大财富。6月14日,莫凡在萍乡举办个人第110次报告会,用自己在大山里拍回的照片讲了4个助学故事,压轴的《山楂熟了》尤为感人。故事讲述莫凡与志愿者们资助一个山里女孩上学,并助其寻父、治母的经历,其事跨越9年,镜头前的女孩由豆蔻少女变作已婚妇人,初闻者无不动容。报告会刚结束,就有数名当地志愿者围着莫凡,要求加入麦田。
  也许是一个意外,莫凡乐于在台前代言,而懒于参与幕后管理,使麦田逐渐出现一批富有领导才能的志愿者与职业公益人,种子便是其中之一。据莫凡说,在创业初期,种子只是他的助手,几无主见,他甚至一度不看好其接班,但如今,“种子已经长大成熟了”。
  目前,麦田的管理团队正在努力建立一套民主的决策制度。在麦田于9周年的召集人会议上,数十名各分社团队与项目负责人围成3个同心圆,圆桌会议的意味十分明显。莫凡与种子并不具备发言的特权,会议也交由他人主持。当晚,莫凡与种子的发言不多,看上去,他们只是麦田的普通一员。   离不开的老莫
  如今的公益环境,与莫凡创业之初已大不相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前,公益更多的是一种单纯、快乐的民间志愿行为,而此后,公益被披上了多种马甲,已成为名利场的一部分,公众对公益的态度,也从赞赏变成了猜疑。在此背景下,麦田的团队逆势扩张,堪称异数。
  在莫凡看来,快乐是麦田的立身之本,但时至今日,若一味强调简单快乐,就无法回应来自团队内部的成长性需求。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职业化的专业助学团队,但在兼职志愿者占绝大多数的麦田里,这项改革有着不小的阻力。
  6月14日,莫凡在讲完图片故事后,依惯例让观众提“尽可能尖锐”的问题,尖锐的问题不期而至,一名麦田成员问道:“请老莫回答,目前麦田有多少专职人员,他们具体领多少工资?现在有人说,麦田基金会像县委书记,麦田计划像县长,老莫你怎么看?”
  莫凡怔了一下,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回应质疑,而是立即安抚专职人员:“请我们的专职人员不要在意,有质疑声音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中国的公益水平低于国外?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们的职业公益人待遇太低。我们希望能做出精品的项目,就一定需要专业人才。”
  种子是麦田第一个拿工资的专职人员,她说,麦田内部对专职人员的质疑一直存在:“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我出钱出力做公益,你就可以拿钱?有的人甚至觉得,既然你拿了工资,你就该多受点委屈。”
  职业化给麦田的公益人带来额外的压力。麦田少年社项目的专职人员,网名“圆月超人”的郑月明就迫切希望做出点成绩。他负责的麦田少年社是基金会向“深度助学”发展的拳头项目,计划通过筹建多媒体图书室,让贫困学生也能享受素质教育。为了更专业地进行推广,郑月明张罗了一个颇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介绍动画,这是麦田第一个拥有推广动画的公益项目。但令郑月明很郁闷的是,目前项目组还没有独立筹款的能力,郑月明说:“目前,少年社主要依靠分社的筹款,有,但是不多,我下半年想大批量地推,但我还找不到什么筹款渠道。”
  对于民间出身的公益人来说,筹款也许是最大的难题,不仅郑月明为之发愁,就是成名多时的莫凡,也没有太多资源开拓的能力。莫凡说:“我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背景,很多时候我是等着别人来找我。通常是资助人来找我,然后说,我关注麦田很久了,我想跟你见个面,这种反而比较容易筹到款。”
  麦田成立9年,共筹得善款3640多万元,去年筹款840多万元,看上去不少,但绝大多数是定向捐赠,用种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几乎每笔捐赠都有明确的受助人。而麦田为挣得公众信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提取任何管理费用,所以麦田过账的善款虽多,但在推广新项目时,却捉襟见肘。
  遇此发展瓶颈,国内执行型基金会与NGO的惯例是推出商业化项目以造血,但莫凡一直对商业化有着很深的疑虑。尽管当前麦田内部已经有了很高的商业化呼声,但以莫凡为主的高层依然坚持“不冠名”的“底线”。但这个底线正在逐渐降低,目前,少年社的项目就开了口子,允许冠名。
  莫凡的疑虑并非没有因由。与商业保持距离让麦田在过往9年里创造了一笔难以统计的慈善财富。志愿者们皆知麦田不盈利,因而其志愿者们无论在山里走访,还是城中募款,一应花费俱自掏腰包。麦田秘书处做过统计,一名活跃的志愿者每年山区走访的成本在3600元左右,若是以1429(麦田认证志愿者数)为基数估算,麦田去年间接创造的民间慈善财富有500多万元。
  莫凡在召集人会议上对他的追随者说:“你在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会失去一些东西,有个资助人就跟我说,他关注了麦田很久,见到麦田坚持不商业化,才给了我们资助。”
  饶是如此,麦田还是难以获得足够的、能自主支配的公益资本,况且,为麦田提供稳定大额资助的人非常少。据莫凡透露:“也就一两个而已”。种子坦言,目前麦田7名全职人员的薪资过于依赖个别资助人的捐赠,“风险很大。”
  要额外筹集发展经费,目前的麦田还是主要依靠莫凡。莫凡为自己制定了每年100万的筹资任务,50万用于专职人员薪酬,50万用于项目。记者问他,这样的筹款额,于他而言有无难度,他答道:“很难说。目前有人固定资助,如果他不资助了,那是绝对有难度的。我们正在通过理事会想办法,去拓宽人脉,寻找资源。”
其他文献
雅鲁藏布江和梅克纳河以及博多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盆地,孟加拉国就处在盆地中央。这块地方虽然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却聚居了世界1/10的人口。盆地里奔腾的是异常丰沛、巨大的水系,在夏季高峰时期,每秒能经过10万立方米的水流,相当于能在一个小时内注满14400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孟加拉国1.56亿人口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水道和水量变化是否在正常、可承受范围内。事实上,只要有微小的变化,就会对人类
期刊
“童心广州梦”中小学生文化创意大赛重视公益理念  蘑菇式的喷泉、一列车头悬在半空的绿皮火车,蓝天下一大束七彩氢气球,有几分像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缤纷场景。5月31日,六一儿童节前夕,珠江边上的御景壹号展厅被布置成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当天,“童心广州梦”中小学生文化创意大赛的作品展览开展,展览以城市与儿童为主题,活动将持续到8月24日。  “融合”是此次活动的关键词,主办方在文艺表演、作品选展、广
期刊
麦田凭什么吸引人?  “在我心目中,文化是让麦田走到现在的关键。麦田现在有70个团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素质,哇,这样一个团队,如果不是靠文化,你很难粘合。”  中国财富:一个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你是怎么把志愿者队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的?  莫凡:我一直认为,志愿者这个词,是志愿者来到这个团队的前提条件。他是自愿的,不单没有钱,没有资源,还要付出,如果用传统的
期刊
2014年6月15日下午,83岁的徐祥龄在东莞逝世。这位被称作“香港外展工之父”的老先生,将香港社工模式带到东莞,近年来又扩展至珠三角其他城市,为这些地区外来工权益的伸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徐祥龄是境外公益中国化的生动案例。  在2012年的南方公益盛典上,徐祥龄先生获颁年度“公益人物”,颁奖词有言:他是香港外展社工的先驱,年近八旬,服务社区逾三十年,老骥伏枥,欲罢不能。从香港迁居东莞,他继续做
期刊
2013年7月的夏天,徐大国、王良敏夫妇及孙女孙子其乐融融地坐在家门口。他们的家也经过了改造,但保留了原先的格局,在门柱和墙体上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加固。现在他们家已经从原先一个很普通的红砖房变成街边一道风景线了。他们家是项目组第一次到郝堂的时候唯一看到门口有小花园的村民之家。而现在他家的小花园,比以前更有模有样了。  摄影 - 姬东
期刊
夏天已经进入到北半球的各个角落,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好让自己行动起来、到户外去。这里介绍5个公民科学应用程序(APP),让你有足够的理由去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编译 - 林徵道  噪声筒(Noise Tube)  网址:http://www.noisetube.net/#&panel1-1  “噪声筒”是位于巴黎的“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位于布鲁塞尔的“自由大学”合作推出的研
期刊
好莱坞明星莱瓦尔·伯顿以出演电视连续剧《根》和电影《星际迷航》而大红大紫,他同时也是知名主持人,曾主持美国PBS电视台著名教育节目“阅读彩虹”,“阅读彩虹”旨在培养儿童识字。而现在,他打算重振这一寓教于乐的节目,并将之推广到互联网。结果筹款计划一推出,在短短的两天内就筹得2.8亿美元。他的下一步目标是为全美国7500所学校提供免费服务。  成功筹款2.8亿美元  这次筹款活动的巨大成功部分归功于莱
期刊
通过“暴力式”的高调慈善,这位“首善”得到什么呢?“我的生意现在应接不暇,跟我长年做慈善有很大关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誉。我做慈善本来是想回报社会,而社会又给予我良性的回馈。”陈光标说。  陈光标又派钱了,这一次,他的钱要派给美国人。  据中新网报道,6月16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一则整版广告,称将征集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者免费用餐,并向每人发放300美元。陈光标声称此举是为改善中国富人
期刊
《基金会:美国的秘密》 乔尔·L.弗雷施曼(Joel L.Fleishman)著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2006年6月,沃伦·巴菲特突然宣布,将分年度把310多亿美元捐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这个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一下成为最伟大的资助者,他捐的钱甚至超过了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和老约翰·D·洛克菲勒。  巴菲特的行为
期刊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过滤器,可以净化100公升的水(也就是1个人大约30天的用量)。这意味着每一本《饮用书》都可以为一个人提供长达4年的清洁水服务。  在发展中国家,清洁的饮用水并不是一个必然会提供的东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这大致相当于洛杉矶的全部人口了。因此必须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获取干净的水往往意味着要排队等待卡车送水过来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