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先巧妙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一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其中直角三角形只量一个锐角的度数),告诉学生,我能迅速、准确地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同学说:老师成神仙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有什么绝招啊!告诉我们吧!真急死人了!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新授课开始了,一堂课结束,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到解答。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时,一上课,我说:“同学们,请你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我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同学们一听不可相信,跃跃欲试。生:86,师:能被2整除。生250,使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生:1000呢?师: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无论你们说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一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没等老师提名,便站了起来,说出一个相当大的九位数,末位数字是5,老师又不慌不忙地说:它只能被5整除,不能被2整除。同学们验证后,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奥秘和绝招,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急切,思维活跃,这一有利行机,引导学生观察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数字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
三、重重设疑,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生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导入新课后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盒或其他长方体学具,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引导学生说出表面的意义。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所备纸盒,用彩笔描出它们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纸盒三个向对面的面积分别怎样求?表面积怎样求?有几种解法?第三步,出示课本例1的立体图(标明长、宽、高的长度),让学生通过对立体图的观察、分析,口头说出求表面积的算式,有几种解?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再对自己的联系进行改错、小结。第四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中所使用的一些家具的形状,想一想哪些是长方体的?它们的表面积如何求。第五步,讨论,拉出火柴盒的抽屉,看一看,如何计算它的五个面的面积?有几种解法?然后联系所在的教室,假如用石灰水粉刷四壁和顶棚,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你会不会求所要粉刷的面积?
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设疑,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其中直角三角形只量一个锐角的度数),告诉学生,我能迅速、准确地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同学说:老师成神仙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有什么绝招啊!告诉我们吧!真急死人了!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新授课开始了,一堂课结束,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到解答。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时,一上课,我说:“同学们,请你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我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同学们一听不可相信,跃跃欲试。生:86,师:能被2整除。生250,使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生:1000呢?师: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无论你们说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一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没等老师提名,便站了起来,说出一个相当大的九位数,末位数字是5,老师又不慌不忙地说:它只能被5整除,不能被2整除。同学们验证后,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奥秘和绝招,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急切,思维活跃,这一有利行机,引导学生观察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数字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
三、重重设疑,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生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导入新课后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盒或其他长方体学具,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引导学生说出表面的意义。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所备纸盒,用彩笔描出它们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纸盒三个向对面的面积分别怎样求?表面积怎样求?有几种解法?第三步,出示课本例1的立体图(标明长、宽、高的长度),让学生通过对立体图的观察、分析,口头说出求表面积的算式,有几种解?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再对自己的联系进行改错、小结。第四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中所使用的一些家具的形状,想一想哪些是长方体的?它们的表面积如何求。第五步,讨论,拉出火柴盒的抽屉,看一看,如何计算它的五个面的面积?有几种解法?然后联系所在的教室,假如用石灰水粉刷四壁和顶棚,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你会不会求所要粉刷的面积?
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设疑,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