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荒芜”与“新西方”的未来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1964)作为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一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辨识力的学者。这本书中收集的20篇论文,既有散见于不同语种报刊上的论文,也包括不少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大学授课提纲和去不同场合演讲的手写讲稿。这些尘封多年的档案和部分残缺不全,甚至难以辨认的纸质手稿,与他最著名的专著《大转型》和后期作品《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相比,也被称作“亚文本”。包括书信、手稿、传记和自传在内的“亚文本”研究是近期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和着力发掘的研究对象。因为对于一位像卡尔·波兰尼这样特立独行、多学科跨界的学者而言,能够阅读这些“亚文本”,就如同被允许走进他的私人书房和隐秘心房,获得一种前人未能有过的特权,去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审视被研究对象的思绪轨迹和灵感曲线,尤其是他的主要视野所及区域和思想火花的不同源发点、伸展方向和持续递进的不同思考路径。
  卡尔·波兰尼的学科背景是极其丰富的,他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伦理、文化、考古、教育、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拘一格、贯通学科的才气和学术特征更是让后人常读常新、感慨惊叹。所以,这本书中的文章择取和归类,一是有同为经济学家的波兰尼的女儿(卡尔·波兰尼·莱维特)和两位意大利著名学者极为精彩的引荐和导读,二是也只能用问题式而不是学科式分类的。由于本书入选的很多文章仍带有即兴发挥和匆忙记录的作者“自用”特点和“现场”气息,相信热情的读者一定会在这些论文、讲义和手稿中读出卡尔·波兰尼奋笔疾书时的兴致勃勃和思绪喷涌,同时也就更易被带动起自身对波兰尼所涉广泛议题的更多思考和灵感触动。
  关于波兰尼的生平和家族背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的自傳《旁观者》(1979)[1]曾这样写道:“这一家人是我所见所闻中最了不起而且成就最为惊人的,每一个都非常成功而且深具影响力。但是,最叫人叹为观止的,还是他们全家人,起自维多利亚时期的父亲,乃至卡尔和他的小弟迈克尔,也就是19世纪60年代的那一辈,都致力于超越19世纪,找寻自由的新社会:一个既非中产阶级,也非属于自由派的,欣欣向荣而不为经济所操控的,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的社会……在我和他们一家四五个人接触之后,发现卡尔尤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最让人好奇,而且是家中最有活力的人。”
  卡尔·波兰尼和最小的弟弟迈克尔·波兰尼在生活中是交谈很多、观点和方法都互鉴和分享的学者,他们都学跨文理“两种文化”,都是怀揣理想主义的西方著名社会活动家。在本书第三部分的前两篇文章中,波兰尼专门讨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和共性,并对如何利用社会科学来改革人类社会和建设理想未来,进行了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思考。他强调了每一种方法的有效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强调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强调科学方法和社会建设实践上的可利用性,另一方面又一定要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追求科研思路和方法的开放性和混融性,尤其是围绕个人主观兴趣的来自然而然地混融不同学科方法。这与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认知(默会知识)理论明显是相通的。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是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前一种为明确知识,后一种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而言具有原则上的优先性。教育和科研都应该鼓励人们意识到两种知识的存在方式及相互影响,尤其是要关注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和掌握默会知识的获得方式。从这个视角看,卡尔·波兰尼之所以强调经济不仅是物质供需的市场机制,也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正是因为他看到包括“经济”在内的人类社会活动长期积累了很多共同经验和“默会知识”,它们一直在逐渐分头并进地“制度化”———包括外在的体制和政策,也包括“隐性”制度和社会共同价值的模式化、礼仪化和社会化(内化于心)。所以经济研究不能过分强调科技逻辑和数据分析,更要加上对漫长人类文明历史和缓慢社会规范变迁深度细致的认识。
  关于古代文明史上的经济信息认知,卡尔·波兰尼是做出过超前一步的突出贡献的。他在本书第三部分的《经济通史》和《古代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都尖锐而又敏感地点出了现代经济学对历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傲慢与无知,批评现代标准经济学教材对人类文明史上各种传统经济信息的忽视与冷漠。在他看来,诸如古代经济史上以不同文化差异为背景的社会统治和人际关系协调方式,都充满了家族、族群、城邦和社区间的人际互惠、产品再分配和大家庭经济自营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它们向我们现代人展示了“市场经济”不过是整个社会文明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密不可分、彼此配合、理念开放、追求和谐,应该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参照和未来希望所在。
  对于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国内目前是成果非常丰硕的。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和少量政治学领域的学者,已经出版和发表了多本译著、论著和论文。波兰尼揭穿自由市场的神话,强调不存在所谓“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等核心观点,他构建的诸多理论分析概念如“嵌入”“双向运动”等,在中国学界已经相当普及。之所以也有中外学者认为波兰尼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缺乏深刻理解,或者他对于欧洲19世纪商业性虚幻的“百年和平”、期间欧洲市场体系兴衰原因的解释,在很多重要方面是“不完整的和误导性的”,正如赵鼎新教授的文章《奥地利“阴谋”———在波兰尼和哈耶克间摇摆的世界》[2]所说,波兰尼的《巨变》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中的许多观点其实都失之偏颇;至于为什么这两本书仍能成为永远的经典?“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西方近代学术的发展逻辑(和)……一个传统,即控制实验方法。所谓控制实验方法,就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对其他条件进行控制从而来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演绎和归纳来推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背后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兰尼和哈耶克都做到了这一点。为了把自己的逻辑推到极致,波兰尼和哈耶克都不惜对他们书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做各种模糊化处理。”这篇专门写给中国读者的纪念文章还特别提醒:“可是,这世界在波兰尼和哈耶克之间来回摇摆的时间也许也不会太久了。当今世界在思想层面上所面临的危机比18世纪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深刻……今天,大众对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世俗意识形态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大大不如从前,取而代之的则是宗教领袖的强势和宗教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的复兴(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略为滞后,但却也不是一个例外)。”这也同时说明了波兰尼思想逻辑为何会“历久弥坚”。   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有多篇波兰尼关于政治学和国际政治问题的论文,他对如何“利用”政治理论、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政治家才能与公众舆论的关系,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似和关联性以及他对未来和谐世界如何可能实现等重大问题,都有视角独特的精彩论述。波兰尼之所以是一位不会“过时”的“启蒙”式思想家,也在于他特别具有今天这个时代普遍缺失的一种坦诚无畏的理想主义精神。
  在本书第二部分的两篇关于“和平”的论文中,波兰尼通过人类文明必然会追求“更高形式的生活”,以及这种各自有“国境”“族界”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国家间“不必要的战争”的逻辑推理,提出未来的人类文明必须是全球、全人类精诚合作的文明,其基础必须是经济上实现的全球性互利互惠。他写道:“在国家范畴内,我们目前的经济体系必须由一个真正的经济联合体所取代,恰恰是因為,只有这样的联盟,才能够并且愿意支付沉重的代价,去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合作体……尝试发展合作的解决方案,将是一种旷日持久和痛苦的努力,目前经济体系的固有弱点,必须承担其致命的后果。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国际体系能被证明是可行的,如果它在国际范围内的紧急情况下,不提供真正的经济合作。因此,没有任何一种人类苦难的程度,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所需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除非所有国家———由于众多战争、多次痛苦的失败、毫无意义的胜利———已被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共同体。”也正是从这种理想主义情怀出发,波兰尼认为西方的危机不仅是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上的缺陷,而更根本的,是西方文化应对未来人类“更高形式生活”需求上的思想道德“荒芜”。
  本书第一篇“对于一个新西方”曾是一本波兰尼未能完成的书的题目,在这篇开头,波兰尼就尖锐而又坦诚地写道:“有迹象表明,当西方与整个世界相遇时便出现文化荒芜。重要的并不是它在科学或艺术领域的成就,这些仅仅繁荣过一时,而是被所有人类所评估的思想和生命价值的权重。西方的物质和科技产品已经被新兴的民族国家贪婪地消耗掉了,但我们从不掩饰对他们自我设定解释的鄙夷。西方,这个文化实体,其思想家和作家们就像传统的交通工具一样,不再有人听它的话;然而这并不是因为存在一个不友好的大众,就像我们说服自己相信的那样,而是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对大众说的了。我们也必须直面这个事实,即使它一语道破了我们文明的本质和突变的局面,就如它现在这样揭示自己,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终极信念必将再次证明自己的存在,且并未中断。”显然,这样一种雄心万丈的伟大梦想不只是“对于一个新西方”,更是对于一个未来新人类文明的梦想,这样的伟大理想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失去其对全人类、特别是年轻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注释
  [1]德鲁克《旁观者》摘选,引自独立网站《观察家》:http://www.guancha.cn/Peter-Drucker/2013_11_12_185118.shtml,并深表谢意。
  [2]《东方早报》2014年2月24日“上海书评”栏目。
其他文献
宗白华在晚年时曾寄语:“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我们自己民族的极其丰富的美学遗产。”[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写道:“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2]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没有
期刊
“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1]———《戏年》中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生命中出现又消失的那些人,他们的戏剧人生和悲喜命运。繁华复凋落的人生如戏,而那些戏中人与“我”的真实生活交缠,并和“我”所看的电影一起,影响“我”的成长,给“我”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受。葛亮是小说作者,也像一个手持镜头的人,细心地用镜头记录眼前的流转人生。  如同人往往是电影镜头所追踪的中心,《戏年》中的几
期刊
2017年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该书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20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搜辑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按毛泽东的读书类别分成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并结合毛泽东对每本书的创造性运用情况做客观解读。书中生动翔实地解析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理念,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呈现了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党和
期刊
作为艺术社会学先驱,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彼得森通过梳理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程,撰写了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个案———《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在此研究中,彼得森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利用历史叙述的书写手法,呈现了文化生产视角下乡村音乐制度化、商品化的过程,揭示了乡村音乐发展的本真性基质。何为本真性,这无疑是我们理解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点。  一、本真性谱系:从哲学到社会学概念  “本真性”的词
期刊
自古以来,阴阳相生,万物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近百万年。然而,大约自18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与经济比肩猛进的势头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雉堞被人类攻破,疯狂的掠夺使二者间的平衡关系难以维系。这种不平衡终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狼性”的变异,便是观察这一后果的一扇窗。  一、异曲同工:《白牙》与《狼图腾》中的狼形象  《白牙》和《狼图腾》都讲述
期刊
很早以前读过程光炜先生《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留下较深印象;2015年修订本出,又订购一册。故见到《文学史二十讲》出版信息,况且字面意思显示此书为授课记录,毫不犹豫购买了一册。这十几年来有不少学者的讲课记录很是风行,有些读起来真的过瘾,比如洪子诚先生《问题与方法》便是(亦出修订本),理性、宽容的讲述中,不时夹杂几句温和而机智的调侃和嘲讽,既照顾到了课堂要求
期刊
近年来,互联网文学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2015年为IP爆发元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网络文学读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去年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1]
期刊
1960年,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中的“城市形象”(TheImageoftheCity)概念。我國学者对其定义是“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当城市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时,城市形象本身就有了社会文化意义,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1]。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
期刊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乐黛云先生写在21世纪的学术论文自选集《涅?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该书以“文化多元共存”“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和“比较文学是跨文化对话的前锋”等四部分和附录的对话,并以生动、深邃而充满激情与热望的学术语言实现了乐黛云在小引中所说的“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做一总结”[1],也充分表达了先生在新世纪对中华文化传统再度生成问题的探讨及美好祈愿。先生
期刊
沈卫威先生的专著《民国大学的文脉》从语言、学术和道德等若干方面分析了以两所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为起点的“激进”和“保守”两种学风,对应着两种学术立场、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相互区隔,又交融斗争的复杂过程。书中充满大量细节,反映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深厚积累。对此,学界已有好评[1],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强调“细节的力量”[2],表明其重视程度。然而,当前历史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