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的变异与社会转型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阴阳相生,万物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近百万年。然而,大约自18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与经济比肩猛进的势头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雉堞被人类攻破,疯狂的掠夺使二者间的平衡关系难以维系。这种不平衡终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狼性”的变异,便是观察这一后果的一扇窗。
  一、异曲同工:《白牙》与《狼图腾》中的狼形象
  《白牙》和《狼图腾》都讲述了人与狼的故事,尽管叙述视角不同,但塑造的狼形象却可谓异曲同工:都赋予了狼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不可能完全褪去的野性,呈现了智慧、坚韧的正面狼形象。
  《白牙》的故事發生在北美近北极地区。主角白牙的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作为狼生活的时期,这时的白牙幼小但却是一匹真正的狼,在自由却残酷的荒野中学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另一个是白牙个性犬化的时期,这是个极难定性的过程,因为作者是在展示一匹凶猛强健、机智狠辣、有王者威严的“狼”的过程中,逐渐为它加入了狗的某些秉性。作者对白牙身份定位其实是矛盾的,他说:“如果白牙从没来到人类的营火旁,荒野就可能把它塑造成一只真正的狼。但是神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环境,它就自然而然地被塑造成了一只带有狼性的狗。”[1]186它是一只不屑与狗为伍,却强行被贴上狗标签的“狼”。
  《狼图腾》则将“狼”放到了“文革”这一特定时期。北京知青陈阵等人被分配到内蒙古,对草原民族的“狼图腾”产生了好奇。陈阵偷偷饲养了一只幼狼,并取名“小狼”。小狼刚出生就被带入人的生活环境,与白牙相比,它似乎更有可能被驯化,但作者所表达的却是小狼与生俱来的野性和智慧。小狼在极端恶劣的状况下也能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但它的天赋却只能运用于锁链所能延伸的最大范围内;它有荒野的气息,却没有充分展示的空间,最终在反抗中走向死亡。
  两本书都在写人对狼的驯化。白牙在“人”的庇护下似乎最终交出了狼性,融入了人类世界(所谓“似乎”,是因为白牙其实一直都想要“撕破”某些活物的喉咙,直到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生死轮回后,才基本被驯服);小狼则在被迫犬化的路上,为守护作为“狼”的尊严而早早魂归腾格里。
  二、殊途同归:狼性的异化问题
  作于不同时代分属东西方的《白牙》《狼图腾》所涉及内容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狼性的变异。
  (一)作品中的狼性变异:狼在被迫犬化
  狼的本性是什么?大概常人都会认同这样的描述:“狼是残忍、狡猾的动物……它既是野性以及自由的化身、强悍生命力的艺术符号,又是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社会最原始、最刚健、最具活力的生命的象征。”[2]3达尔文曾说:“大多数家养动物的起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3]无论体形还是本性都已有云泥之别的狼与狗存在“暧昧”关系吗?白牙和小狼给出了回答。
  白牙在初见人类时,就“模模糊糊感知到人类这种动物经过战斗,已经战胜了荒野里的其他动物而成了一切的主宰……”[1]153在人类宛如神癨的主宰力量面前,白牙选择了屈服。相较之下,小狼没有狗的血统,但因尚未睁眼就进入了人类生活而空缺了野外闯荡的经历,它接受人类喂养,逐渐适应烟火———这也直接划清了小狼和荒原的关系,因为在狼的经验里烟火就等同于危险。
  两部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人”仰仗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而对狼恣意压迫,后者若是抗争,必是死路一条。
  (二)狼的艺术形象变异:神性—兽性—犬性
  狼是自然界的一员,亦是远古存在的艺术形象,殷国明教授曾说:“在人类远古记忆中,狼不仅是人类生存与肉体上的伴侣,更是一种灵魂与精神的象征。”[4]101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都塑造了大量的狼形象。
  在游牧和狩猎时代,狼被赋予神性,是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象征,有不少与狼相关的传说都充满神性。如《周书·突厥》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5]“阿史那”作为突厥可汗的姓氏,其意为苍色的狼眼;再如,二十八星宿中,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奎宿,属木,为狼,奎木狼有天之府库的意思,故奎宿多吉;此全球化,古埃及神话中负责守护和引导亡灵并制作木乃伊的冥神阿努比斯就拥有狼头人身;古罗马则有“母狼育婴”故事流传。狼的地位足见一斑。




  无论是神狼还是恶狼,其野性力量都是无可争议的。但进入工业化时代,野性却面临被征服的危险。《白牙》中人在神位,人狼关系逐渐成为“奴役”与“被奴役”的形态。《狼图腾》中的狼形象其实有三种:一是老牧民眼中的狼,是庇佑族人的图腾、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持者,可解读为游牧时代的狼形象;二是外来户眼中的狼,是贪得无厌的猎食者,显然是农耕时代的狼形象;三是陈阵眼中的狼,是饲养研究对象,本质上则是工业化时代控制欲的写照。
  狼贵在其野性精神,无拘无束,游走天地。但在人类“无所不能”的控制力面前,狼性沦丧,看那些动物园中的狼,毛色斑驳,眼神呆滞,已绝无蓬勃之姿。
  应当说,从神性到兽性,狼的形象变化只是狼在人类眼中的不同姿态,而犬化则是人类向自然界发出的真实挑战。其关键不在于狼本身,而在于人类价值观、自然观的变化。人类由惧怕狼到仇恨狼再到渴望征服驯化狼的变化过程,清晰地折射出人类在自然中的干涉力与野心与日俱增。
  三、最后的隐喻: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白牙》和《狼图腾》故事的最后,作者都有看似不经意,实则举重若轻的一段描写。   杰克·伦敦在名之为“狼性的泯灭”的这一章里,让养伤中的白牙做了一个噩梦:“巨兽一般的电动缆车叮叮当当呼啸而过,在它看来那就是吱吱尖叫的巨型山猫。它隐蔽在一丛灌木后面,等待着猎捕那些胆敢溜下树来并且跑离树木的松鼠……而松鼠却摇身一变,成了一部电动缆车,恐怖地威胁着它,朝它山一般地压来……”[1]277
  《狼图腾》中作者安排陈阵和杨克在插队30周年时造访曾经的草原,映入他们眼中的是:“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黃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9]355蒙古草原上的狼消失了,连狗都已懒散萎靡,只剩下老鼠猖獗———作者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对草原“新变化”的悲叹。
  《白牙》创作于1906年,《狼图腾》诞生于2002年。尽管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相差近百年,但时代背景却相似:都处于各自的社会转型时期。
  《白牙》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进运动已近尾声,铁路四通八达,城市将触角伸到了偏远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城市的无序建设和城市规划上缺乏长远眼光,使得自然生态遭受灭顶之灾。”[10]诚如斯言,白牙的梦魇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令它畏惧的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之一,也是城市生活的标志物件之一。白牙梦境究竟是野性与文明的交织叠加还是渐行渐远?借着白牙的口吻,杰克·伦敦说过“这些人类动物有能力让不会动的物体动起来,有能力改变世界的面貌”[1]157。确乎如此,工业文明起步时的那种毫无节制的掠夺及人类肆无忌惮的贪欲,让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
  “人定胜天”的戏码在《狼图腾》中上演得更直接。20世纪50年代起,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人们在“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下,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草原自难幸免。《狼图腾》中的包顺贵即是“向自然界开战”的魁首,他好高骛远,忽视草原载畜量,开展全民打狼运动,这从根本上破坏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草原生态严重恶化;插队30周年的回访则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城市扩张、工厂林立,人沦为金钱奴隶,最后一章描写的沙化草原和现代生活方式中的牧民生存状态充分体现了群体性的受金钱奴役和自我放逐,曾经水草丰美之地已是河水干枯、土地板结,遍地黄沙。
  不过,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自然界的资源有限,人类要发展、要富足,就得向自然索取;但这样一来,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势必越发逼仄,当自然界退无可退时,人类也将面临灭顶之灾。《白牙》和《狼图腾》的思想内涵和警世寓意超过了一般的动物小说,它们试图传扬万物共生理念:自然和人类唇齿相依,自然生,人类则生。一旦自然被人类耗尽,再先进的科技、再文明的体系,也不能改变人类灭亡的命运。
  人类如果对自然肆意妄为,最终只会作茧自缚。唤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救赎,存敬畏与尊重之心,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行,这正是写作本文的主要动因。
  注释
  [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86,153,157,195,200,277.
  [2]韩忠华.名家导读[A].野性的呼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3.
  [3]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物种起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殷国明.西方狼[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101.
  [5]令狐德,岑文本,崔仁师等.周书·突厥[M].北京:中华书局,1971.
  [6]高适.部落曲[A].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竖排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王涯.从军词[A].李商隐.韩碑[A].李白.蜀道难[A].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刘丹.中西狼形象的现代复魅———从《断头台》与《怀念狼》说起[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
  [9]姜戎.狼图腾[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55,361.
  [10]王玢.浅析19世纪末城市化对美国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4(7).
  [11]刘宝三.新中国六十年的两次社会转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9,Vol. 29(5).
其他文献
当时代的滚滚河流奔入历史的汪洋,一切盛大、喧哗、伟岸都与卑微、孱弱、低迷一同归为沉寂的芥子,不值一顾。恰是那些紧紧扒附在褶皱中的细枝末节、耿耿难言却历历在目的俗常人生得以存在,成了粗粝的珠玉,刺痛也温暖我们的生活。葛亮用一部《戏年》(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勾勒出了这最为俗常的人间烟火,让它们绚烂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无声,却恍如大吕黄钟。  葛亮从不躲在自己舒适的文字港湾里“成一统”,他不停转化
期刊
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无聊业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网络、报纸或者公众号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疯传和七嘴八舌。这种“过度关注”,与其说是人们公民意识猛然觉醒后的积极参与,不如说是为了打发无聊而产生的不自觉的逃避自我的行为。面对这种日益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关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滞后,研究无聊的著作和论
期刊
一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译介事业繁花似锦的年代,这其中,“四大译丛”的密集出版,构成了那个年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这“四大译丛”分别是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总共出版50部,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甘阳主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以及王春元、钱中文主编的“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其中金观涛和甘扬主编的两套丛书覆盖面很大,涉及西方哲学、思想史、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控制理论、
期刊
彼得森的《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是美国文化社会学的代表性著作。而越过学科体制的藩篱,这本书也属于20世纪以来文化工业研究的一部分,只是与中国学术界所熟悉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相比,彼得森无论在问题意识、理论假设,还是在研究路径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没有叩问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权力与支配问题也较少批判,并把对所有制、意识形态或文化霸权的关注转移到对文化工业自身的组
期刊
在轰轰烈烈的百年新诗庆典热潮中,2017年度的新诗研究收获了近50部著作,与2016年度基本持平。相较于各类眼花缭乱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的新诗选本而言,著作保持了沉稳严谨的学术品格,没有因“百年”情结的挤压而出现应景式井喷,相关成果在史料整理、诗学比较、诗歌评论、诗史研究等方面均有突破,特别是围绕诗人访谈、文本细读、个人化史述、诗学派别等生发出诸多学术增长点。置身百年新诗的节点,研究者普遍表达了检
期刊
《悲剧的文化解析(上卷)》是刘东教授在比较美学领域的最新力作,主要探讨的是希腊悲剧的成因问题。虽然论述的是时空遥远的古希腊,但全书读来却丝毫没有外国文学研究中常见的那种论说他人家事的隔膜感和冷漠感,相反,从整体设问到细节论证,处处可见自家文化的关切和对照,令中国读者心有戚戚。更为难能可贵的,也恰是凭借着独特的跨文化立场与比较美学的分析眼光,刘东对希腊悲剧给出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等西方大
期刊
宗白华在晚年时曾寄语:“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我们自己民族的极其丰富的美学遗产。”[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写道:“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2]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没有
期刊
“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1]———《戏年》中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生命中出现又消失的那些人,他们的戏剧人生和悲喜命运。繁华复凋落的人生如戏,而那些戏中人与“我”的真实生活交缠,并和“我”所看的电影一起,影响“我”的成长,给“我”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受。葛亮是小说作者,也像一个手持镜头的人,细心地用镜头记录眼前的流转人生。  如同人往往是电影镜头所追踪的中心,《戏年》中的几
期刊
2017年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该书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20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搜辑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按毛泽东的读书类别分成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并结合毛泽东对每本书的创造性运用情况做客观解读。书中生动翔实地解析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理念,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呈现了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党和
期刊
作为艺术社会学先驱,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彼得森通过梳理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程,撰写了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个案———《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在此研究中,彼得森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利用历史叙述的书写手法,呈现了文化生产视角下乡村音乐制度化、商品化的过程,揭示了乡村音乐发展的本真性基质。何为本真性,这无疑是我们理解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点。  一、本真性谱系:从哲学到社会学概念  “本真性”的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