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

来源 :城市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束层面的产业布局、住房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个体决策层面的职业和收入、家庭和社会关系、通勤成本。第三,两种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择业主导模式”是上海中心城区特有高价值区段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主导,是市场驱动下的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现象;“择居主导模式”是适宜住房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的住房机会主导,是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综合作用下的居住人口扩散现象。区域交通设施是两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率不断放开,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发起冲击,银行之间竞争风险加大,利润空间也一直不断下降;银行的客户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管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银行必须通过全新的技术及时获取银行客户信息以及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尤其是对公客户的信息获取和客户关系管理。这样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长久的生存,银行需要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借用全新的知
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护理服务中,对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推动护理服务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综述新媒体技术变迁下护理服务的创新路径,并且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护理工作将呈现高度依赖技术发展的特征,以万物互联的平台、终端建设为硬件基础,朝向人机协同、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旨在推动护理领域新型技术性服务业态的建设。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城市用地开发失序对生态安全和城市安全造成持续威胁。以闽三角地区为例,以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和方向分布规律分析为基础,提出用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方向调节-强度调节-效果调节”城市用地开发路径:(1)根据用地开发的重心在不同发展情景的转移特征,预判各区县最佳开发方向;(2)根据不同发展情景下各区县用地结构的变化趋势,分圈层匹配合理的开
应对“多元价值”困境是规划评估的难点。本文通过整合“城市人”理论“自存共存平衡”的人本逻辑与S-CAD评估方法,构建了“以人为本”的规划评估框架,并以《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的实效评估为例阐释了应用思路:(1)自存分析;(2)共存分析;(3)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关键政策环节分析;(4)基于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原则决策。同时,提出了以“共存指标”促进跨街道协同利用存量资源、以“共存基金”引导跨组织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水平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水平的1%~2%,为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满足建设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的需要,污水处理行业碳减排技术的开发及碳中和路线图的搭建迫在眉睫.本文是国家水专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从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和“碳中和”角度出发,在污水“碳转向”、污水处理过程“碳减排”、基于大数据和
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深刻影响居民的空间行为和空间体验评价。本研究基于眼动行为实验范式,招募大学生受试者观看高、低活力的北京市区街景视频,并采集眼动数据和量表分数,利用图像语义分割和因果推断建模,探讨场所尺度的活力和个体尺度的人际信任两种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场所活力与人际信任对环境恢复力、社会性视觉偏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场所异质性;同时,对视觉行为的作用则具有场所同质性和协同性,场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起来,有助于高校应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形势,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弥补教育短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文章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首先,从城市层面分析了商业空间规模和效益的耦合与演变,发现:二者在时序上呈现出动态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中心-外围”圈层分异特征。具体而言,中心圈层耦合度较高,效益水平整体高于周边地区;外围圈层空间效益的增长滞后于规模的增长,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但随着新兴商业中心逐步发展成熟,耦合动态水平有所提升,耦合区域沿空间扩张方向呈跳跃式推移。其次,从单体层面进一步分析发现,规模和效益不
规划知识传播是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下出现的国际规划研究新热点,在国内展开相关研究对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规划知识外传十分重要。在界定规划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依据范畴变化及阶段划分的既有研究,提出本文观点。认为传播历程上,可归纳为时间上有交叠的3个阶段,即殖民时期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创生与完善时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时期。同时,系统梳理了学者针对每个阶段的分析焦点。传播类型上,可分为单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