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阅览室、学生的乐园,成为语文实践的实验田。只有将语文课与生活连接,语文教学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关键词 语文课 生命力 阅览室 乐园 实验田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语文课堂把学生框在教室里,局限于语文教材,使学生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只有将语文课与生活连接,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
一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阅览室
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自由读书的地方。学生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读出情趣,读出个性。
1,联系生活,读出文章特点。因为作家所处的年代不同,人生阅历有别,因此,文章风格也大相径庭。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结合中国队员在雅典奥运会的表现,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长城和运河》等知识性强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放性地读。不仅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更要开发课程资源,向生活延伸,使学生在更广阔的书海中遨游,汲取知识。
2,贴近生活,注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升国旗》中,我让学生回忆平时升国旗时的情景,同桌先说说,再班级交流。然后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放上音乐,重新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再打开书,读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尊敬。
3,创设生活情境,读出语言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教师在强调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学习语文,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玩具角,图书角,给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让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
二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读儿歌、画画、做游戏、表演节目等。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1,让学生参与生活。儿童几乎是生活在游戏中的。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等,演绎课文中的故事,体味课文的内涵。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物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交往能力。
2,让教材走进生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如《云房子》《家》《东方明珠》等,学生比较熟悉,教学中让学生试着去唱一唱、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表象,更好地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 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的实验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化教学形式去延伸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在学习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我将同学们带到校园里,欣赏校园中的美丽景色。回到教室内,让学生通过联想,运用词语描述自己对校园的真切感受。这样,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生活,其乐无穷。
用生活体味知识,知识更鲜活,把知识融入生命,生命更厚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使整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关键词 语文课 生命力 阅览室 乐园 实验田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语文课堂把学生框在教室里,局限于语文教材,使学生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只有将语文课与生活连接,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
一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阅览室
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自由读书的地方。学生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读出情趣,读出个性。
1,联系生活,读出文章特点。因为作家所处的年代不同,人生阅历有别,因此,文章风格也大相径庭。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结合中国队员在雅典奥运会的表现,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长城和运河》等知识性强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放性地读。不仅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更要开发课程资源,向生活延伸,使学生在更广阔的书海中遨游,汲取知识。
2,贴近生活,注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升国旗》中,我让学生回忆平时升国旗时的情景,同桌先说说,再班级交流。然后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放上音乐,重新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再打开书,读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尊敬。
3,创设生活情境,读出语言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教师在强调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学习语文,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玩具角,图书角,给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让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
二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读儿歌、画画、做游戏、表演节目等。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1,让学生参与生活。儿童几乎是生活在游戏中的。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等,演绎课文中的故事,体味课文的内涵。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物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交往能力。
2,让教材走进生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如《云房子》《家》《东方明珠》等,学生比较熟悉,教学中让学生试着去唱一唱、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表象,更好地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 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的实验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化教学形式去延伸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在学习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我将同学们带到校园里,欣赏校园中的美丽景色。回到教室内,让学生通过联想,运用词语描述自己对校园的真切感受。这样,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生活,其乐无穷。
用生活体味知识,知识更鲜活,把知识融入生命,生命更厚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使整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