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正手击球时错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球的技术性很强,正手击球是其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正手动作一般分为准备姿势、引拍、向前挥拍、击球以及随挥五部分。本文主要根据生物力学中人体协调链的原理对其中击球环节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球 正手击球 错误动作 生物力学
  
  网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它不仅是大肌肉群的运动,而且还有小肌肉群的参与,因此,在提高网球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这些错误动作不能够及时纠正,那么将影响到学习者对完整技术的掌握,甚至导致损伤。正手击球是最常用的网球基本技术,指的是在本人握拍手同侧的地方对落地球的回击。根据击球动作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姿势、引拍、向前挥拍、击球以及随挥五部分。本文主要运用生物力学的规律,根据人体协调链的原理对击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
  
  1 网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
  
  网球的生物力学原理主要包括平衡、惯性、反作用力、动量、弹性能和协调链几方面。
  网球运动中身体处于动态平衡,控制好重心有利于控制平衡,在所有击球动作中头部和上体必须保持稳定;在受到某种作用前,人体一直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惯性成为人体改变这种状态的最大阻碍,在准备姿势中保持双腿分开、低重心,保持平衡的同时利用惯性规律;在起动或击球时,双腿屈膝蹬地,地面会产生反作用力,为身体提供爆发性的动力;网球绝大部分的技术都是线动量与角动量的相互结合,因此在准备动作期间,保持双肘紧贴身体,以便击球时产生更大的爆发力;人体肌肉如同弹簧一样,收缩时会积聚能量,击球前的准备阶段必须预张肌肉;击球过程中,大肌肉群的发力与小肌肉群的控制相互配合,不仅依靠手臂力量,而且必须借助全身的协调用力才能击出理想的球,有效利用身体的协调链,以获得最大的爆发力。
  人体协调链是指“体节的作用就像由一个环或身体的一部分产生的力量转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条系统”(格罗佩尔,1984)。这些体节的最佳协调(时机)将允许从一个体节移至另一体节,有效地转换为全身的加速。人体协调链是最佳技巧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它能使人体产生最大的爆发力、增强控球能力、延缓疲劳以及预防损伤[1]。
  
  2.1 头肩的动作分析
  2.1.1 头肩保持一条直线以控制平衡
  击球时眼睛必须注视来球,下颌抬起向前,头肩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如果眼睛跟不上球,容易造成球拍打不准球。最佳的击球效果是球准确地击打在球拍的甜点上。如果眼睛能够紧盯住球的下半部分,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重心,保持平衡,保证在恰当的高度击球。
  2.1.2 肩部带动手臂转动
  击球之前下肢的力量传递到腰部,腰部转到正面时制动,根据人体协调链的原理,此时力量传递到上肢,肩部转动带动手臂产生鞭打,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如果不能顺畅地利用肩部力量,容易造成击球无力。
  2.2 上体的动作分析
  2.2.1 借助充分蹬转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击球时下半身先产生爆发力,然后腰、上半身、肩、手腕依次连续将所有部位产生的力量传递到球拍上。不少人认为自己力量很大,抽球时只是用力抡臂,而不能充分利用全身的力量。击球时上体必须借助下体充分蹬转的力量,动作流畅、一气呵成,充分发挥身体协调链的作用。
  2.2.2 击球时手腕紧张
  击球时球拍触球的刹那,拍面容易失去控制,致使回球下网,主要原因是握拍的手腕用力不当。击球时手腕处于“〈”形时有利于发力,既可以保证爆发力全部传到球体上,又使手腕不易松动。
  2.2.3 击球时腋部夹紧
  从生物力学角度讲,击球时球拍尽量靠近身体,可以使旋转半径减小,从而增加挥拍旋转的速度,增大爆发力,同时保持击球的稳定性。双手击球时,夹紧左侧腋部,可以充分传递爆发力。
  2.2.4 稳定的击球点
  击球点或高或低,离身体或近或远,击球时机或早或晚,都容易导致击球点的不固定,影响击球的稳定性,使回球质量下降。每一次击球,眼睛都应该盯紧球,用左手指向来球以测定球与身体的距离和位置,保证每次的击球效果。
  2.3 髋(腰)部和腿部的动作分析
  击球时膝关节必须弯曲,遇到低球时,如果屈膝过度,会导致腿部的爆发力难以发挥。此外,还应注意站位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了能够打出强有力的回球,可以通过高点发力击球的训练,逐渐掌握大力击球动作。
  (1)站在网前,在球弹起高于球网的位置上用力击球,随挥动作在对面场地上空完成。这种练习可以保证高点击球,而且是在前方捕捉到球。
  (2)站在发球线内进行大力击球练习,并逐渐退至底线。对于缓慢弹起的球,适当屈膝充分运用下肢、髋部等人体协调链的力量。
  
  小结
  网球正手技术中的击球环节,必须充分利用人体的协调链,即头肩、上体、髋(腰)、腿四部分协调有序的用力,大肌肉群收缩存储弹性势能,小肌肉群精确控制,使全身的力量顺畅地传递到球拍上,在恰当的击球点击出一记好球。
  
  参考文献:
  [1]米格尔·克雷斯波,戴维·米勒.国际网球联合会高级教练员手册[C].中国网球协会审定,2003.3.
  [2]陶志祥.网球初学者进阶点拨[J].网球,2003,(6):64-65.
  [3]罗贝尔特·霍希等.网球教学[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
  [4]贾文伟.随视对大学生网球击球准确性的实践与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4):100-101.
  [5]陈占奎.怎样打网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9.
  [6]王家正.网球技术讲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10.
  [7]潘晟.怎样打网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6.
  [8]陶志祥等.学会打网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
  [9]聂锐新.网球正手击球教学顺序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53-55.
  [10]中国网球协会编写.中国网球协会CTA短式网球教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9.
  [1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12]朱征宇,徐洪想.网球正手抽球错误动作的自我诊断与纠正方法[J].体育师友,2000,(6):17-1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教职工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资料、查阅健康档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进行;对2006年体检的三项主要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体育参与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不同行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职工对体育的爱好与实际参与存在较大差异,教职工健康状况与体育参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体育参与人群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参与人群,针对此情况,提出增进我校教职工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从态度的三个维度出发,即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是好的,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兴趣、行为、大众传媒、校园文化环境、重要他人等。文章认为,欲使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体育态度,必须充分整合上述各种因素,以形成合力作用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摘 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国家颁发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只要对照体育大纲就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也规定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具体的水平目标,但对更细化的项目、时数、评价等内容都没有作专门的规定,只是较多地提出了达成这些目标的要求和操作建议。如何让广大体育教师接受新理念、理解新课标,从而把新课程推向课堂体育教学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女子健美操课堂教学中运动强度、密度、间歇时间,揭示了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女子健美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女子健美操 教学质量 分析研究    前言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运动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
摘 要:目前,后排进攻被现代男女排广泛运用,并成为排球运动战术中的主要进攻形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探讨分析现代排球后排进攻的特点和应用,建议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多进行前、后排进攻同时应用的练习,对丰富我国排球技术及战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排球 后排进攻 特点 应用    前言    随着世界排球队的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运动员身材的增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在比赛中发
摘 要:通过对体能与高职篮球比赛的关系分析,强调体能在篮球比赛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利用通过提高体能的方式,来保证高职生篮球比赛中的技术的有保障运用。  关键词:高职生 体能 投篮命中率 心理状态    中国的篮球水平长时间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这与中国拥有亚洲最大的篮球基础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无法与欧美人种相比较,加之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的落后,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亚洲老大、世界中游的
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课程改革,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崭新的课题。体育课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我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校体育组全体教师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上解释,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他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