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因此,学习数学需要通过思维去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去探索数学王国的奥妙。可以说,学会思维已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渐渐启迪学生的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想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我经常创设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的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2、重视实践,唤起兴趣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能比拟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学生在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形式进行教学,即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讨论发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课件的推导过程,并且小组讨论: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就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兴趣盎然、印象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迪。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即从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广泛地运用类比,可以开拓思路,引起联想,形成猜想,找到解题途径。在数学中,常常由问题的相似,去猜测结论的相似;由命题形式的相似,去猜测推理论证的相似。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提高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终身受益!如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浓度应用题的教学时,解决三个例题:
(1)把盐加入盐水中,配制所需浓度的盐水;
(2)把水加入盐水中,稀释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配制所需浓度的盐水。
解完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有的学生说,都是根据溶质相等列方程。有的学生说,也可以根据溶剂 (水)相等列方程。别的他们实在是想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启发:盐能不能看成浓度是100%的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浓度为0%的盐水?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例题都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问题,因此所列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使貌似不同的问题融会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
又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甲乙两人砌一道砖墙,甲单独做6小时可以完成,乙单独砌10小时可以完成,甲乙两人合砌几小时可以完成?”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总结出例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甲乙两人合砌2.5小时以后,还剩下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如果由甲单独做还需几小时完成?”这样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
四、精心设计板书,引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板书,能够使学生产生联想、类比。板书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思考,要能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在讲《几何》“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先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入手,然后再过渡到n边形。教师可以提问:“在这些多边形内取一点O,与各顶点相连,可以构成几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是多少?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如图1、 图2、图3)。
学生对照图形会毫不困难地回答:分别构成3个、4个、5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是360°;内角和分别是:
(3-2)·l80°,(4-2)·l80°,(5-2)·l80°
这时教师再追问: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O,再问同样的三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回答:可以构成n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还是360°,n边形内角和公式应该是:
n·l80°-360°=(n-2)·l80°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实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类比方法,巧设问题,精心设计板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渐渐启迪学生的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想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我经常创设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的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2、重视实践,唤起兴趣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能比拟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学生在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形式进行教学,即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讨论发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课件的推导过程,并且小组讨论: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就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兴趣盎然、印象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迪。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即从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广泛地运用类比,可以开拓思路,引起联想,形成猜想,找到解题途径。在数学中,常常由问题的相似,去猜测结论的相似;由命题形式的相似,去猜测推理论证的相似。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提高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终身受益!如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浓度应用题的教学时,解决三个例题:
(1)把盐加入盐水中,配制所需浓度的盐水;
(2)把水加入盐水中,稀释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配制所需浓度的盐水。
解完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有的学生说,都是根据溶质相等列方程。有的学生说,也可以根据溶剂 (水)相等列方程。别的他们实在是想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启发:盐能不能看成浓度是100%的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浓度为0%的盐水?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例题都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问题,因此所列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使貌似不同的问题融会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
又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甲乙两人砌一道砖墙,甲单独做6小时可以完成,乙单独砌10小时可以完成,甲乙两人合砌几小时可以完成?”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总结出例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甲乙两人合砌2.5小时以后,还剩下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如果由甲单独做还需几小时完成?”这样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
四、精心设计板书,引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板书,能够使学生产生联想、类比。板书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思考,要能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在讲《几何》“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先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入手,然后再过渡到n边形。教师可以提问:“在这些多边形内取一点O,与各顶点相连,可以构成几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是多少?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如图1、 图2、图3)。
学生对照图形会毫不困难地回答:分别构成3个、4个、5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是360°;内角和分别是:
(3-2)·l80°,(4-2)·l80°,(5-2)·l80°
这时教师再追问: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O,再问同样的三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回答:可以构成n个三角形,以O为顶点的那几个角的和还是360°,n边形内角和公式应该是:
n·l80°-360°=(n-2)·l80°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实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类比方法,巧设问题,精心设计板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