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半个人”已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整个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成为“整个人”的最佳途径。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要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把人文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使物理教学洋溢着情趣、充满着人性和智慧,使学生浸润在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文理融合,陶冶人文情操
物理与文学并非水火不相容,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使物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以下是笔者收集整理的几首物理诗词:
《摩擦力》:动静摩擦,首先分清:状态求静,公式求动;压力大小,定要分明;若论方向,相对为要。
《超重失重》:超重失重两纷纷,拉力压力定乾坤;重力长存无变故,超失须看加速度。
翻版《陋室铭》的《物理解题铭》:题不在多,会做就行,问不在难,要问才灵。斯为解题,唯思者倾。条条定理熟,个个概念清。常常有巧思,天天无惰性。受力分析,可以明运动,想情景。无乱猜与臆断,无死记与硬背。推理要清晰,分析应合理,智者云:“何难之有?”
课堂上,每当齐声朗读之时,学生无不面带微笑,无不发出惊喜之音。文理融合的物理教学,使得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饱满,更使得物理课堂充满了人文的气息,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画龙点“睛”,感悟人文内涵
多年的物理教学让我越来越确信,物理学不愧为“万物之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领悟到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大道”。如果把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揭示物理知识背后的“大道”就是点睛之笔。
笔者这样诠释牛顿第三定律:在我们与其他人不断的交往、不断的磨合中,渐渐我们会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慢慢地其他人也会用相对稳定的方式对待我们。而其他人对待我们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正是我们对待其他人相对稳定方式的“反作用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它们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大小相当。因此,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学生们会忘记牛顿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但它所诠释的“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学生会印象深刻,影响终身。
物理知识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和“情感”。如“参考系”的概念能阐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参考系”上去处理问题;“理想模型的方法”提示我们,当面临棘手的问题时,可以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使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人文内涵,可以使得学生全面理解物理,感悟物理。
三、借“题”发挥,激发人文思考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教学。习题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应用意识,而且还可以借“题”发挥,激发人文思考。
如: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从此开始甲车一直匀速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速度又相等,则(
)
分析:题中并不知乙、丙两车在各阶段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无法求解这一问题。如果利用图像法,即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这三辆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由于三辆汽车的位移均相同,它们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应相等;又由于=三车的初速度、末速度均相等,则由图像易知,t 乙甲丙,即乙车最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当学生们惊叹于图像法如此巧妙地解决了不能用公式解的题目时,我话锋一转:“高一开始就努力学习和高三才努力学习效果一样吗?这道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由本题可知,别人开始比你快时比你多跑的路程,你要用多的时间才能弥补,而从高一到高考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定值,即使再勤奋、你的‘加速度’再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弥补。‘先甜后苦’的效果,远不如‘先苦后甜’的效果。而每个成功者都经历了‘先苦后甜’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慧,“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四、史料赏析,感受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物理学史则填补了以上空白,它可以展示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科学史之父”萨顿认为:一旦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就会显示出它的人文性,而且人文内涵丰富。处于科学史中心地位的科学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做人做事的榜样。如伽利略以事实(实验)说话,敢于挑战权威;牛顿把自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人把镭奉献给全世界,放弃申请专利,因为她认为“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物理学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社会责任感等高贵品质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当只有正面或反面时,他只是一块毫无用处的金属。只有正面和反面俱全且紧密维系在一起时,它才能代表一枚硬币所应有的价值。当人文精神能时时刻刻渗入到物理知识、渗透到物理课堂中,物理的思想、方法,物理的魅力会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身心,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徜徉在这样的物理课堂里,物理不再只是符号、公式,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物理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人文渗透是一场场春雨,教师的职责就是诱导使其“随风潜入夜”,去滋润勃发的生命,让课堂处处显露出鲜活的生机,洋溢出生命的情趣,如果物理课堂充满着人性和智慧,那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壮丽景象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文理融合,陶冶人文情操
物理与文学并非水火不相容,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使物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以下是笔者收集整理的几首物理诗词:
《摩擦力》:动静摩擦,首先分清:状态求静,公式求动;压力大小,定要分明;若论方向,相对为要。
《超重失重》:超重失重两纷纷,拉力压力定乾坤;重力长存无变故,超失须看加速度。
翻版《陋室铭》的《物理解题铭》:题不在多,会做就行,问不在难,要问才灵。斯为解题,唯思者倾。条条定理熟,个个概念清。常常有巧思,天天无惰性。受力分析,可以明运动,想情景。无乱猜与臆断,无死记与硬背。推理要清晰,分析应合理,智者云:“何难之有?”
课堂上,每当齐声朗读之时,学生无不面带微笑,无不发出惊喜之音。文理融合的物理教学,使得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饱满,更使得物理课堂充满了人文的气息,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画龙点“睛”,感悟人文内涵
多年的物理教学让我越来越确信,物理学不愧为“万物之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领悟到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大道”。如果把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揭示物理知识背后的“大道”就是点睛之笔。
笔者这样诠释牛顿第三定律:在我们与其他人不断的交往、不断的磨合中,渐渐我们会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慢慢地其他人也会用相对稳定的方式对待我们。而其他人对待我们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正是我们对待其他人相对稳定方式的“反作用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它们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大小相当。因此,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学生们会忘记牛顿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但它所诠释的“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学生会印象深刻,影响终身。
物理知识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和“情感”。如“参考系”的概念能阐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参考系”上去处理问题;“理想模型的方法”提示我们,当面临棘手的问题时,可以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使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人文内涵,可以使得学生全面理解物理,感悟物理。
三、借“题”发挥,激发人文思考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教学。习题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应用意识,而且还可以借“题”发挥,激发人文思考。
如: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从此开始甲车一直匀速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速度又相等,则(
)
分析:题中并不知乙、丙两车在各阶段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无法求解这一问题。如果利用图像法,即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这三辆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由于三辆汽车的位移均相同,它们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应相等;又由于=三车的初速度、末速度均相等,则由图像易知,t 乙
当学生们惊叹于图像法如此巧妙地解决了不能用公式解的题目时,我话锋一转:“高一开始就努力学习和高三才努力学习效果一样吗?这道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由本题可知,别人开始比你快时比你多跑的路程,你要用多的时间才能弥补,而从高一到高考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定值,即使再勤奋、你的‘加速度’再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弥补。‘先甜后苦’的效果,远不如‘先苦后甜’的效果。而每个成功者都经历了‘先苦后甜’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慧,“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四、史料赏析,感受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物理学史则填补了以上空白,它可以展示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科学史之父”萨顿认为:一旦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就会显示出它的人文性,而且人文内涵丰富。处于科学史中心地位的科学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做人做事的榜样。如伽利略以事实(实验)说话,敢于挑战权威;牛顿把自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人把镭奉献给全世界,放弃申请专利,因为她认为“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物理学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社会责任感等高贵品质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当只有正面或反面时,他只是一块毫无用处的金属。只有正面和反面俱全且紧密维系在一起时,它才能代表一枚硬币所应有的价值。当人文精神能时时刻刻渗入到物理知识、渗透到物理课堂中,物理的思想、方法,物理的魅力会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身心,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徜徉在这样的物理课堂里,物理不再只是符号、公式,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物理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人文渗透是一场场春雨,教师的职责就是诱导使其“随风潜入夜”,去滋润勃发的生命,让课堂处处显露出鲜活的生机,洋溢出生命的情趣,如果物理课堂充满着人性和智慧,那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壮丽景象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