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畿“良知”学的独特性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s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阳明过世后,王门后学因对阳明“良知”说的不同理解与解释而发生严重分化,形成诸种派别。王畿对同门诸“良知”学说予以批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良知”说。本文希望以对王阳明“良知”说和王门后学“良知”说的简要陈述为引,通过王畿对王门后学的批判引出王畿“良知”说的主要内要。本文认为王畿的“良知”说有其区别于阳明“良知”说之处,这种具有王畿特色的“良知”说一方面来自于王畿对阳明“良知”说的解构与重构,另一方面来自于王畿对道家哲学的吸纳。
  关键词:王畿 王门后学 良知 致良知 道家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学者多以龙溪先生称之。浙江山阴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官至南都(南京)武选郎中,后被罢黜。此后几十年再未入仕,唯热衷于辗转各地讲学,一直到年迈尚坚持四处讲学不懈怠,足迹遍布江浙皖楚。作为王阳明门下能够代替其授课的大弟子,可以说王畿最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王阳明的“良知”学理论,他之不懈讲学,为阳明学更广泛地传播奠定了更扎实的组织与学问基础。在讲学中,王畿对本门师兄弟的“良知”说予以批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良知”说。由于其说的独特性,使王畿“良知”说成为研究阳明心学乃至整个心学的重要对象。独特见于比较,为了揭示王畿“良知”说的独特性,必须先扼要阐述阳明“良知”说以及王门后学(王畿除外)对阳明所谓“良知”的歧异的理解及解釋和分歧。
  一、王阳明“良知”说
  王阳明论“良知”,大致给出了五种界定:其一,直接从孟子处继承的“良知”含义,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良知是心之本体,故而良知至善,是理在心上的表现,于人心中求至理,便是在人心中求个至善的表现。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这种与生俱来的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在王阳明的“良知”范畴体系中所表达的是“良知”最浅显的基本含义;其二,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这是将“良知”定义为决断道德是非的能力;其三,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这是将“良知”定义为“天理”,亦即以“良知”作为判断道德是非的原则;其四,王阳明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这是将“良知”确定为“见闻”与“思”的主体;其五,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这是将定义为世界的主宰,认为“良知”本一,世间万物莫不以“良知”为主宰。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至善”之本体,是学者当切身追求之真理,故他强调说:“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王阳明同时将“良知”的落实过程称之为“致良知”。在王阳明处,“致良知”不外乎两步:先而“立志”以定立“善念”,其后存此“善念”将其落实。王阳明的“致良知”本质便是要防止欲望的干扰,“去其心之不正”。
  二、王门后学对“良知”的不同解读
  王阳明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教学理念教学生,其对“良知”的阐发,常常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而在理论体系未必能自始至终坚持逻辑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缺陷,给王门后学歧异地解读其所谓“良知”留有发挥的空间,使王门后学有可能歧异的解释“良知”。基于对“致良知”的不同的解读方法,王门后学互不相让、互相排斥,在王明明逝世后迅速分化,形成了几个派别(关于阳明后学的分派,学界主要有二派说、三派说,四派说、六派说、七派说)。同门兄弟间皆以阳明嫡传标榜,坚持已说,决不迁就,王门一时间出现了诸种“良知”说。对于王门后学的划分,学者们一直难以达成共识,本文为了叙述逻辑的统一性,在这里只介绍三派的“良知”说。其一为现成派所主。现成派,又称左派现成派(简称左派),主张人人皆现成地具有良知,以王艮为代表。在王艮看来,人人皆是圣人,这不仅仅是从人人自身具足“良知”意义上说,更是从人怎样能得“良知”的意义上说。王艮认为,人与生具有的“良知”,本来就是活泼泼的,故而人对自己的“良知”无需做特意的安排、也不须更多地思索,只需任其自然流行。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其“良知”都是当下现成的,刻意去求取“良知”反而有违“良知”本性,只要在日常发用处下功夫即可“致良知”。其二为归寂派所主。归寂派又称右派归寂派。此派关于求“良知”的主张,兼顾功夫论和本体论两种视角,可以说是介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体认,以聂双江和罗念庵为代表。归寂派别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其“致良知”功夫。不同于王阳明的“致知格物”, 归寂派主张在不睹不闻的绝对封闭状态感受寂静,以期在心态上与本然的寂体(良知本体,或曰“心之本体)相吻合。其三是修证派所主。修证派也被称为正统派之修证派,以“为善去恶”作为“致良知”的工夫,强调于“事物上实心磨炼”处见工夫,以钱绪山为代表。修证派主张恪守王阳明“良知”说本来的主旨,反对自行另立原则以解读阳明“良知”说,强调“良知”原本“无善无恶”,因此要“致良知”不必在“心”上下功夫,而应该在“事”上用功。
  三、王畿在“良知”说上的破与立
  王畿自视为解释阳明“良知”说的权威,亦一直以传播阳明心学并维护阳明心学为己任,他不能容忍同门师兄弟对阳明“良知”说的肆意解读,态度明确的予以批驳。具体地讲,其最为集中的批驳见于滁阳会讲与抚州拟岘台会讲。王畿在这两次讲学中,将阳明后学先后分为四派和六派,因为两种分派既有重复又有区别,故合而言之,他实际上批驳了七种师兄弟的“良知”说。被王畿批驳的“七说”是:沿袭、归寂、修证、当下、已发、主宰、循序。从王畿对此“七说”的批驳可以看出,他反对以“良知”为“沿袭”、以“良知”为“沉空”(无任何内容意义的形式空);以“良知”为“明觉”(“良知”自然会明觉,但“明觉”不等于即“良知”);以“良知”为“用”;以“良知”为“已发”;以“良知”为“见(现)成”;以“良知”为“知”(感知〈感性认知〉、理知〈理性认知〉、觉知、体知);以渐修证“良知”以及就“良知”分体用等主张。王畿明确指出,在他看来,这些主张,要么是对阳明“良知”说的歪曲、妄解,要么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任意发挥,是他决不能认同的。   “破”是为了“立”,在批驳师兄弟歧异的“良知”说过程中,王畿确立了自己对“良知”的独到见解。在“良知”的义理层次,王畿和王阳明一样,认为“身之灵明主宰谓之心”,而“心”的本体是至善的,它天然地符合“淡”、“寂”、“乐”,“知”,“无欲”这些特点,所以“心”之体本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也可以被称为“至善”。“至善”作为“心”之体是以“至善”为“心”(“良知”)的本质属性。但是,为揭示“至善”乃“心之本体”,王畿经常讨论的仍旧是“欲”和“无欲”之间的关系。“无欲”揭示“心体”原本是纯善(不杂任何动机取向),他说 “只心有所向便是欲” ,强调“心”发念的当头,只要一有动机取向,哪怕是善良的动机取向,也就不是“无欲”,已非“心体”原本的状态。正是基于如此认识“良知”和“欲”的关系,王畿主张“致良知”应当“先立志”,然后在“心体上下功夫”。正因为王畿十分重视“心体”本身在“致良知”上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不赞同其师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之教,置疑云:“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王畿不赞成将“致良知”只看作致于“意”、“知”、“物”的工夫,强调应更着重在先天“心体”上下功夫。他说:“良知是诚意之密诀” ,这就是说,要在“心体”上下工夫,其实就是指“心体”发用(一念)时护住“诚意”的工夫。“心体”一“念”发即意“诚”;所谓“诚意”工夫,就是使“心体”念起时自然有的“诚意”不因“欲望”干扰而丧失。论证到这一层,王畿特有的“良知”学也就基本确立。而其核心的理念是:“致良知”不应该着实在“意”、“知”、“物”上下功夫,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心”中的一点灵明,只要能切实在求“心”中之“灵明”处用功,不用它求,无论上圣还是下愚也皆可致得“良知”。
  四、王畿“良知”說的特殊性及其成因
  王畿的“良知”说,与其师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虽然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但它毕竟是在王阳明“四句之教”的基础上展开论证的产物,所以在许多具体认识和辨析上,诸如“良知”乃“无动无静”、“良知”是“知”(觉知)又不是“知”(认知)、“良知”是“一念独知”、“良知无知而无不知”的辨析,又自有其深刻处。这些深刻处,显示了王畿“良知”说的独特性。深刻与独特,未必不是一种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畿的“良知”说也可以说是对王阳明“良知”说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王阳明“良知”说的深入结构与重构;其二来自于外来的影响,这与他不反释道,不自觉地受佛道两家思想影响有相当大的关系。
  王畿对阳明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四无说”对“四句教”。王阳明在晚年提出“四句之教”,以作为其一生学问的总结。“四句教”首句讲“良知本体”,其后三句讲“功夫”。这显然是在示意:“致良知”只应当在“意”、“知”、“物”上着实的下“为善去恶”的功夫,而无需将此功夫用在“心体”上。王畿主张“在心体上下功夫”,反对王阳明的“四句教”中体用二分的说法,提出了“四无说”。王畿从逻辑上进行这样的推理:“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藉以强调:既然“心”是“至善”的,又何必复从格物处逆流而上还原一个“良知本体”,不如径直从“良知本体”出发,自“良知”顺流而下,发出不为“人欲”所遮蔽的“意”;如此而来的“意”自然是“无善无恶”的,则个体之顺“意”所知之“知”以及所遇之“事”,也就自然澄澈无碍,同样“无善无恶”。由此可见,阳明实际上是主张将功夫用在“意”、“知”、“事”上,而王畿则认为应当在先天“心”体上下功夫。这就是王畿“四无说”和王阳明“四句教”在理念上的根本不同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师生致思的逻辑不同。虽然俩人同样认为“良知”在人“心”中本来自足,但王阳明认为“良知”在一般情况下难于直接呈现,而王畿却认为:既然“良知”本来自足,只要抓住心之一念间呈现的那些微灵明,就可以体知最精纯的“良知本体”。
  王畿对阳明的超越,是有理论与实际教化意义的。通过王畿“良知”说对“良知本体”的重新解构,既消解了阳明“良知”说难免体用二分的困境,使“致良知”在理论上能彻底贯彻“体用一原”的立论原则;又简化了王阳明“良知”说中相对晦涩难懂的部分,使世人对“良知”说的把握变得越发容易。从道理上讲在逻辑上,相较逆向地通过“格物”验证“良知”,正向地通过“良知”体知“良知”本身,势必更加易于理解。王畿将阳明为“上根人”设想的“致良知”方法加以解构和重构,使之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群,扩大了“致良知”现实的社会作用。但“四无说”对“良知”的阐释因以“无”立论,势必空谈“性、命”与”仁、义”,易于导致不切实“致良知”之弊病,有违儒家“内圣外王”的宗旨。
  王畿对阳明的超越固然是因为他从理论上解构了阳明的“致良知”,但就外部影响而论,这与他不像其师阳明那样公开拒绝佛道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王畿受佛道思想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为篇幅的所限,下面仅扼要阐述老庄道家,尤其老子思想对他的影响。
  首先,王畿直接借用老子“无生有”的思想来论证“良知”何以能“无中生有”。楚侗子问王畿“造化有无相生”之旨,王畿答曰:“良知是造化之精灵。吾人当以造化为学。造者,自无而显于有;化者,自有而归于无。不造,则化之源息;不化,则造之机滞。吾之精灵,生天生地生万物,而天地万物复归于无。无时不造,无时不化,未尝有一息之停。自元会运世以至于食息微眇,莫不皆然。知此则知造化在吾手,而吾致知之功,自不容已矣。”王畿的这一回答,在此将“致知”和“有无相生”完全地等同起来,以为“致良知”的功夫,就如同“造化”由“无”生“有”的功夫,懂得造化之有无之循环往复便等于将“造化”掌握在吾手,这种掌握“譬之日月之照临,万变纷纭而实虚也,万象呈露而实无也”,是自然的“无”中生“有”,正是所谓的“良知原是无中生有,无知而无不知”。王畿进一步就“无”诠释“良知本体”,藉以指出:既然“夫心性虚无,千圣之学脉也”,则当守虚“无”以期用“心性”的“无”解释“良知”何以能“不学而知”的原因。正因为“性体”本无,所以才能“无”中生“有”,进而由“无”变化出“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之和”。王畿对“心体”的这种解释,一定程度地弥补了王阳明对“良知何以自身俱足”缺乏解释的缺陷。
  其次,王畿借用老子以“无”定“道”的做法,将“道”与“良知”贯通等同了起来,使“良知”在“造化精灵”的意义上成为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一章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是“无”(无形),不是任何语言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任何概念所能准确称谓的。而王畿也正是从无形、非言语所能准确表达、只能直觉体认这些意义上,真正将“道”、“无”、“良知”在内在逻辑上完全等同起来。
  再次,王畿说:“良知原是无中生有”,又说:“良知者,自然之觉”。这显然是借用老子“自然”思想,以期更加详细地说明“良知”的“无中生有”,认为这就是指“自然之觉”。这一点由比较儒道两家的“自然”说法就能明白。儒家讲“自然”通常有三种意思——自然界、理所当然、不人为勉强;而道家讲“自然”主要是与“人为”相对立的意思,指顺本性而为。老子讲“道法自然”,是说“道”自己这样,自己如此(对老子“自然”的理解,有分歧,这里取包括胡适在内的大多数学者的理解)。而王畿所谓“自然之觉”中的“自然”,完全跳出了传统儒家的理解,赋予了“自然”道家层面的含义。王畿学说中的“自然”既非指客观的自然界,亦非指上帝般的道德偶像,而是“良知”无动无静而常寂的状态,是“不求脱离”的“心”的状态。同时,“良知”作为“心之本体”,也被描述为“至虚而实,至无而有”,这与“道”才能够做到“至虚而实,至无而有”是相通的、一致的。总之,王畿正是抛却了传统的儒家“自然”观念,采用道家一脉相承的“道”、“自然”、“无”的观念,才得以将“良知”论证成自觉、自然念起(一念灵明)的本体。
  作者简介:姚倩,女,1988年7月出生,籍贯江苏苏州,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就读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专业明清儒家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畿:《王畿集》[J],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2]何静《“天泉证道”所及的本体工夫论之探微》[J],理论导刊,2007年。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历史事实,并结合笔者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古人基于人性的理解,围绕《告子篇》的一些言论观点,来进行剖析探讨。以探索古人对人性善恶的真实理解,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告子的思想,以及他的才华学识。并丰富国内相关的哲学研究理论。  关键词:告子篇;人性;善惡;哲学研究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侩炙人口的三字经真言,出自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孟子。自古以来便深入
期刊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稳定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群众文化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群众文化的提高,才能体现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才能加快社会和谐的步伐。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素养;发展;丰富  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明显特征。群众文化事业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建
期刊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新闻宣传越来越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共同构成一个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由此,做好新闻宣传、把牢舆论阵地的任务日益艰巨。军工单位承担着一项项事关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战略性任务,确保其队伍的思想稳定、积极阳光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对如何有效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
期刊
摘 要:广大基层干部作为将国家各项政策以及党的声音传播到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能力强弱、素质的高低、作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和推进县级党校建设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杂志之外,电脑、手机等也都加入了“媒体”行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凭借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挑战。但是,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就可以仿效成功的,两者相互融合,互促互进,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接受和学习各类知识、思想的途径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各种载体,这就使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宣传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大力创新,在工作观念、内容、载体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服务水平,以确保计生宣教工作的扎实稳定推进。本文就新时期计生宣教工作的创新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点浅显看法。  
期刊
【摘要】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家庭治疗理论对现代家庭治疗理论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治疗理论发展至今,各学派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共同点越来越多,有一种融通的趋势。本文以深受社会建构主义影响的家庭叙事疗法为切入点,阐述其对现代家庭治疗理论在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和理念体现。  【关键词】 叙事疗法;现代家庭治疗理论;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Bowen家庭治疗理论  20世纪80年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关于大学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英语或者通用英语教学)的传统定位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 )的专业化定位引起了各个高校的关注。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大学英语的传统定位给其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应该以ESP重新定位,而重新定位的关键则在于加强
期刊
摘要: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考生,由于其母语特点各异,学习汉语时的薄弱点往往也各不相同。通过研究中国计量大学HSK考点发展现状,整理分析留学生考试成绩,可以归纳得出不同国家地区考生在汉语听力、阅读、书写等各个考试部分的薄弱点,从而能够对该地区考生开设培训,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题库,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我们对计量大学HSK考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深入发掘目前HSK考点的现
期刊
摘要:国企党建工作是我们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新时期对于国有企业党群工作进行了思考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群工作  一、新时期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国企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国企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国企广大员工中发展党员已成为新时期我党扩大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