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江月新诗集《故乡,我的故乡》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孙江月已三十多年了,我在《星星》供职时,就认识了他,后来我到北京中国作协工作,仍与他保持友好联系,所以在我视野和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诗人,虽然他地处较为偏僻的四川鬼城丰都(今属重庆市),但是他坚持诗歌写作,坚持为诗歌做事,让人感动。他创办的民间《方向》诗刊,办得也很出色,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尤其使我感叹!
  孙江月是重庆长江库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当今中国诗界星空的诗人之一,他是与中国新时期诗歌发展密切相联系共同进步的诗人,他的诗有明显的长江流域土壤生活背景,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生长和发展。他擅长散文诗、乡土诗的写作,颇有建树,而个人命运的书写融入到诗体革新的过程中,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较好的体现,现实主义的精神与对人类共同境遇的思考,使他的诗歌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孙江月的诗歌有当下诗歌许多诗人缺少的真诚与热情,抒情诗人的浪漫情怀,使他的诗作保持对读者的亲和力,他诗歌中的悲悯情怀,让读者能感受到一个诗人的良知与心怀。


  我们都知道,艺术缺了生活就失去感染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儿。摆放在我桌上的孙江月的这个诗歌集100余首诗,我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一个最大的特点,80%的题材都源自于乡村土生活。先哲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也是一个至理真理!孙江月就是一个接地气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基层,与底层劳动者阶层有深厚感情,对乡村、原野、山川、溪流、草木、池鱼、田鸡、牛畜、农事……都有直接深层的了解、体验,正因为是这样,本真的生活迫使他,也激发他以一个良知诗人的名誉,对当下乡村乡土生活的描述与抒写,真挚而真实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生活境遇与现象,让我们生动地领略着一个又一个的物象事象画面,也享受着这些完全与都市不同的远在他乡的一番最纯粹的乡情生活……正是由于这样,他的这些诗歌才具有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如《故乡》《山的那边》《金香山的油茶树》《麦子黄了,我的爱》《陪一位蹲在玉米地里的老人抽一支香烟》《一株水稻的故事》《我若为耕者》《蓑衣和斗笠》《栗子,十月的乡村》等诗篇。其中《陪一位蹲在玉米地里的老人抽一支香烟》和《我若为耕者》诗尤其深邃,他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表层劳动现象,而且深刻地揭示和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尖锐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荒芜、劳力空缺等等现实。诗歌以一位老人蹲在苞谷地旁,守望即将成熟的玉米,抽着过路者“我”递过去的一支香烟为线索,呈现了鬈髡老人守望土地的岁月沧桑。诗短短十几行,蕴含着无限的内在的莫名的尴尬与愁怅。诗有故事,有情节,有画面,有难于言表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是一首不错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乡土乡情乡愁佳作。《我若为耕者》诗更具现实意义和价值,他代表农夫说话,为土地呐喊,为土地而追问。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的良知与情怀。


  这本诗集的情感真挚可靠。情感真挚是一切艺术的原创力,也是它的魅力,诗歌更不例外。当今中外诗歌,装神弄鬼,故作高深,玩弄技法,无病呻吟者大有人在,要么把诗写得深奥荒怪,要么把诗写得低俗庸俗不堪,让人没法读下去。孙江月的这个诗集,整个诗,是以形而下的姿态,但又是以形而上的理性思维在观察和关注现实生活场景,大多为贴近生活,几乎每个诗作都有感情的基调基础作支撑,让每件作品都尽可能达到情感化的效果。的确感情充沛,思想饱满,不矫情,不卖弄,意之所至,情之所动,一切皆以情为主,以真为达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青岛,我的神话之鸟》《杭州》《夜过张掖怀张骞》《一树樱桃满相思》《茶岭堡,柿子熟红了》等。
  语言风格是诗歌的生命线。大凡写诗者,尤其是那些具有才华才情的诗人,一生都在为诗歌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而绞尽脑汁,不息探索着。比如历史上的贾岛、王维、徐志摩、戴望舒等,他们总是为自己的诗歌寻求最动人的语言意象和画面,从而使自己的诗在历史的长河流传千古,百姓百读不厌。所以,我说语言风格是诗歌的生命线。我读孙江月的这个诗集《故乡,我的故乡》,由此我想到这些,也是在此最想说的话题。孙江月的诗歌语言和风格颇具个性色彩,总体体现在:具有民间民俗化,民众生活化,民族语特质化,古典诗意化,独立自我个性化;表述和表达上具有行云流水之韵致,自然、质朴、新活、丰富、淡雅、纯粹、亲和,有高山流水之声,有上善水源之浸润声,有松涛清风之天籁声,有高天朗月之交辉……
  孙江月的许多诗歌有非常人之思维、想象、夸张。如《青岛,我的神话之鸟》《丰都,我的神话之鸟》出手不凡:
  佛陀说:/很久很久以前/你是一只展翅搏击的鹏鸟/生活在黄海/泰山是你的劲脚/海风是你的翅膀/白云是你的羽毛/蓝天是你的眼睛/海潮是你的激情/你面向北方/飞呀,飞呀/飞了一万年……//佛陀又说:/很多很多年前/你是一只翱翔痴恋的青鸟/迁徙到胶州湾/崂山是你的赤脚/海岸线是你的胸脯/海浪是你的脉搏/沙滩是你的肌肤/岛礁是你孵化的巢/你脸朝东方/飞呀,飞呀/飞了五千年……//后来,梦中佛陀对我说:/你累了,/你睡去了/从此羽化为青岛……(《青岛,我的神话之鸟》)
  在这里,诗歌气场不错,有出神入化的效果,想象十分丰富而神奇,超然而智慧,诗人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可以这么说,一个诗人缺乏了丰富的想象,他的诗注定是飞不起来的,同时也决定着这个诗人是会死去的。孙江月他是飞起来了。


  孙江月这本诗集所收诗篇,很大一个主题即是乡愁。大诗人余光中写过乡愁诗《乡愁》,艾青写过乡愁诗《我爱这土地》,贺敬之写过乡愁诗《回延安》。很多诗人写过乡愁诗,但写出有情感,有温度,让人能记住的并不多。孙江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他的《说乡愁》诗,娓娓道来,把乡愁诠释到了一个“痛”的点上。其中《山的那边》《故乡,我的故乡》《喊故乡》《正月初一回故乡遇孙氏家谱》《一樹樱桃满相思》等诗,楚楚动容,心弦了拨,儿时、童年、少年、慈母、针线、家谱、蓑衣、斗笠、农夫、鸡鸣、狗吠、蜜蜂、稻谷,玉米、野荞麦、唐干花、红枣儿、马灯、灯笼、春联……系列繁复的乡愁文化符号,繁星般闪烁在《故乡,我的故乡》诗集,这些诗的意象新活,丰盈,意蕴深长而久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式的代表性的乡愁。   一个诗歌作品能不能让人一咏三叹,传之久远,最根本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诗的境界,也是诗人的境界,尤其考量诗人的修养程度。孙江月这些年通过潜心修炼,默默坚守,文学青灯,内挂于心,超然普渡,终得诗境。他的诗当归属屈原、李白、王昌龄那路,富有大彻大悟之胸襟,也有苍生忧患意识之情怀,其诗干净明洁,意蕴深邃,境界高远,且洒脱自然,朴素典雅,超凡脱俗。如《生活》《垂钓》《致上帝》《故乡,一棵被砍伐倒的树》《我用一片茶叶击中了时间的要害》《龙河,一条天赐的河》等。
  最后想说的是,孙江月的诗歌有苍生悲悯之情,有百姓切肤之痛之情,有草木割伐隐痛之情,有民族气节之情,有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向往之情。总之,孙江月的诗路和方向的追寻是正确的,他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且铿锵有力。他对乡土命运的关注和对传统民族文化诗意的弘扬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说,他的诗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元素,诗境始终根植于华夏土壤情怀,根植于人民现实生活的沃土中,表达了民族的精神支撑和美好生活向往。
  附:孙江月的诗二首
  陪一位蹲在玉米地里的老人抽一支香烟
  老人蹲在地头
  抽着我递过去的香烟
  他一边抽一边念:
  谷雨扬花
  小满挂苞
  芒种饱粒
  小暑打粑……
  他守望着
  他笑着
  脸上的皱纹藤蔓一样爬着
  他心里的滋味有谁知道?
  夕阳西下
  玉米秆像我少小时儿童团的
  一根根红缨枪
  排排插满了乡村
  插熟了夏至……
  我若为耕者
  ——致一位留守耕作的老人
  我若为耕者
  必将向你学习
  头戴斗笠
  坚守土地
  让土地年年发芽、开花、结果
  我若為耕者
  必将向你学习
  肩披蓑衣
  绝不背井离乡
  让土地荒芜,无芽、无花、无果
  我若为耕者
  誓将坚守土地
  手把犁铧
  使土地永远有芽、有花、有果;
  是啊!——
  我要告诉你们
  我绝不背弃我的土地
  除非,除非
  土地崩溃了
  牛羊离散了
  我也死了……
其他文献
写作者要经历许多事许多人更要走许多路,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这是传统赋予写作者的说法。不错,生活的体验对写作者们来说非常重要,但为什么那些经历了众多故事的人无法成为作家呢?除了宿命之外,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绝对是游离于芸芸众生的另一群人。写作者与芸芸众生者的区别在于,一个俗世者看到一朵花的凋亡时看到的仅仅是一堆僵尸而已,而写作者却从一朵玫瑰的凋零声中,倾听到了黑夜中一朵花正在秘密中轮回转世的
期刊
在越来越强调艺术本体和文学独立的今天,诗坛内部对人民性的要求有着审慎的态度。一方面是外界不断有着强烈的吁请,一方面是不少人有意回避这个文学维度。事实上,人民性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时隐时显的艺术要求,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内涵和视角。如果从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理解人民性的新内涵,也许可以更好地展望新时代诗歌,更好地预期一种更加圆融的艺术理想和更加宽阔的艺术空间。一  诗歌产生于生产劳动,在源头
期刊
海男的写作离不开辽阔的云南版图,从一开始写作,海男就是边疆版图中飞翔于半空中的一只蝴蝶,它沿着高低不平、起伏荡漾的盆地、丘陵、峡谷低飞着,之后,孕育了海男的许多重要的文本。新诗《揭秘者如是说》,出自海男写作最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海男在多数时间中都能柔软地拒绝着外在的喧嚣,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陪伴她的是写作,低调的吟唱与漫步。  《揭秘者如是说》以自然主义的技艺融入了魔幻的万象,揭示出诗人内心世界
期刊
南子:繁复的简约主义者  说实话,这篇文字在我这里耽误或者停留了很久。我答应南子要写一篇印象式的文字,可是坐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我的大脑里关于南子的记忆,竟是模糊而迷蒙的。  人群里的南子,多数时候是安静的,细致的,也是简约的。南子的“安静”,甚至是一些欢乐场合里的“特立独行”,在这个大声喧哗的时代里,多少显得有一些“落寞”。  但在另一些时候,南子骨子里的侠肝义胆,还是让人“乱目相看”的。  对,
期刊
如何能从自身行走中通过持续的思考、心灵的映照去重新认识与发现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里的真善美和终极之道,娜仁琪琪格的诗集《风吹草低》给了很好的答案。这部诗集从头到尾纯净抒情,气象万千,不仅具有画面美、音乐美,而且还隐含神性的内涵以及对人性的珍惜,对人的善意等。就像娜仁琪琪格这个人本身,从内而外散发着美的气质与善的光晕,一种不可复制的个体生命的气息就在她的人与诗文里。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借助大自然获得
期刊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会住着一两只相亲近的动物,它们会牵引着你的生活。  在中学时代的时候,阅读了至今仍称为经典名著的《飘》,里面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令我感慨眩目,再无法忘怀。以致在青年时,带着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着迷与偏执,在它的续篇《斯佳丽》出版后,便立即买来阅读。这部小说是我阅读生活中,在被极少阅读二次以上的小说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斯佳丽历经种种磨难终于重新寻回男主人公白瑞德的怀
期刊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 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
期刊
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为汉语新诗带来了一道新的风景。其中,藏族青年诗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处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地带,既有独特的民族经验,又和同龄人一样,面对着更为驳杂的全球化景观。在汉语诗歌的书写中,他们一方面与汉诗传统发生着必然联系,用跨文化的视野回应这一传统,一方面又用本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表达对汉诗进行补充。关注藏族青年诗人,在发现诗美的同时,也利于重启对汉语新诗的理解,从而对支持新诗
期刊
作为诗人的“我”,一旦被置入繁富、驳杂的大千世界,如何从常规通向高处而不至沦入琐碎,十分考验诗人的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部分80后诗人的作品研判,展示中国80后诗人作为文字场景、现实气场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所显示出的雄心与气度。  一、文字场景的“本在”与“再造”  (一)文字的原始气息和修辞景观  中国80后诗人最擅长制造文字场景——文字的原始气息、文字的修辞景观、文字的极致理想等等总能在他
期刊
放眼望铁马冰河,谈笑间攻城拔寨。一部名为《金盔》的三十五年军旅诗选,让人感到刘立云的诗气血飞扬,充满让人热血沸腾的能量和创造力。  追根溯源,它源自刘立云先天的生命之气,而后天的蓄养则跟他军人的职业有关。血性与阳刚是军人的精气,刘立云不仅每天耳濡目染,体验并学习着,而且也有意以此主动去强化和暗示自己,从自觉到本能,一遍遍地将这种质素涂抹在心理上,渐渐地形成了他的一种潜意识性情以及习惯。就像他那首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