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物理教学模式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案例的方法,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了“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模式;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04-4
  
  新课程初中物理编写意图旨在让学生的物理学习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突出了物理学习的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探究性,真正使物理学习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联系之中。然而现行初中物理新教材虽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这个环节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但由于知识衔接不够系统详细,这不仅让教师对教材、教法感到难以理解、把握和驾驭,而且更给学生独立自学物理带来相当的困难,从而影响到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现状,笔者经过最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课改实践,逐步探索构建了“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这“三位一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自学预习为课堂教学先导,以互动讨论为课堂活动主线,以探究发现为课堂目标生成,突出将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求。现将这种“三位一体”物理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设计阐述如下。
  
  1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前移关口,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形成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明确,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抓好课前预习的环节上,还必须有以下几点保证措施:
  (1)认真编写自学导纲。鉴于新教材初中物理知识跨度空间大,过程和方法不够具体、明晰,为了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钻研思考,形成认识上的初步感知。这就要求科任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比较系统、详实的自学导纲(也称导学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自主预习。
  (2)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课前的自学预习进行得有序有效,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具体的预习要求及方法指导,一是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了解预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了解相关的原理、规律或定律的产生过程与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注意观察、采集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的有关物理学现象,并开展自主猜想与思考;三是引导学生研读自学导纲和课本的有关例题,明白解决物理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过程方法,并尝试模仿例题的方法思路去解决有关预习思考题;四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疑问,以便带到课堂中来互动探讨。
  (3)反馈了解预习质量。为及时查询了解课前预习的质量效果,教师必须在每天提前做好面上的有关预习质量的查询指导。特别对那些敢于提出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赏识、鼓励与支持。对少数在预习上有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想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指导与帮助,使其坚定与增强自主预习的信心与恒心。
  有了上述的几点措施落实,将保障课前的自主预习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知识铺垫。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乐音和噪声》这节内容时,由于这节内容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贴近,教者在课前编写的自学导纲中设计了一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广泛调查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及校园内的噪声污染情况及控制措施。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教者设计了下列一些研究性问题供学生去调查、思考与分析:
  (1)列举你在生活中所喜欢的乐音有哪些?所厌烦的噪声又有哪些?
  (2)调查你所见到的社区中的噪声主要有哪些来源?噪声污染的程度如何? 
  (3)你感觉噪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危害?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控制噪声的大小?
  (4)我们生活的校园是否存在噪声?如若有,你认为该如何减少或消除?
  由于这些研究性思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觉在课前深入到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以及校园等场地,开展了广泛的有关噪声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程度的调查、分析。而且各个小组在调查、采集信息活动中,既能做到成员间的明确分工,又能做到相互间的合作支持,进而快速有效地完成了这一研究性问题的调查任务。在经过课堂交流、讨论后,学生不仅清楚了噪声来源的诸多因素,而且更对其危害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如何减少噪音的污染与危害,提出了多项有益的认识建议。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内自觉规范文明行为、讲究文明习惯、增强文明素养、杜绝喧哗吵闹,是减少校园噪声、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证。
  
  2 把“互动讨论”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其实质是体现合作学习、互动学习。以自学导纲的预习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组织学生对“自学预习”环节中的学习收获、认识体会、存在疑点进行课堂内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产生认识上的碰撞。在互动讨论中,首先是各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动讨论交流。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各小组讨论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辨析与释疑,让每一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形成新的认识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能表达、能思考、能操作、能总结、能解决,都由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去完成,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物理第六章第一节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天平使用说明书》之后,通过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大家认识了天平不同部位的名称,清楚明了天平的基本使用规则及操作方法,并知道了使用天平前应如何进行平衡调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应在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然而几个合作小组在观察天平读数时,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左边刻度,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右边刻度,各执一端,争辩不下,认识在这里产生了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读数,而是引导各个小组分别用一个标明质量的砝码放到左盘中去秤量,并观察游码所在的刻度值究竟以左边刻度为准还是以右边刻度为准,经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学生很快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取得了统一的认识,各个小组都表示心悦诚服,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让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天平的使用”这节内容的学习,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合作,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互动热烈而有序,学生思维活跃而敏捷。对疑难之点,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大胆的辨析求通,使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开展互动学习,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全班有差异的学生的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不同认知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把“探究发现”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其实质就是前面两个环节的延展,在自主预习、讨论互动的基础上,继续对新的问题和新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猜想、质疑、探究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产生新发现。
  例如,在第一册物理第九章第9节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把课前“自学导纲”的内容讨论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口,结合大量的生活中的有关浮力现象。通过“互动讨论”解决了有关浮力的定义及其方向;接下来,在进行浮力大小的讨论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发现”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材中图29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一杯水中的金属块(或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教师设计了下列几个探索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浮力大小形成探究思路:
  (1)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读数将如何变化,其大小变化与什么有关?
  (2)如何知道金属块所受浮力大小?
  (3)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感知,通过猜想、讨论很快就清楚了其中的道理。一是测力计的示数将随着金属块逐步浸入水中时而减小,减小的原因是因为受到浮力作用,金属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就会变得越小,这就说明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越大;二是测力计所减小的示数应该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G-F;三是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则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结果是探究与猜想完全吻合。完成上述探究验证后,学生已基本明了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了。接下来就是要定量的探究出浸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关系,继续利用教材图30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装满水的塑料袋(也可用橡皮气球来代替塑料袋装水)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实验探究前仍要求学生先去猜想这样的问题:
  (1)装在塑料袋中的水的密度与杯中水的密度是否相同?
  (2)把装水塑料袋放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是否等于装水塑料袋的体积?
  (3)弹簧测力计在水中称装水塑料袋重力时,读数大小将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后对第一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对第二、三问题猜想则意见不一,带着这样的疑问,仍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同样还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而明确探究的思路:一是先测出装水塑料袋在空气中的重力,二是把装水塑料袋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拉力F大小,三是计算出浮力的大小,即F=G-F。
  明确思路即开始探究。当把装满水塑料袋完全浸入水中称时,发现测力计读数为零,这就说明弹簧测力计完全没有受到塑料袋向下的拉力,据此学生很容易得知,装水塑料袋的所受浮力就等于其重力大小,即F=G,而这时装水塑料袋所排开的杯中水的体积就等于其自身的体积,所以塑料袋所排开的水的重力就等于袋中水的重力,即G=G,也就是F=G。
  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就是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此时还可再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如果把物体浸入到其它液体中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呢?教者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还是利用课堂刚开始的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盛有酒精的量筒中的金属块所受的浮力大小。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注意观察,并记录两组数据,一是观察金属块先后悬挂在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二是观察金属块未浸入酒精前的量筒液体示数和浸入酒精后的量筒液体示数。然后在进行具体的浮力计算:一是由F=G-F计算F的大小;二是根据V大小算出G的大小(GVg);最后比较F和G的数值,从而得到F=G。由此而推广出有关浮力大小的一个普遍规律,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就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G,这就是经典的阿基米德原理。
  围绕这个浮力大小的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学生在经过一步步的猜想、思考、探究后,不仅对实验的设计、探究的思路、实验的操作有所明确,而且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的计算分析,终于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经典原理,即F=G。整个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都是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中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这“三位一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三年多的课改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地尝试。但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时,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牢固确立生本思想,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坚持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积极引导学生确立物理学习的科学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因。同时还要充分地挖掘、利用、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把实验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之中,使物理课堂更富有情境化、实验化、兴趣化、探究化,从而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栏目编辑赵保钢)
其他文献
通过对绵阳市魔芋主产区和主要加工区的种植户、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商平台等进行调研,介绍绵阳市魔芋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促进绵阳市魔芋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
宛城富商吴掌柜想招张仲景为婿,便派大管家找张仲景的恩师张伯祖提亲。张伯祖颇觉惊奇,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谁都知道吴掌柜的千金是位美女,文人雅士赞她是西施。这位名叫胭
介绍了国内外石油产品的几种主要脱氮技术和近年来石油产品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根据氮化合物不同的存在形式采取不同的脱氮方法,展望了石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承担着维护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激发社会活力等诸多重要职能,但对其绩效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采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产妇86例,根据区组化随机分组法分为干
在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保升乡进行了3年田间定位施用沼液试验,以籼型水稻为试验材料,用清水处理和常规化肥处理作对照,设置10个不同沼液施用量处理,探讨了沼液农用对水稻产量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资产规模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论。幼儿天性爱玩,就是在玩中生活、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的,并通过玩游戏来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
本文从"嫁接时间、接穗采集时间、接穗采集母树的选择、接穗处理与贮藏、嫁接用具及农膜的准备、嫁接方法、嫁接后的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眉山市东坡区核桃嫁接苗的培育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