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微观运作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摆脱了权力的本体论,是从权力发生和运作的视角来研究的,规训权力则是其核心,指特定条件下“纪律”与“身体”的结合。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对比了刑罚制度产生的巨大演变,并通过公共景观、审判过程和隐蔽监禁过程论述了规训权力的渗透性。同时福柯也认为,权力具有生产性,权力的无处不在并非意味着权力的无所不能,权力是在肯定主体自由的前提下存在的,可以通过策略的对抗来消解个人身体上的权力效应,而这也是与其微观关系非本质主义的分析视角是一致的。
  关键词 权力 规训 刑罚 生产性 主体自由
  作者简介:陈洁,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018-03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战后法国重要的哲学家,虽然距其离世已近30周年,但其在思想星空依旧灿烂。福柯的权力思想因深受尼采影响而被称为“新尼采主义者”,他认为,现代社会充塞着权力关系,是一个规范化的、惩戒的和监禁的社会,并在其《规训与惩罚》(1975)中,以监狱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对权力进行了分析。
  在《規训与惩罚》中,福柯首先从“法权模式”和“经济主义的权力模式”入手,引出了自己权力问题的阐述;然后对刑罚制度发生的历史剧变做了鲜明的对比,即刑罚从惩罚人的肉体转向惩罚人的灵魂,从对犯罪行为本身的报复转向对罪犯的改造,从公开的暴力惩罚到隐秘的监狱执行,由此论述了规训权力逐渐控制司法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并具体从公共景观、审判过程和隐蔽监禁过程揭示了规训权力从头到尾在身体层面的贯穿。
  一、公共景观下的权力仪式
  《规训与惩罚》开篇描述的是达米安弑君而受到肉体的暴力惩罚。对于这种公共景观的酷刑,福柯将其视为表现权力失而复得的重大仪式。一旦君权遭到罪犯一丁点侮辱,便一定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罪犯加以极大摧残来重树君威。犯上的臣民,展示威力的君主,他们之间的悬殊对比,在整个权力仪式中可以说发展到了极致。
  这个展示君威的过程同时还包括前期的游街过程,只是游街过程中的权力体现相对来说较为隐蔽。这种“使大批的人群能够观看少数对象”的游街行为,招揽到更多的人参与到观看队伍中,并扮演见证人的角色。围观群众对罪犯进行侮辱,是君王实施报复和展示君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围观群众被恫吓,则是君权隐蔽地树立做戒的榜样的重要目的。
  福柯进一步解释说,其实犯人仅仅是惩罚的目标之一,因为惩罚首先是针对其他人的,针对潜在的罪犯的。这种震慑“应该形成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话语,让所有的人用这种话语来彼此制止犯罪,让这种真币在民众头脑中取代犯罪的虚假利润”。只有在公民头脑中建立起这种观念锁链时,君主才能自豪地指导他们,并成为他们的主人。“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的确,君主被爱戴当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被敬畏,利用自己惩罚权的威慑力,使人们不敢再新生反抗。权力对于人的作用并不是简单支配,而在于权力具有的强大渗透性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权力的掌控。
  福柯描述的刑罚是围绕君主权力展开的,通过惩罚的公共仪式,君权去除了被冒犯之耻,并进一步得到巩固。但福柯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把权力放在了一个动态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二、审判过程中的权力体现
  不同地位、财富、技能的人往往有属于自己特定位置的语言体系,福柯考察了权力运作在话语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审判过程中,法律和司法是明目张胆地宣布它们自己的阶级倾向的。从座位上来说,原告和法官均有高的席位,而被告只有低的长凳,这是最直观的泾渭分明的表现。从对话上来说,可以判断出,原告或者法官对被告有“缺乏生计和教养,不知道如何维持住合法的正直人格”的预设。这个预设充斥了强制和不平等,后来的对话过程可以说是法官、“活生生的法律活动、法律的精神与词句”所代表的“文明”的表演,是满满的权力的体现。
  具体来说,从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语言上,福柯就发现这两个阶级既没有共同的观念,甚至也没有共同的词句。前者的语言矫揉造作,傲慢无礼,充满了繁文缛节,并认为后者从来只听到过集市上、酒馆中的粗野、贫乏、不规范的方言土语。比如在法官的发问中,从“睡在哪里”“什么职业”“和谁工作”,就可以看出话语深处一套实为纪律的强制体系。
  第一个问题,法官说人是睡在家里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应有个家,有个归宿,而不论这个归宿是富丽堂皇还是简陋下贱。福柯认为,这与其说是归宿还不如说是强迫每个人生活在一个巢穴中。
  第二个问题表示出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谋生职业的“真理”。福柯分析认为,职业问题最简明地体现了现存社会的秩序,因为职业是一种可辨认的身份,一种永远固定的个性,而人应该被明确固定在一个等级体系中,所以人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长期不变的职业。而被告的回答“流浪”显然没有考虑未来,考虑有保障的前途,是与社会秩序抵触的,是对社会秩序的骚扰和职业存在“真理性”的挑战。
  至于第三个问题,“你和谁在一起工作”,隐含的意思是,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既然你不是主人,那你就必须是仆人。
  在上述整个产生犯罪真相的过程中,身体只是一个等待判决的对象,权力则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生产者,权力事实上生产话语。这种权力利用了法律体系来掩盖和隐藏了自己。这种权力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权方在话语体系上的显露,更主要也更隐蔽的,体现在源头上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所界定的合法性上。权力并不是对惩罚犯罪、维持正义感兴趣,而是对制造真理感兴趣。被告的行为更多的可能不是犯罪,而是无纪律,与现存社会规范不符,对权力制造的“真理”的“合法性”的不敬。成为罪犯的原因并不在于给他人造成了伤害,而在于他的行为破坏了法律为其规定的“界限”。   三、隐蔽监禁下权力的眼睛
  到了社会发展的后期,刑罚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展示性”了,更多的是借助监狱这一载体。至于规训发生在封闭的监狱中,有学者猜想是,“规训需要在稳定的场域实现,一个封闭的空间更有利于规训的功效”,福柯把监禁下的规训看成权力支配的艺术形式。
  福柯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人一个共同分享的意识:即罪行不仅伤害了受害者,而且伤害了整个社会。既然伤害就应该补偿,既然犯罪就应得到相应的量化刑罚,由此,安排犯人参加体力劳动获得一定报酬就成为了一种被广泛采纳的模式。这既是他们经济道德的自我证明,也符合普通大众对坐牢的人“还债”的念想。
  诚然,“还债”本身确有价值,但这个量化刑罚的目的绝不仅仅在此。福柯提出“监狱以一种更重要的方式超出了纯粹的剥夺自由”的观点,他认为,“被强制劳动的犯人通过获得报酬,也将获得劳动的习惯、兴趣和需求,劳动生活很快就将变成一种纯洁的生活,他们也会逐渐并最终喜欢劳动,并很快会开始对过去有所悔悟进而产生责任感”。通过这种表面很合理的“还债劳动”,犯人这一角色实际上被权力改造了,他们由狂暴躁动、不动脑筋改造成为循规蹈矩,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他们会在有规律的监狱生活中、在他所从事的体力劳动中失去胡思乱想的能力,找到某种平静。
  监狱所行使的并非惩罚权力,而是规训权力。那这个规训的作用具体是如何发挥的呢?最开始也是最显著的方式,是占有犯人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监狱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时间消磨上的惩罚,是耗散生命的手段”。此外,规训还需要犯人不断地进行操练,而且整个操练还被设计在一个严格的等级体系中。不仅如此,劳动中的犯人是受权力监视的,而且“每一个人在监视的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实现自我监禁”。在这个监督到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的过程中,“权力可以如水银泻地般得到具体而微的实施,而又只需花费最小的代价”。这种规训作用渐渐地被内化,在实施上变得毫不费力,无须使用任何压迫和暴力手段。
  从最终结果来看,监狱规训真的能够把犯人都改造为循规蹈矩者吗?福柯对此并不持有肯定意见。在分析了监狱规训对犯人“改造成功”的可能性后,福柯认为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即监狱不仅没能成功改造罪犯,反倒会生产犯罪,因为在这里犯人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传授经验。对此。如果监狱反倒生产罪犯,其存在就遭到了质疑。对此,福柯也提出了自己观点,在他看来,犯罪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某种经济—政治的功效。犯罪意味着居民的恐慌,而居民越恐慌,警察控制体系就越来越可接受和令人向往。
  从以上对权力以及监狱规训的分析看出,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摆脱了权力的本体论,是从权力发生和运作的视角来对此进行研究的。
  四、犯罪反抗中权力的生产性
  犯罪行为是被权力所认定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权力的成功,是个体反抗的失败,可这并不意味着权力取得了长久性的胜利。苏格拉底被国人经过审判后以不敬神和不道德的罪名处以死刑,但没妨碍他的声名两千多年后,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彰显。福柯提出,权力具有生产性,并将权力的生产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建立了联系,从而为我们思考和反思权力、知识和科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这种权力的生产性主要体现在对犯罪行为意义的探讨上。福柯书中引用了傅立叶主义者们的观点和《法朗吉》中的话,表达了对犯罪有积极意义的认同。在福柯看来,傅立叶主义者是最早对犯罪给予积极评价的人。他们把犯罪看成是文明的一个结果,也把犯罪看成反对文明的武器,认为犯罪自身蕴含着一种形象和一种前途。福柯还引用了1837年1月10日《法朗吉》中的两段话,“受其压迫原则的必然性支配的社会秩序,不断地通过刽子手和监狱,杀害那些生性坚强、拒绝和蔑视社会规定的人,那些已经长大、挣破襁褓并把它撕得粉碎的人,那些不想永远当婴儿的人”,“犯罪唤醒了我们浑饨麻木的情感与半遮半掩的激情。没有犯罪,我们将长久地陷于混乱与软弱”,对犯罪的奇异诱惑力表示理解。
  具体来说,福柯从阶级和个人两方面肯定了犯罪存在的积极意义。在阶级方面,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力量的较量游戏,根据每个人所从属的阶级,或者使他们掌握的权力,或者把他们送入监狱;在个人方面,犯罪的存在是“人性的一种十分幸运的不可压抑性”的显示,他认为不应该把犯罪看作一种弱点或一种病态,而应视之为一种正在苏醒的活力,一种“在人的个性名义下的抗议爆发”。对犯罪积极影响的认定并不是给各种反抗都进行加冕,而是对权力生产性的一种声援。
  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从无反抗的角度,反衬了权力生产性的意涵。“我们为此智识世界的太平景象付出的代价,却是人类心灵中道德勇气的全部牺牲”。“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他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意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毕竟不能成就任何伟业;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
  权力的生产性相较于制约性来说,力量显得很单薄,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权力到底怎样才算是拿捏得当,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保障个人的自由?福柯在文中还言及逃避规训的策略,“我们决不会堕入权力的圈套之中:我们总是能在确定的条件下并按正确的策略减缓权力的控制”,福柯不是从权力的内在和理性角度去分析权力,而是通过策略的对抗,来分析权力关系或对此进行抵制,并寄希望于个体、局部的斗争来消解个人身体上的权力效应,这与他微观关系非本质主义的分析视角是一致的。
  五、结语
  福柯强调权力关系的隐蔽性和渗透性,除了公开惩罚仪式中权力淋漓尽致的体现,审判过程中对不构成“犯罪”行为的歪曲认定,监禁过程对人的规训,权力其实植根于整个社会网络,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处在种种无孔不入的约束之中。
  福柯谈论的权力并非自上而下,他认为,只要有一方想方设法操控另一方的行为存在,权力就始终存在。每个社会成员总是与他人身处同一社会环境里,并且形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而每一重关系都蕴含着处理这种关系的一整套社会性的逻辑和手段,微观权力势必在其中运作和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福柯认为,主体自由是权力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权力关系中必然存在抵抗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抵抗,没有摆脱困境的良策或逃脱,没有可能的逆转,权力关系也就不可能独自存在。任何权力关系都至少以潜在的方式暗含著斗争策略。“任何对抗策略都梦想成为权力关系,任何权力关系也都趋于成为得胜的策略”。权力的制约性和生产性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
  因此,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既不是政治权力理论,也不是权力决定论,权力的无处不在并非意味着权力的无所不能,权力是在肯定主体自由的前提下存在的。
  在重重关系之中,在权力关系的网罗之下,我们体验着社会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在个体面对权力规训时,采取相应策略,约束规整下不卑不亢,在无名无声中保持住自己知冷知热的生命立场,达成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间螺旋上升的默契。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米歇尔·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拉斯·史文德森著.范晶晶译.恐惧的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约翰·穆勒著.论自由.孟凡礼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刘光斌,童建军.权力与自由——福柯微观权力理论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栗峥.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规训:福柯法律思想的关键词展开.社会科学战线.2011(3).
  [7]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法定监督方式,近些年来被广泛采用,而其在实践中发挥出的优势使其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和重视。本文拟从真实案例入手,对基层检察机关采用再审检察建议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适用标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再审检察建议 基层检察机关 适用标准  作者简介:吕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 要 随着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事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由此引发的教育领域的城乡“二元化”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教育政策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导致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农村教育”成为教育的短板,“落后”与“薄弱”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样的状况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中国社会文明、进步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农村教育”
摘 要 当前我国的初中法制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关键在于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导致初中法制教育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深层次原因有三个方面,即环境惯习导致氛围不佳、成本考量导致流于形式、目标空置导致效果背反。  关键词 初中 法制教育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吴挺、吴漾,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李琛,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受贿犯罪具有隐蔽性、行为私密性等特点,而事后受贿中收受财物的行为发生于职务行为实施之后,相较于职务行为实施之前的受贿行为具有更大的隐秘性。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为证成事后受贿犯罪行为,需要综合判定言词证据与书证,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接。修改后的刑诉法,增加了关于“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结合修正后的刑诉法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活动的各个阶段,综合运用事后受贿中的言词证据与书证,可以更好地厘清罪与
摘 要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虽已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和实践,但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为提升泰州地区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该地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课题组面向泰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现状调研。通过分析目前泰州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运行体系,探究体系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法制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拐卖妇女、儿童罪,主要在于客观方面罪量相对较小。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免责规定在法理上属于特别自首,没有必要删除该免责规定。应当从刑罚配置的合理性入手,给拐卖妇女、儿童罪增加类似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免责规定,从而实现最大可能地保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 拐卖妇女儿童罪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免责规定 刑罚配置
摘 要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和把握诈骗罪与民商活动中的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行为, 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不同,它关乎罪与非罪的甄别与界定。本文通过对一起先以办事为由收取一笔款项,之后此款又转化为借款,并追索该笔款项案件,从其行为构成特征、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诈骗罪与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诈骗罪 民事借贷 非法占有  作者简介:安兵,西北民
摘 要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要启动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措施,需要法院作出裁定。在研究论证审判权和执行权如何分离时,对于法院作出这些裁定的权力属性,业界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司法裁判权,有人认为是司法行政性质的执行命令权。本文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启动执行措施的裁定权相当于英国执行方法的启动权,在权力属性上属于法官的司法裁判权,但该权力可在一定限度内授权行使。本文建议对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
摘 要 纵观现代社会,法律,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赖以维持其社会秩序、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构筑一个强盛伟大的法治国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如何让法治的苗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如何让我们的法治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个艰巨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我们的法学教育的身上。  关键词 法学教育 保险制度 法律  作者简介:周卓斌,南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39.7文献标识
摘 要 国家电网控制着国家的相关能源安全以及國家的经济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责任,按照我国十八大所贯彻的会议精神,在电网公司一定要严格的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也有利于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司纪律的权威性,为公司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为国家电网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电网产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国家电网 反腐倡廉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