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98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巧妙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巧妙设问;捕捉信息,拓展疑问;因势利导,适时反问;巧借矛盾,深入浅问;由易到难,层层递问;设置情境,趣味设问。从而真正做到问得有法,学得有趣。
   关键词:提问技法 巧妙设问 拓展疑问 适时反问 深入浅问 层层递问 灵活趣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开拓学生视野,赋予学生严肃的人文思考。而作为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巧妙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失当的提问,则会使学生机械无趣的盲从,形成死水一潭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提问无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不仅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提问策略。
   一.抓住重点,巧妙设问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逐步引导学生排解一个个重点和难点。所以,如何找准文本中蕴含重点难点的信息内容,进行巧妙的问题设置,是语文老师研读文本的首要问题。如果重点的突破显得生硬,甚至是教者灌输式的和盘托出,则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涣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消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的能力。
   新诗《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当讲到牛郎织女天街闲游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古老故事是千年流传的悲剧题材,诗人为什么会大胆改变成为喜剧色彩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但一时又不能明确作者改编的意图,有的说诗人同情牛郎织女,有的说是吸引读者的眼球,引人思考。在教师引导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诗人这样改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情境下理解课文的重点。尽管学生思维角的度有偏差,回答也不尽人意,但创设能培养学生创意性的思维,激发课堂鲜活的场面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符合我们语文课改的方向的。
   可见,抓住重点,设置提问,激发学生课堂探讨的情趣,巧妙化解课堂学习的重点,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捕捉信息,拓展疑问
   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因此,教者要在研读文本,寻找资料,透彻了解和整体把控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学生文本理解的重点,特别是文本中那些易为学生忽略的内容,设置巧妙地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甚至辩论,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跳跃文本理解的藩篱,获取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走向作者为我们创设的艺术境界。
   戏剧《威尼斯商人》,情节虽然简单,但学生对于戏剧主题的理解可能不会很深刻。具体执教中,教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签订的契约为什么是违约就割一磅肉,而不是罚款数倍借贷金额呢?”这个问题学生极易忽略,但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如果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逐步展开讨论,就会一步步将走向作品主题的深处:安东尼奥为什么要借钱?为什么要向夏洛克借钱?这样的契约一旦违背是致命的,放贷者为何对借贷者有如此仇恨?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教者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基础上,辅之于文艺复兴的背景以及中世纪犹太民族的生存现状知识,引导学生在认识夏洛克残忍贪婪性格的同时,也对戏剧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因势利导,适时反问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碰到备课设想以外的问题,这种随堂产生的“意外”考量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机智,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随机应变,从学生能够感知的情感体验及是非善恶观念角度出发,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课堂艺术境地。
   校内公开课《父母的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条讨论题: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父母这种反复送换,最终又要回孩子的行为的?学生的讨论分为两类:1.这种行为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2.这对父母不够为人诚信,且不识时务,不为孩子着想。课堂辩论较为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讨论一时陷入僵局。老师面对踢回“球”没有采用双方都有道理的“和稀泥”式的点评,而是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道德情感的体验。他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对父母,你该怎么办?这种反向的设问处理不仅巧妙的化解了课堂冷场,而且将学生从故事外带进故事内,使之设身处地的感知文本中那对父母的复杂情感,并在纯朴的情感熏陶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匠心。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总是矛盾的而又统一的综合体,需要我们老师的明察秋毫,因势利导”,这就是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提问艺术。
   四.巧借矛盾,深入浅问
   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会运用看似矛盾的词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孔乙己》结尾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本段向来是教师分析的重点,原因就在于其中有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大约”和“的确”,其看似简单,实则别具匠心,包含了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处理此环节时,教师抓住此句特点,设计两个问题:1.这句话是病句吗?如果是,该如何修改?并谈谈修改的理由。2.如果不是病句,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鲁迅先生的文章会有病句?但根据学过的《句子的修改》知识,此句是前后矛盾的。课堂讨论的程度自然热烈,认为是病句的有两种改法,一种“孔乙己大约死了”,一种是“孔乙己一定死了”。但在论述理由时都遭到反对者的质疑:“我”看到孔乙己死了吗?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毒”甚深的孔乙己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辩论至此,学生不仅明白了此句不能修改的原因,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下,孔乙己的命运必定是悲惨的,作者对孔乙己是同情的,对造成他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是增恨的。但作者对他身上的缺点也有批判的一面。所以,这句看似矛盾的句子,实则饱含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这种课堂讨论达到的理解深度,绝不是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能创造的。    可见,利用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词句,设计精简的问题,调动学生课堂探讨的情趣,有助于学生较好的把握文本, 还能取得课前预设以外的收获。
   五.由易到难,层层递问
   毋庸置疑,教材中一些名家名篇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诸如《海燕》《石榴》《马说》这类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等手法的文章。教学此类篇目,教师课前要搜集相关材料,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要预判到学生理解可能存在的难点,并依据具体学情,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课堂提问,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由易到难,设置一些铺垫的小提问,必要时结合一定的辅助理解手段,诸如出示写作背景介绍,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回顾已学过的同类文章等,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积极探讨,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讲授《马说》一课,在疏通了文本大意后,如果教师直接问: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恐怕只能知道是谈论千里马,表达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而已。如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则会引导一步步学生获取最终的领悟。1.文中如何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2.是“食马者”不愿意喂养千里马吗?3.在展示作品背景的基础上再问:文章是在谈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问题吗?这样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便于学生理解难题,也培养了学生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设置情境,灵活趣问
   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教学,平铺直叙,学生则感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文本,巧妙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如果直接问:学习了本文后,你将如何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美丽的西双版纳呢?这种枯燥无味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设置情境:旅游部门要招聘一名去西双版纳的导游,要求现场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一处美景,如果你去应聘,将如何设计导游词?这样提问,既保持了课堂学习的“热度”,起到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何愁不能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呢?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事关教学目标的成功实施与否,事关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的浓淡,甚至事关是否以生文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当然,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非单一,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呈现众多精彩高效的提问,但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艺术,引领着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01-01.
   [2]锦华.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3月。
   [3](法)卢梭.爱弥儿(精选本)[M],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4]崔佩红.课改下语文课堂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总第715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2013年2月。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CAN是常用现场总线中的一种.CAN是控制局域网(Control Area Network)的简称,最早由德国B
【摘 要】本文基于《一种手摇式沼气池出料装置》专利说明目前农村沼气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出料难的问题,并就该专利技术的产品使用作详细分析,以求解决广大农村沼气池用户解决出料难之困惑。该手摇式沼气池出料装置设置了手摇式提升装置和自闭式挖粪斗,减轻了出料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本装置体积小,轻便灵活,使用简单,一人操作即可达到人工出料的目的,工作效率高。  【关键词】农村;沼气池;出料;手摇式提升装置
电解生产过程中监控机自动生成槽电阻曲线及加料状态加料线,通过分析电解槽在不同情况下的槽电阻变化规律,结合加料状态线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解槽运行情况,实现正确判断电解
内容摘要:曾国藩位高权重,但他始终重视家庭的农事生产,视其为“觇人家兴衰气象”的标志,认为勤俭是家庭兴旺的根本,官宦之家富贵逸乐的寄生式生活则是“天下最不平之事”。时至今日,曾国藩的勤俭居家,自食其力的家庭生产消费思想仍有教育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 生产消费 家训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受到清朝廷的重用,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但他终其一生,未尝忘记卑微的出身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斯的长篇小说《宠儿》、主要人物塞丝的成长环境及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来分析塞丝弒婴非偶然性的原因。   关键词:《宠儿》 塞丝 母爱 弒婴   《宠儿》以碎片和倒叙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小说中的主人翁黑奴塞丝因无法忍受“学校老师”(奴隶主的代表人物)惨无人道的折磨,不顾有孕在身从肯塔基州的奴隶农庄逃亡到该处,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并在那度过了甜蜜
现代混凝土结构中,泵送混凝土被大量使用.泵送混凝土使得施工输送混凝土能力大、速度快、效率高、缩短工、降低费用,同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本文结合泵送混凝土的材料及配合
内容摘要: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求真向善的本性。在净化学生灵魂,弘扬社会正气方面,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应“善”解文本,多彰显善,认可善,发现善。   关健词:文学作品 解读 “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求真向善的本性。在净化学生灵魂,弘扬社会正气方面
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系统结构及应用情况,说明其在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经济运行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它将加强电网一、二次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容摘要:言意之辨是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从古到今,中西方都对言意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言意之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言足以志”;一种是“言不尽意”。不论是“言足以志”还是“言不尽意”都在试图说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深入且准确地理解言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关键词:言意之辨 言以足志 言不尽意 艺术效果  一  在对言意关系的思考过程中,有观点强调语言是可以表
连铸中间包钢水温度测量是控制铸机拉速,提高铸坯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的监测指标.本文针对安钢铸机生产线的中间包钢水温度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与改进,实现了中间包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