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疑云:从外星人到王世聪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谁?如何证明你是你?
  “你只能身穿特制服装;
  使用给定的身份,到指定的地方吃住;
  此刻开始,你的身份不再有任何记录;
  你绝不能鹤立鸡群;
  不能给碰到的人留下任何印象;
  你是谣言,对他人来说只是似曾相识;
  你不存在,甚至从未出生过;
  你的名字是无名氏;
  不作声就是你的语言;
  你不再是系统的一部分;
  你在系统之上和之外,并超越了它本身;
  我们就是‘他们’——黑衣人。”

  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黑衣人》中,地球并不只是人类的天下,1500名外星人以人类的身份生活在我们当中。“黑衣人”承担了处理外星人事务的秘密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需要清除自己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痕迹,包括手上的指纹。当离开这个岗位时,为了做到绝对保密,他们甚至被要求清除记忆。

  很多年前,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想象曾长期占据我的大脑——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以人类身份生活的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是否会有隐去了全部身份的“黑衣人”,一直在守护着我们?
  由此,我也对另一个问题开始着迷——一个人的所谓“身份”,是如何被社会认定的?社会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向所有人宣告“你就是你”?
  大唐贞观十三年,新科状元陈光蕊携夫人殷温娇,乘坐刘洪、李彪的客船赴任江州知府。刘洪见殷小姐年轻貌美,遂起歹意,夜半刘、李二人将陈杀害并抛尸江中,随后刘洪冒名光蕊,穿上官服、带上圣旨到江州上任。殷小姐因怀有身孕,为保陈家血脉,无奈之下忍辱偷生。
  一千三百年后,买了六个县长的民国小知识分子马邦德,在和夫人、师爷一起上任康城县令途中,遭麻匪张麻子伏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邦德谎称自己是汤师爷,为了复仇,他以师爷身份引张麻子转赴鹅城。

  上面两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第一个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凄惨身世;第二个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开篇。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之处:赴任中的官员身份被他人盗用。
  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是否确实出现过?或者,这只是艺术工作者们为了让情节跌宕离奇而进行的杜撰?
  那么,如果身在古代,你应该如何向别人证明,你就是你?
  已故评书大师连阔如,曾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江湖丛谈》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它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全面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在这本书中,连老先生列举了古代江湖的十大骗术——风、马、燕、雀、瓷、金、评、皮、彩、挂。

  其中的“雀”,同“缺”,就是缺口的意思,指官场上的位置。正常的官缺,自然是由取得功名的人合法递补。但在民国初年的川西,曾經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县百姓一连数日不见县令,上面派人来查,却只在县衙后堂找到县令孤零零的尸身。原来,此县令只是一个落拓书生,被人做局冒充县令,几个月内帮做局者搜刮了大笔钱财。之后书生被杀,做局者全部逃之夭夭。调查发现,真正的县令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杀害在上任的途中。
  《江湖丛谈》能把“冒缺害命”列为一个骗术行当,足以证明在农业社会时代,盗用身份牟取暴利的行径并非孤例。
  在古代,普通人一般是没有“身份证”的。历朝历代,基层政权往往只延伸到县一层,县之下是乡绅士族的势力范围。老百姓们平时很少流动,日常生产生活又比较单一,人们形成一个个画地为牢的熟人社区,无须相互自证身份。有人要出远门,需要当地衙门开出“路引”;和陌生人接头见面,一般要带上故旧的“信函”或“信物”;而本身就有点儿名气的人——比如唐伯虎、苏东坡、柳三变这类“网红”——在云游四方寻诗问友时,只需要亮出“手板”(相当于名片)或“印信”即可。
  但政府一般会给官员们制作较为正式的“身份证”,所以古代的“身份证”其实是指“官员证”。新官赴任,朝廷会颁发“敕牒”和“告身”;奉命办差,有“令牌”甚至“圣旨”;普通外出,只需出示“符牌”和“传信”。宋以后,原先只在官员中使用的“牙牌”“腰牌”也被上流人士所青睐(历代符牌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牙牌”“腰牌”仅是其二)。
  无一例外,在那些久远的年代里,所有能证明“你是你”的东西,大都是些“身外之物”。所谓“身外之物”,就是说“你”和“证件”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能够骗过那些只靠“人工识别”的核验者,“你”就可以手持证件畅通无阻,别管它是捡来的、偷来的、抢来的,还是伪造的。
  究其根本,证件本身并没有标识出“你”的任何特征,尤其是生理上的特征。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商鞅为秦变法发明的“照身帖”,就是一种标注了个人特征的“全民身份证”。“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其他信息。所谓头像,其实是由画师作画,把五官和面部特征勾勒出来。商鞅令出法随,照身帖制度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到秦惠文王时期,贵族们反攻倒算,商鞅只得仓皇出逃,但在逃亡时身上没有带“照身帖”,结果所有酒店都不敢接待他。   另一个意识到“人”“证”需要捆绑的人,是民国期间宁夏省主席马鸿逵。1936年,宁夏实施“居民证制度”,此证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等信息。“居民证”最妙的创意,来自对持有人十指手纹的记录(非指纹,而是十个手指上的箕和斗)。这样一来,如果持证者不是本人,他能通过手纹查验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至此,“证件”和“持有人”之间建立了微弱的联系。但这当然远远不够:首先,一块白布显然极容易伪造,即使有印章加持,但在利益驱动下,作奸犯科者就有动力突破仿造的技术;其次,箕斗分布完全一样的人有很多,只要找到这样的人,后面要做的就是去偷或抢一个“居民证”而已。

  商鞅想到了给“照身帖”加上头像,却只能请画师画上去;马鸿逵首创十指指纹认定,“居民证”本身的制作却极为粗糙。由此可见,无论是想杜绝伪造,还是想在证件上“捆绑”更多的个人特征,光有精妙的设计是没用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技术进步。
  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第二代身份证”。二代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印刷了持证人的彩色照片。内置了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信息可通过机器读取。如果说照片本身的“捆绑力”还不够,那么后来封装在芯片中的指纹信息,已经成为核验身份撒手锏。芯片还预留了额外的存储空间,未来能够集成更多的生物统计学信息,如照片、面部特征、手掌特征、虹膜扫描识别等。
  防伪印刷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壁垒,照片和指纹更存储于数字芯片中。照理说,“人”“证”已经实现无缝捆绑,只要核验机构认真负责,应该不会出现身份被冒用的情况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几年前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说的是一个人在办理出国签证时,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但还有另一种证明也让人很头疼,就是需要证明“你不是你”。
  2019年12月的一天,河南驻马店的尚女士与其男友办理婚姻登记时,登记处指出尚女士在2004年至2005年的十个月中,曾与五名男子分别在四个省、五个市中登记结婚,因此拒绝为尚女士办理结婚登记。倒霉的尚女士必须要证明“那个我不是我”,才能顺利走入婚姻殿堂。

  身份证中携带的信息,并不会因为持证人的变化而消失,因此身份证是无法挂失的(正在建立中的“失效身份信息系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旦证件丢失被他人冒用,最后的防线的确只有核验机构。
  但是,人们需要使用身份证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而且:
  1.许多事务对证不对人,还有一些允许持证代办;
  2.即使要求人证相符的机构,往往也只是通过人工验证照片,不一定具备验证指纹信息的软硬件。
  是否可以强行要求,在任何场景下都必须进行指纹识别?这看上去固然简单,但社会管理从来不能简单的一刀切。首先,对证不对人和代办事务会永远存在;其次,为任何场景配备指纹验证设备,至少目前还做不到。这个原因基本上只和社会成本有关,倒是没有技术上的难度,在未来不是没有可能。实际上,指纹和人脸识别的软硬件设施,目前正在迅速普及中。
  假如有一天,任何场景都具备了识别人体特征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指纹、人脸、声音、手掌、虹膜和视网膜等等。那个时候,“身份证”这种实体,显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人们用于验证身份的东西,都是自己身上的某個器官,或者是它的一部分。那么到那时,人们的身份安全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
  抱歉,仍然不行。
  据称,生物识别中的“活体检测”技术,不仅能够防御伪造攻击,还可以防止用户在非知情状态下的解锁行为。但至少在目前,这种保证也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在电影《谍中谍》中,主人公先是用隐形眼镜骗过虹膜识别,又通过绑架大亨模拟其声音片段,之后利用3D打印人脸面具通过了人脸认证,最后,他又盗取了反派的残余指纹,解锁了保险柜。
  回到现实。苹果公司的Face
其他文献
树  只有你  有说话的权力  站在村口  把南来北往看在眼里  谁是过路人  谁是陌生客  你最清楚  岁月能遮住容颜  遮不住苍老  即使把栏杆拍遍  苍天是苍天  巷道是巷道  马圈是马圈  城壕是城壕  寻找春天  寻找春天  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走进阡陌和田园  一种是走进梦境  而梦中的春天  同样在阡陌  在田园  在草原做一只羊  在故乡  做一只羊是痛苦的事  青草比牛羊还要稀缺
为了探索2020年发生的一切对于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我邀请了几位科幻作家到我的“科幻文学创作”课堂上,与清华的同学们分享他们这一年的感受。在此前的三年,这门课主要是鼓励、督促同学完成一次科幻创作。但2020年的变化让我决定把课程重心从鼓励创作转移到鼓励思考,希望能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去领会科幻的某些根本精神(创新思维、忧患意识、思想实验等等),并结合当下波谲云诡、堪比科幻大片的国际形势,去深入
题目呈现  请你从熟悉的某一名胜、古迹、城市、乡村、民俗中选择一个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要写出写作对象的独有特征。  周末的清晨,窗边清脆的风铃声将我的回忆带到了江南的古镇。  那是去年七月份的苏州,我与同行的好友一起登上古拙简朴的小木船,在江南锦溪的绿波中荡漾。没有如画的天堂仙境,没有现代的喧闹繁华,只有船头撑着竹篙的船女清唱着当地的民
清晨。  “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将会让这个世界上所有冷漠的人充满爱心!只有这个‘小家伙’才能拯救这个冷漠的世界!”我隐约又听见了这熟悉的叫嚣,“众所周知,人类的神经以电信号的方式传递信息,如果神经无法传递电信号,它就像不存在一样了。在我们的世界,有着无数的残疾人,他们艰难地生存,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救济!可是他们又能得到多少呢?少得可怜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冷漠。”我听见坐
“5号,安里昂。5号,安里昂。”场馆入口检录处的那个大家伙“赛事检录专用Ⅱ”报出了安里昂的名字,检录处的几个工作人员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着。  体育场内的欢呼声雷鸣般震天响,检录机“温和”的机械式声音几乎闻不可闻。比起一年一度的几乎没有观众的市中学生运动会,这一次的田径赛事是Z市不可多得的大型活动之一,观众坐满了大半个看台。  场馆外那个蹲坐在地上的男生机敏地捕捉到了检录机发出的有几分别扭的自己名字的
主持人:海风  荐书邮箱: 37229605@qq.com  主持人的话:  卡尔·萨根(1934-1996)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室主任,长期参与美国太空探测计划,在行星物理学领域成果丰硕。鉴于他在行星探测与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82年将第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卡尔·萨根”。  萨根在科学传播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瞩目,他主持拍摄的大型科学
“人机大战”主题征文  一  他死了老婆,或者死了条狗。  那是太久前的事,男人记不得细节。总之独居没多久,他就决定再找一个伴儿。  不,不要任何活物。他再也经受不住死亡——除了他自己的。既然如此,只剩下一个选择,最好的选择。他造了一个A.I.。  进入云端,按照流程做几个选择,就得到了他想要的人工智能套餐包。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他的人工智能套餐就下载完成进入到本地系统。  这并不是什么会受欢迎的
萨满乐队是近年来风头颇劲的一支重型摇滚乐队,在很多大型音乐会现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创作专辑《Weltreich》和《Khan》在网络上受到乐迷的狂热追捧。对他们而言,“史诗感极强”和“旋律极为动听”是最恰当的赞美。  2012年,乐团核心主创王利夫在网上发布了非官方版《三体》配乐,这张配乐专辑因打动了众多科幻迷而广为流传。有趣的是,王利夫本身也是从小看《科幻世界》长大的资深幻迷。现在,让我
绘于17世纪的雅典瘟疫油画后世描绘《安东尼瘟疫》的画作,死亡天使降临人间五贤帝中最后一位:马克,奥勒留发的钱币一、天命之劫  人类对疾病从不陌生。  公元前五世纪后期,昔日携手对抗波斯帝国侵略的希腊城邦——斯巴达与雅典已然反目。在这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二年,随着大量周边人口和海外物资蜂拥而入,雅典城里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瘟疫。面对疫情,古典时代的雅典人表现得和今人并无二致,慌乱、迷信和恶念伴着恐惧在社
何为协调?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是道家的“刚柔并济”,是不走极端、找到发展的支撑点,是平和的热烈。  在如今的高速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步伐也日益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是被金玉包裹的巨大的空虚与绝望。人们在这样的高节奏的催促下,逐步沦为“空心人”:灵魂跟不上肉体的步伐。这是如莎翁所说的“充满声音却空无一物的时代”。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协调的是快与慢,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既稳步发展,又不忘初心。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