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08年新课程历史高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个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率先进入了高考,鉴于2010年全国都将推行新课改,有教育界人士评价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实验区的高考是新课改高考的第一次探索尝试,也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这必将对全国的课改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即将进入备战2008年新课程高考的江苏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四省区中与江苏的历史考试相似的是广东省,因此,下面以广东的历史高考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高考的趋势
  
  (一)一卷多选模式
  一卷多选模式,即三个必修模块的试题相同,六个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不同,能力目标、难度相同,考生可选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模块的试题。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试卷体现了这一点。必做部分是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做部分31题是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哞》之宗教改革内容,32题是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新土耳其缔造者凯末尔之内容。新课程改革出现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选修六模块任选两模块,出现了选修教材的随意性。另外还有教材的多元化特点,即“一标多本”。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各版本对知识点的表述不同,有些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如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人教版说是中共“三大”,而岳麓版说是“二大”。因此对各种版本都有的省区来说不可能出几套试卷。一卷多选模式则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
  (二)文明史通史学科体系
  2007年广东高考题在结构上延续了旧教材高考的出题结构,题目的编排仍然按照时间顺序,先中国史再世界史。从题目的编排上并没有体现新教材专题史的特点。这是依据了20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以下相同),该大纲规定了新课程必考内容,但对考试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没有沿袭课标的专题知识结构体系,不是对模块内容进行整合,而是采用了文明史通史学科体系。按生产力发展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三个阶段。考纲中出现的“古代”、“近代”、“现代”体系是与其相一致的。考试大纲按照文明史观对课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构建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文明史通史知识体系。
  (三)设置新材料、新情景来带动历史知识的考查
  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材料型选择题、问答题比例增加。25道选择题有15题以图、表、演讲词、报纸、诗歌、论著等材料形式出现。设置新情景也有体现,如24题: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是创设一个全新的情景来考查学生对电视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题目。新材料、新情景题目的出现是新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二、对策
  
  (一)紧扣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从高考改革的影响力和现实情况而言,高考必须以提高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必须最大限度地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来命题和实施。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的核心内容和每节课的要点。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认识专题的主线(或核心)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步: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这一课的重点着力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了这一点就能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曲折发展进程,本课的重点在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即在夹缝中发展的民族工业。难点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二)内容的整合
  新课标下的高考,面对的是课标的专题知识体系和考纲的文明通史体,这种二元知识体系对我们的新课及复习安排提出了挑战。我们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所谓整合,是指被整合的对象在不丧失自身特性,并且使其在保持过去已形成某些理念的同時,对知识进行的重新调整和建构,并不意味着对以往知识体系的全部推翻。所涉及的知识范畴仍然局限于课标之内,只是按照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对课标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和搭配,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标时序的紊乱和知识间的内在关联问题。我们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这样就将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整合起来。因为学生通史知识缺乏,所以,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的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三)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新课程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细讲、哪些略讲?“课程标准”提出:
  “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课程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至于广度和深度还是以课标为依据。
  (四)注重材料题的训练
  高考的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型是一种新题型,我们在平时让学生多接触这类题型。首先是挖掘教材上的材料。如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一课中有一幅图,图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可以由这幅图作为材料设置问题:这幅图从哪方面体现了与欧洲的区别?(交通)为什么与欧洲有差距?(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根源是什么?(俄国农奴制的存在)。教材上的图片、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等多可以利用。就地取材既便捷,又实用,还能培养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其次,增加材料题这方面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新课程高考是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2008年的新高考一定会取得一个好成绩的。
  
  参考文献:
  [1]2007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娥眉网.
  [2]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www.zxxk.com.
  [3]袁兆桐,韩建峰.新课标历史高考内容体系的整合.历史教学,2007,(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的《〈论语〉选读》选修课堂,普遍存在疏通文意、文言字词句梳理式教学和教师主导式教学的现状,选修成了“逼”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本文提出“课型安排多样化”、“提问设计趣味化”、“对话交流多方化”、“联系现实情境化”四方面思考,以期推进《〈论语〉选读》选修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选修 课堂 现状 建议    2007年11月开始,浙江省高中语文的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
一    仔细分析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比2006年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新信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异彩纷呈  2007年高考试卷中,意蕴丰富、文辞优美、典范浅易的文言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纯粹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如北京卷选自《淮南子·泰族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PROTEL电路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本文指出,应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PROTEL电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已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摘 要:本文从教学吸收和教学过程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阐述了对于教学结论和教学过程利弊关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中过程性教学的突出地位和结论性教学存在着不足。也注意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运用等方面重新审视结论性教学与过程性教学的关系,让日常教学行为更切合现代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过程性教学 结论性教学 教学方式 利弊 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一、教学中的反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二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三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四不能忽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恰当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
摘要: 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运用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上海市中学化学教材的设计思路,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整合溶液浓度等相关内容,把新教材中“酸碱中和反应”设计为一堂探究式学习课。  关键词: 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    今年是上海市闸北区全面实施初中新教材的第一年,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我设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教学。    一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
今天很多欧洲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西班牙,竟有高达四成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哪怕是来自知名学府的女大学生,包括哈佛、牛津的天之骄女,为了交学费索性去卖淫;希腊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有老人家因为不想“在垃圾桶里找食物”而在国会外吞枪自杀……“悲惨世界”如今在现实中一幕又一幕重演。近日,《孤星泪》这部音乐剧电影横扫全球,未必无因。  只是没想到,这样沉重的电影,在香港这样的地方,竟也叫好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思想的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其优化问题可以用输入空间的距离来表示。首先我们将输入空间等距嵌入到Hilbert空间,在线性的Hilbert空间对优化问题进行线性处理,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距离空间。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  关键词:距离空间 分类间隔 凸集 核函数    1 引言    距离空间又称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