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身,是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近些年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变化引起了学生年龄结构和层次的相应变化,与此同时,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更应该结合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本文分析了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近年来的结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特点在原有课堂教学导入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化这一新原则,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并举例阐释,对于非英语专业硕博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导入 研究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一.引言
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所谓课堂教学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1]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即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试图扭转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平衡的认知倾向,这就是学习动机。[2]在教学开始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使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并产生激化,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导入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所谓的“注意”是指个体使自己的意识集中于无数刺激中的某一对象时,同时抑制其它刺激的出现。[3]科学证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事物的反映最清晰完整,思维活动也最积极有效。因此,学生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于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节课开始前,学生或还沉浸于兴奋中或还处在未睡醒的迷糊状态或还未从前一节课的内容完全走出来。这时,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的兴奋中心及时实现转移,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指向学习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但教育学书本上所讲到的各种导入方法都比较抽象并不实用,而且过于学术的导入只能让学生觉得乏味,更容易走神。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成功的导入不仅不会耽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人士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加大,伴随国家对研究生的扩招和市场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研究生教育。因此国家开始并逐步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培养比例。不仅学生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做出了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工程研究能力,而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注重培养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别,具体到英语教学层面,两者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甚至评估方式都具有本质的不同。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2013年專业学位硕士与学术的比例已接近千人。
学生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就意味着他们的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因此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研究生都已经是成年人, 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有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年龄也都平均在23岁左右,这种新的年龄结构与思维认知状态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科书上所教授的有些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等,已不能适应这种结构变化,有些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可以自如使用的方法应用到年龄偏大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就略显幼稚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并在对象发生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应如何具体调整呢?
三.课堂教学导入原则和分类
笔者认为,针对成年学生的课堂导入除要注意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简洁性原则---,还要再加一条生活化原则,即导入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贴近学生生活,否则过于学术化,过于生硬的或者过于幼稚的导入都不能起到导入的作用。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总结归纳,列出以下7种导入方法。
1. 实物导入法: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实物、视听媒体,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但是针对研究生的实物导入一定要注意 “实物” 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还要避免实物过于幼儿化。比如在“Campus”单元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世界名校校园图景,并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在展示我们自己的校园实景,让学生一一指出具体位置,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问答如下:
Q: which one is more beautiful,Cambridge or our university?
A: Cambridge.
Q: 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part?
A: River and bridge.
Q: Are you content with our campus facilities?
A: No.
Q:Great pity! Then how do you think our campus can be improved?
由这一问题可以进入口语课堂的第一个口语练习。
2. 实例导入法: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种方法正符合了生活化原则, 即这里所举的实例最好是教师亲身经历的, 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事件。这一方法最适合应用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如:“Family variation”, “Money, curse or blessing?”, “Marriage”, “Residential places”等单元,教师都可根据课堂内容结合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来导入课堂教学。 以“Family variation”单元为例, 教师根据教材中对家庭类型的划分先将自己的家庭归类到其中的“核心家庭”并展示图片,而后又将父母的家庭归类到“空巢家庭”并展示照片,这一作法立刻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 因为照片上展示的是他们熟悉的人和物,并不仅仅是陌生、冷冰冰的图片。而且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教材的内容,接下来无论是和听力还是口语活动都显得水到渠成。
关键词: 导入 研究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一.引言
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所谓课堂教学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1]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即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试图扭转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平衡的认知倾向,这就是学习动机。[2]在教学开始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使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并产生激化,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导入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所谓的“注意”是指个体使自己的意识集中于无数刺激中的某一对象时,同时抑制其它刺激的出现。[3]科学证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事物的反映最清晰完整,思维活动也最积极有效。因此,学生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于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节课开始前,学生或还沉浸于兴奋中或还处在未睡醒的迷糊状态或还未从前一节课的内容完全走出来。这时,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的兴奋中心及时实现转移,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指向学习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但教育学书本上所讲到的各种导入方法都比较抽象并不实用,而且过于学术的导入只能让学生觉得乏味,更容易走神。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成功的导入不仅不会耽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人士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加大,伴随国家对研究生的扩招和市场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研究生教育。因此国家开始并逐步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培养比例。不仅学生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做出了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工程研究能力,而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注重培养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别,具体到英语教学层面,两者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甚至评估方式都具有本质的不同。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2013年專业学位硕士与学术的比例已接近千人。
学生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就意味着他们的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因此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研究生都已经是成年人, 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有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年龄也都平均在23岁左右,这种新的年龄结构与思维认知状态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科书上所教授的有些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等,已不能适应这种结构变化,有些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可以自如使用的方法应用到年龄偏大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就略显幼稚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并在对象发生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应如何具体调整呢?
三.课堂教学导入原则和分类
笔者认为,针对成年学生的课堂导入除要注意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简洁性原则---,还要再加一条生活化原则,即导入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贴近学生生活,否则过于学术化,过于生硬的或者过于幼稚的导入都不能起到导入的作用。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总结归纳,列出以下7种导入方法。
1. 实物导入法: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实物、视听媒体,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但是针对研究生的实物导入一定要注意 “实物” 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还要避免实物过于幼儿化。比如在“Campus”单元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世界名校校园图景,并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在展示我们自己的校园实景,让学生一一指出具体位置,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问答如下:
Q: which one is more beautiful,Cambridge or our university?
A: Cambridge.
Q: 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part?
A: River and bridge.
Q: Are you content with our campus facilities?
A: No.
Q:Great pity! Then how do you think our campus can be improved?
由这一问题可以进入口语课堂的第一个口语练习。
2. 实例导入法: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种方法正符合了生活化原则, 即这里所举的实例最好是教师亲身经历的, 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事件。这一方法最适合应用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如:“Family variation”, “Money, curse or blessing?”, “Marriage”, “Residential places”等单元,教师都可根据课堂内容结合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来导入课堂教学。 以“Family variation”单元为例, 教师根据教材中对家庭类型的划分先将自己的家庭归类到其中的“核心家庭”并展示图片,而后又将父母的家庭归类到“空巢家庭”并展示照片,这一作法立刻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 因为照片上展示的是他们熟悉的人和物,并不仅仅是陌生、冷冰冰的图片。而且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教材的内容,接下来无论是和听力还是口语活动都显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