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有效交流策略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交流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方位、多维度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开展有效交流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学;交流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提倡用有效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融入探究过程,积极表达意见看法并根据已有知识形成新的认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有效的交流方法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是一件十分现实的话题。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还存在课堂形式单一、交流时间较短、学生缺乏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等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有的教师把交流等同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去完成,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让他们感到厌倦,从而失去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生动形象的课堂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有效交流的开展提供保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形式,通过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认知,不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为有效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感受去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卵石的形成》时,教师首先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让学生从屏幕中观察河流两岸的地形特色和水中大小形态各异的岩石,当看到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着石块互相摩擦的画面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河流中的岩石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卵石是从哪里来的?”这些真实的画面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大家纷纷发表看法,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意见。
  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有效交流营造情感氛围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接纳学生,包容学生,才能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感情,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提供宽松的氛围。首先,教师要无条件接纳学生,无论成绩是否优秀、品性是否端正、性格是否开朗,教师都一视同仁,以充分的热情和信心对待学生,搭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其次,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切身体会和了解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内心表达,从而走入彼此的内心世界,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流更加亲切自然。在师生之间友好真挚的感情氛围中,师生交流将更加融洽,课堂教学将更加顺利。
  三、师生合作学习为促进有效交流的展开
  针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来说,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是建构认知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不断建构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加交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通过独立探究和思考,针对探究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在交流中进行分析、辨别。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一方面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对话和交流。再次,教师不仅要做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参与者,既要引导学生的思維深度,还要引导学生的交流深度,促进有效交流的实现。例如,学习《蜗牛和蝗虫》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蜗牛与蝗虫,并对蝗虫的展翅与身长进行测量。虽然大部分同学兴趣浓厚跃跃欲试,但也有一些同学却不敢接近,这时教师参与到同学们之中,向大家介绍这种动物的习性,告诉大家它不会咬人,然后让学生试着去捉蝗虫,并说出自己看到的蝗虫的身体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测量并积极发表意见。
  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保证有效交流的效果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反馈与评价是保证交流效果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能够发现认知中的偏差并及时纠正,全面掌握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交流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不断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交流中树立协同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倾听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的过程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在交流中不断实现情感互融,促进思维的活力和知识的增加,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总之,有效交流在课堂中具有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学习,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朱慧芳.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9):70.
  [2]许超.关于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研究[D].鲁东大学,2008.
  编辑 张珍珍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更重于知识的传授。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英语教育者应如何从“爱”与“乐”两个方面,开辟出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新路径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爱心;音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于知识的传授。相比初中生与高中生而言,小学英语的教育应有所不同。小学生具有比较独特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待小学
摘 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又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在书法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法教学;品德教育;小学语文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它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又蕴含着许多育人的道理,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和培养学生优秀的做人品格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学书法教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低年级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实用的识字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能爱学、乐学、轻松学,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识字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重视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便产生识字的愿望。  1.图文结合,直观形象  低年级教材具有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心灵娇嫩、脆弱,其言行尚待研磨和雕琢,其思想观念需要春风化雨式的培育和塑造。诚然,小学班级管理的重担通常都是落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学校的“家长”,必然需要用严父慈母般的爱去爱护、去关注、去教化、去引领,班主任当好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倾注满腔爱心于日常的班级管理,才能够守护纯真心灵,使其保有年龄特征的天真烂漫,拥有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一、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自制能力较弱。课堂评价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教学评价”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
摘 要:微课的应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达到“易学”的教学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教师应当实时实地将微课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乐学;易学  微课作为当下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凭借其短时、高效的特点俘获了越来越多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芳心”,在众多科目的课堂中都已得到一定的运用。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要遵循“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素材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激活数学学科的理性课堂趣味元素,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素材;融入;趣味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历史的角度参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
摘 要:练习是吸收与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提升练习的实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练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让练习题目趣味显明、层次分明以及主题鲜明等。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样如此。学
2016年4月23日,受学校的派遣我们十二位语文教师前往兰州政法学院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教育名家阅读与写作教学》观摩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观摩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著名特级教师罗树庚、王崧舟、管建刚、罗才军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精彩授课和专题讲座。置身于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他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与生促膝谈心,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赞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一、引言——从“举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现象一:到低年级去听课,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训练有素”,他们举手的姿势整齐划一,都是左手放平,右手肘关节落在桌面上,右手臂垂直于桌面。我当时除了佩服老师们的训练成效,还在想:这些孩子好像“机器人”啊!  现象二:要上公开课了,我们生怕学生不举手而“冷场”,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和学生“约法三章”:整堂课都积极举手的同学可以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