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mour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品安全执法主体分为两类:一是单一主体执法,范围包括食品流通的整个环节,“从农场到餐厅”;二是多主体联合执法,可以是按食品品种划分监管范围,可以按食品流通阶段分段监管。单一主体执法能够避免执法主体职能重复,将少执法“真空”,避免多头执法等问题的出现。对于单一执法主体要设置权力监督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执法的保障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关键词: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执法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11JB015,《宁波市食品安全综合行政执法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林德胜、周亚勤,宁波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62-02
  一、对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
  宁波市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食品来源基本上属于输入型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相当的重视,在执法模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执法部门主要是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各部分依据职责实行分段或品种监管。根据《宁波市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的意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主要细分为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宁波也是一个典型的分段监管的城市,强调的是多主体监管执法模式。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工作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来牵头完成的。协调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模式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能够进一步改善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根据2012年《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分析本地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渔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经济和信息化、粮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安、教育、旅游、城市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区别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由质量监督部门监管执法的,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并不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对于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宁波的食品安全执法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的设置的,在执法效率及成本上花费巨大,所以宁波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执法模式,例如通过完善分段监管和综合协调监管体制,建立政府、业界和消费者互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检验资源共享与风险管理机制。
  二、国外的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与比较
  在食品安全领域,国外现有的监管执法主体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各主体都有相应领域内的执法权;二是单一主体执法模式,单一主体执法,其他部门予以配合。虽然在监管执法主体的设置上不同,但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两种模式都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为目标相互借鉴融合。
  (一)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主体联合执法的国家,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执法的主要机构有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检疫局(FSIS)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美国环境保护署(EPA)。FDA的执法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保护消费者不受危险的,未经检验的和虚假标识的食品的危害,检测食品添加剂,除了食品安全检疫局执法范围以外的都在其执法范围内。FSIS主要是负责肉类,家禽和蛋制品的卫生安全,但是不包括野生动物食品。APHIS的主要任务则是防止植物和动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以及是否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监管执法。EPA的任务则是保护消费者免于农药的危害,检测市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改善有害生物防治的方式。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机构包括食品标准局、卫生与老年人事务机构的公共福利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农林水产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等。
  (二)单一主体执法模式
  对于欧盟而言。欧盟于2002年明确了制定欧盟范围内统一食品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要求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其建立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并不是执法主体,其不具备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但是将负责监督整个食品链,做出相关风险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建立是欧盟委员会出于对保证食品安全的最高要求所作出的恰当的反映,也是为了践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概念。于是,在欧盟范围内的国家逐步将国内的食品安全执法统一到一个部门,典型的有德国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荷兰成立了国家食品局,法国设立了食品安全中心。
  日本也应是一个单一主体执法的国家,它的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分离的,由厚生省的医药食品局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执法,而在农水省设立消费安全局,不再行使食品安全管理职能。
  (三)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比较
  1.单一主体执法模式避免多头执法
  多头执法,是指多个执法主体对于同一对象就同一行为施行多次执法行为的现象。多头执法是所体现的实质是政府机构设置重复,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多主体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涉及的部门一般比较多,起码是在三个部门以上。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设置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细致的执法,不形成执法漏洞。但实际工作中,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每一段之间的权限并不是十分的清晰,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通常会有几个部门同时在进行执法,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协调与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衡,最终导致多头执法问题的出现。   2.单一主体执法避免多主体执法的冲突
  单一主体执法能够食品安全的统一性,对于食品安全设置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不同部门的执法冲突,同时,如果多部门都拥有设定法规的权限,那么在执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形。有时候,并不是执法人员本身的原因,在多主体执法的情况下,执法法规较多,面对法律法规在某些领域的重合,执法人员一概认为是职权不清,分工不明,执法冲突就是争夺管辖权。
  3.单一执法主体模式节约执法成本
  由于食品的多样化,如果采用分段或者是品种监管,必然需要多部门,而且有些部门之间的职能还可能出现交叉,同时,每个部门还会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因此执法队伍在多个部门间被扩大,最终导致执法队伍膨胀。这样的执法队伍执法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从总的来说,一般都会采取运动式执法,导致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单一主体模式下,可以提高人员的使用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同时,当食品安全执法权力分散到各部门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部门之间就相互推诿,最终导致事件的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成本,降低了执法效率,又使得食品安全保障目标难以实现。
  三、完善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模式
  (一)设立单一食品监管部门,实行统一执法管理
  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和深圳处在同一地位。深圳市在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中就帅新做出了有实质意义的创新。深圳市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按规定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将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为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其食品监督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宁波市可以参考深圳的做法,整合执法力量,实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管理。有一种做法就是将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到现有部门,即食品药品监管局,强化其职能,查处所有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另一种做法即是设立新的食品监督管理局。笔者认为可以将食品安全职能集中到现有的食品药品监管局上,一是保证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初衷,二是节约行政部门设置的成本问题。宁波市已经在今年开始进行了改革。根据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划入原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职责,同时继续承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
  (二)制定宁波市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
  浙江省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已经出台,其中对于流动商贩和小作坊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仍有不少漏洞,比如冷冻仓库过期食品的检查问题。同时,为了配合宁波市食品安全单一执法主体模式的建立,应该制定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制定实施细则应该注意以下要点:一是确定食品风险评估的情形及安全处理机制;二是街头食品摊贩应当在指定的区域经营;三是对食品安全执法机构的权力监督;四是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的规定。
  (三)食品安全执法权力监督
  集权有利于行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但是集权可能导致权力寻租和权力滥用。当食品安全监管权分散的时候,是有可能出现监管真空,但是监管权集中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监管权力寻租。因此,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作为我国的国家权力监督机关,是各种监督形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监督方式。对于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他们应当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整体监督网络。同时,应该在实施细则中引入公众监督机制,从法律层面规定第三方的监督权,同时保障公民监督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陈志成.食品法规与管理.化工出版社.2005年版.
  [2]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金国坤.行政权限冲突解决机制研究——部门协调的法制化路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管松凝.美国、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析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当代社科视野.2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 赵高平案件的曝光,让人们再次反思,为何类似的冤假错案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一场场悲剧的发生,以一次次的纠错賠偿机制启动的喜剧结束,最终却落得个一场场闹剧。迟来的正义非正义,结合赵高平案件,从司法观念转变、公检法三机关的配合与制约角度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避免此类冤案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 程序正义 排除合理怀疑 疑罪从无 相互制约  作者简介:王萌,华东政法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刑事
摘 要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难点,探索新时期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机制,对于有效化解矛盾,修复因被告人刑事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案件调解 调解机制  作者简介:袁立,贵州省沿河县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34-03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摘 要 本文以朱锐坚窝藏案为视角,就帮助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行为如何定性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以期对相关的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 窝藏 通风报信 定性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87-02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朱锐坚,男,1974年11月15日出生,广州市白云区人。  2012年7月至10月期间,被告人朱锐坚受好友邓永太之托,在明知邓
摘要该文根据“法典化”最初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古罗马的“十二表法”和中国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鼎”、“铸刑书”为基础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法典化”的意义以及其可能局限,并关涉当今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现状,提出实现法治除法制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  关键词法典化意义局限性  作者简介:赵鹏,重庆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实施的100起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这100起刑事案件来看,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长行为对青少年犯罪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完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个人修养出发,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 家长行为  基金项
摘 要 中国在入世后,接受的反补贴调查已近50起,最近的光伏产业反补贴又是一例。在应对这些调查时,中国企业应该多在可诉性补贴上下功夫,研究其中既符合SCM协议,又对中国有利的内容。当然,美国等国家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动机有很多,不排除保护本国产业的隐形贸易壁垒。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尤其是DSB途径得以解决。  关键词 反补贴 SCM协议 专向性 可诉性补贴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加强公安法治文化建设,是公安机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育警”、“文化强警”工作,全面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的实际行动和重大举措。本文试从分析公安法治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对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的作用入手,结合拱墅区公安分局的实践,阐述推进当前公安法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 公安机关 法治文化 软实力  作者简介:朱帆,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政治处。  中图分类
摘 要 近年来,花都区检察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宗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务实清廉作风,确保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 党的群众路线 务实清廉作风 人民检察院  作者简介:倪代建,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202-02  一、花都区院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
摘要死刑在俄罗斯已停止适用,但俄罗斯学界关于死刑存废问题一直久争不决。本文作者通过列举和分析死刑反对者采用的主要论点证明,指出恢复死刑在俄罗斯是当务之举。  关键词俄罗斯 死刑 刑事政策  作者简介:∏·A·斯科布利科夫,俄罗斯内务部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崔熳,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005-02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明文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法庭教育是贯彻上述方针和原则的重要载体,是寓教于审的重要方式。但审判实践中发现,法庭教育机制在教育理念、有关立法、教育主体、教育程序、教育内容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和不足,导致法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本论文从少年刑事审判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