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教学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堂,搞好合作教学主要应从帮助学生建立有效性的合作学习小组、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数学 合作教学 策略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和教师组成一个合作性的群体,一起交流,共同合作,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呢?
一、帮助学生建立有效性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可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发言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放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就无法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1.协同合作法。合作学习最常用的方式就是 “协同合作法”,即教师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其具体流程为:第一步,教师精讲,在课的起始阶段进行。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扼要讲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揭示和点拨。第二步,小组成员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的内容。如,在讲“近似数和有效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环节,由笑话 “统计学家的一天”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转入本节课的主题:近似数和有效数。第二环节:发布“新闻发布会”,由一个学生作代表报道小组同学早一天搜集到有关数字统计的新闻。第三环节:教师给出自己的 “数据新闻”,并判断、辨别其中哪些是有效数,哪些是近似数,讲解有效数和近似数的概念,说明近似数的取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等。第四环节:小组活动,测量身边的某项事物,并根据实际需要取适当的近似数。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教师应注意适时进行引导,但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第五环节: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在评比方式上注意以激励小组为主,这种侧重激励小组的做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2.动手操作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协同合作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先将课题内容分成四块:
(1)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的搜集;(2)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图验证勾股定理;(3)利用自制的五巧板拼出多种多样的“青朱出入图”验证勾股定理;(4)用画家达芬奇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勾股定理。
教师先采用“协同合作法”方式让各小组各自搜集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并于全班展示,共同欣赏。对其余三块内容,采用“动手操作法”的学习方式:让各小组中负责同一块内容的学生组成不同的“专家组”,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
3.兴趣驱动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不能使合作小组成为优等生的“天下”,其他组员的意见和思想根本得不到表现的机会,这样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没有真正发挥每名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为了達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目的,应采取以趣引领,激发学生合作热情的办法。例如在进行列举法求概率一节的教学时,课前我让每组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自己去做指针转盘,涂上颜色,这些学生在课上用自己做的教具发言,给其他组员讲解、阐释了自己的思想,并深感骄傲和自豪,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l]镇卫东.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问?下半月.2009(2).
[2]李道路.程甫新.数学素质教育初探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7).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数学 合作教学 策略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和教师组成一个合作性的群体,一起交流,共同合作,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呢?
一、帮助学生建立有效性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可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发言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放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就无法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1.协同合作法。合作学习最常用的方式就是 “协同合作法”,即教师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其具体流程为:第一步,教师精讲,在课的起始阶段进行。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扼要讲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揭示和点拨。第二步,小组成员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的内容。如,在讲“近似数和有效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环节,由笑话 “统计学家的一天”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转入本节课的主题:近似数和有效数。第二环节:发布“新闻发布会”,由一个学生作代表报道小组同学早一天搜集到有关数字统计的新闻。第三环节:教师给出自己的 “数据新闻”,并判断、辨别其中哪些是有效数,哪些是近似数,讲解有效数和近似数的概念,说明近似数的取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等。第四环节:小组活动,测量身边的某项事物,并根据实际需要取适当的近似数。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教师应注意适时进行引导,但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第五环节: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在评比方式上注意以激励小组为主,这种侧重激励小组的做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2.动手操作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协同合作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先将课题内容分成四块:
(1)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的搜集;(2)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图验证勾股定理;(3)利用自制的五巧板拼出多种多样的“青朱出入图”验证勾股定理;(4)用画家达芬奇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勾股定理。
教师先采用“协同合作法”方式让各小组各自搜集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并于全班展示,共同欣赏。对其余三块内容,采用“动手操作法”的学习方式:让各小组中负责同一块内容的学生组成不同的“专家组”,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
3.兴趣驱动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不能使合作小组成为优等生的“天下”,其他组员的意见和思想根本得不到表现的机会,这样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没有真正发挥每名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为了達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目的,应采取以趣引领,激发学生合作热情的办法。例如在进行列举法求概率一节的教学时,课前我让每组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自己去做指针转盘,涂上颜色,这些学生在课上用自己做的教具发言,给其他组员讲解、阐释了自己的思想,并深感骄傲和自豪,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l]镇卫东.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问?下半月.2009(2).
[2]李道路.程甫新.数学素质教育初探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7).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