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ang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从四个方面进行:阅读文本,发现美点;放飞心灵,体验情感;张扬个性,享受文本;阅读反思,情感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学 发现 张扬个性 情感升华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的学习过程理当是一个对话、感悟和享受的过程。当如行云流水,充满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遗憾的是,时下不少语文课仍然拘谨有余,洒脱不足;琐碎的问答“操练”有余,开放的互动启发不足;缺乏热情,少有智慧。长此以往,语文课怎不令人生厌?
  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这一发展历程。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语文阅读应是审美欣赏(欣赏语言、欣赏包蕴在文字间的人情与物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一篇新课文时,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今天这篇课文又是一件很不错的艺术品,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品一品,看有没有一双慧眼发现它的美来,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感受到其中的情味来。”对于阅读教学,我要求学生把课文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欣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文本,發现美点
  大雕塑家罗丹曾言: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翻开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刚刚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向去读,在课始阶段,我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人品与文品,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阅读是与一个文学大家的对话,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情欣欣而意切切”地投入其间。在这主动的“智力探险”中,学生不仅读出了美,而且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喜悦与享受。语文课的魅力彰显无遗。
  二、放飞心灵,体验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讲评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阅读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摄入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三、张扬个性,享受文本
  过去的“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学生的主体性从此丧失。“导读”呢?导在先,读在后,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读某句。老师让想便想一下,老师让质疑也便提问,老师让交流这才讨论,亦步亦趋,这哪是什么“导读”,分明是对学生阅读意志的扭曲。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理解,“研”的目的是为了“求真”,答案是唯一的。而汉语言的意合性注定其语义是模糊的,是丰富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标签”来贴?
  那么“赏读”呢?首先赏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其次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了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四、阅读反思,情感升华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
  我常常在心中勾画着这样的好课堂,也努力让这样的情景在我和我的学生间演绎:课堂是有序的,但又是无序的,一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品说,独辟蹊径的发问,精辟机智的点拔,幽默诙谐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教室时有笑声,教室里更多思考。
  这样的课堂流溢着生命的光华,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和爱心,首先要指点学生学会欣赏:读通、读熟、读出“味儿”来;一边读一边想,勾划圈注,随感随录(如词语的妙用,蕴含的情感;句段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的效果。)。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表现,不仅敢于表现,还要善于表现:站起来读书、背书要把心放进去,以情感人;面对面议、辩要言之有礼,言之有序,以理服人;上讲台演示、演说、演读要大方又大气,以真取胜。教师的微笑是必需的,赞赏的笑,鼓励的笑,会心的笑。这一切都围绕语言而展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品悟与欣赏语言、积累并运用语言。这一切又不尽是为了学语言,它还和学做人结合在一起。语言在运用中活了,方法在实践中掌握了,学生对于自己也更加自信了,语文学习于是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作短暂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按随机数字法将成模
会议
会议
这是一条浸透着生命血泪的被面,上面印满了许多死于非命的儿童的照片。那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如同年鉴上的人像一样凝视着前方。有些死者生卒年月下方还印着装饰图案和感人肺
2006年被称为“内地房地产企业香港上市年”。一年来,内地一共有5家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是至今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最多的一年。当年,由香港主板先后吸纳的富阳控股、
戴维·凯斯勒过40岁生日时,收到了6岁的儿子本杰朗送的一幅手工制作的招贴画:爸爸被画成了站在角斗圈里的巨人霍根,对手却是标明“新鲜”的盒装桔汁。实际上,凯斯勒高5英尺1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