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的机遇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国家层面编制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共进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新动力源作用,多年来,上海形成了从城市群到机场群,从近沪地区到大都市圈多机场体系的分层次协同规划方法和路径,在解决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的难点问题上,上海及其周边城市都进行了诸多探索。
  近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基本形成跨界融合、层次清晰、区域一体的民航高质量发展体系,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将基本建成。到2035年,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运营规模、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国际一流。随着《规划》的出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民航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向周边借资源、共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长三角机场群建设等近年来一直是国内民航运输业发展的热门话题。尽管早前盛传的“上海第三机场”的说法已被官方所澄清,但毫无疑问,在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上,上海依旧是核心。围绕长三角区域民航业的发展,中国民航局的态度一直都十分明確,那就是一方面优化上海航线网络结构,另一方面改善上海航空枢纽集散功能,研究上海航线航班分流优化方案,以此着力增强上海枢纽机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长三角民航运输业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场的航班量一直维持快速增长态势,跑道资源、空域资源等都已经成为了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如今上海两大机场拥有4座航站楼、1座全球最大的单体卫星厅、5个货运区、6条跑道、435个停机位,城市航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处于亚洲领先水平,但与长三角地区民航业的需求相比,依旧捉襟见肘。因此早在2015年中国民航局就提出,在上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应该启用周边城市的机场作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补充和支持。这也意味着,上海机场的航班资源可以向长三角地区的周边机场溢出,取周边城市之长,补上海之短。如今看来,这一观点其实就是《规划》的雏形。
  此后,上海针对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例如在飞行保障的协同规划方面,上海早在几年前就积极与周边城市接洽,达成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共识,进行干线航路和空中大容量通道建设。增强区域繁忙终端处理能力,调整多机场系统的终端空域结构,系统性规划布局民航区域管制中心,终端(进近)管制中心以及机场群塔台,满足运输航空、通用航空运行保障和运行管理水平提升的需求。同时,上海还聚焦智能化、自动化,规划区域多机场货运设施,以及国家邮政多级处理中心,完善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互联互通合作,推动口岸通关物流节点信息整合。此外,上海还在加速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建设和第五跑道投用,完善机场综合交通配套。同时,浦东还将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铁路上海东站,与浦东国际机场组成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并且上海还在不断将“航空+高铁”的联运服务延伸至长三角。
  同时,上海周边城市的响应也颇为积极。南通、南京、合肥等多地都表示愿意积极接轨上海,并纷纷在机场建设、民航发展上表明态度。此时有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政府面前,如何让周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真正形成协同发展?
  风生水起的建设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能够实现与上海接轨,在高速发展的民航运输业中分得一杯羹自然是一件好事。因此,近年来,围绕长三角民航业的布局,上海周边多个城市都有大手笔投入。
  其中,南通是“下手”最快的城市。早在2014年,南通机场就曾明确表示,接轨上海是南通机场的根本出路,南通将按照“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的总体定位积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并重点在客货运输、低成本航空和公务航空方面寻求合作。
  2020年9月,南通新机场尘埃落定,而该机场也一度被认为是长三角地区机场群建设中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业内人士猜测,南通机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规划布局的最后一座超大型国际机场。同时,南通机场方面也表示,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南通新机场已经形成了“三有”成果:即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支撑,明确了南通新机场建设和它的功能定位;有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协议,双方在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南通新机场上形成了共识;有两地机场协同,上海机场集团和南通机场集团在合作问题上达成了很多共识。
  南通市的努力不仅仅在硬件方面。根据今年9月初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除了要在2023年前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之外,南通机场还要积极融入上海枢纽,加速拓展国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巩固提升至国内枢纽机场的通达能力,加强对国内二三线城市及部分重点支线市场的辐射,深度参与上海市场分工。同时南通机场还要与上海市场联动发展,重点布局东南亚、东北亚旅游市场航线,稳定运营台北航线,逐步培育国际和地区市场。从这份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南通已经开始意识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机场发展的显著短板,那就是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弱。未来,如果南通能够更有侧重地积极与上海市场联动,完善国际枢纽的短板,其未来发展将更值得期待。
  当然,对长三角市场有兴趣的远不止南通一家。其中,浙江省各机场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除了将进一步提升杭州区域枢纽机场能级之外,浙江还在推进非枢纽机场的协同发展,新建嘉兴机场、丽水机场,提升舟山、台州机场运营能力等。根据计划,到2025年,浙江全省运输机场的数量将达到9个。
  协同发展需破题
  2021年7月,《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不仅给出了长江三角洲民航业发展的时间表,同时也让安徽成为了长三角民航发展中又一个热门城市。
  在最新出炉的这份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将优化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合肥等区域枢纽机场扩建,加快建设合肥等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城际、市域铁路、地铁线路引入合肥机场”。同时,“还将布局亳州、蚌埠、滁州、宿州等机场,研究论证金寨机场建设,推进阜阳、黄山、安庆、池州等机场改扩建”,规划还提出“将依托黄山、九华山、长江等特色景观交通需求,发展低空旅游,加快形成‘通用航空+旅游’的新消费模式”。   而这也意味着,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机场数量将达到30座,相当于区域内每1.2万平方公里就拥有一座机场。可以说从数量上来看,谋划已久的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距离真正实现强化上海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机场群的目标,从目前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可否认,长三角地区的机场是全国最繁忙的机场。2020年,长三角地区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6116.2万人次,远超京津冀机场群的7435.9万人次。但令人遗憾的是,从运载旅客的数量比例來看,长三角各大机场之间是十分失衡的状态。数据显示,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萧山机场、禄口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8亿人次/年,几乎占了长三角地区总量的80%。同时截至2020年年底,长三角地区还没有一个机场能够跻身全球机场吞吐量前十。
  这意味着,与世界头部机场相比,上海两大机场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意味着未来机场的能级和层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机场的结构和布局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这或许也是此次新发布的规划为何会着重提交安徽省的原因。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常住人口超过6000万,但全省仅有5座机场,特别是皖北地区仅有一个阜阳机场。
  当然,相比新建机场来说,最难的是如何理顺区域内这些机场间的关系。尽管长三角地区机场数量众多,但由于归属不同的地方,各机场之间的竞争要大过合作。在长三角地区目前的24座机场中,有17座定位为国际机场,但开通国际航线数量达到10条以上的机场只有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南京禄口、宁波栎社和合肥新桥5座。同时,长三角地区主要机场的国际航班又都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这种在航线网络建设和运力投入交叉或重叠的现象,也造成了长三角机场群的同质化竞争,削弱了其整体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利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民航业发展的。因此,如何能够建立一套长三角区域层面的机场一体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藩篱,构建机场辐射圈、服务圈,既避免区域内机场资源的重复建设,又能最大化利用机场运载能力,都值得思考。当然,这对于超前、适度做好区域机场布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真正推动区域内机场间的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货运能力的建设在长三角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中也十分重要。作为制造业中心之一,长三角地区货运需求旺盛。目前,从规划来看,长三角地区仅有嘉兴机场项目是明确以货运为主的机场,但未来随着全球对中国供应链的需求不断增长,笔者认为应该更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航空物流的发展力度。
  综上所述,当前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的蓝图已经展开,但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其中既对行业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更需要尽快建立适应于长三角区域民航业发展的一体化机制,配合推动该区域民航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20年,全球支线飞机交付数和在役机队数量双双大幅下降。同时,由于近年来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支线飞机制造商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企业黯然退场,一些企业正努力跻身全球商用飞机市场的舞台。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如今支线飞机制造商和干线飞机制造商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是每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困
期刊
今天的世界,面对美国奇寒、欧洲高温和河南暴雨这些极端天气,已经感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是今年才有的,近几十年来,经过不断的争议和协商,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政治层面达成了必须针对气候变化开展行动的共识,并制定了相关公约,如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中国作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8月1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了“两周岁”的生日。两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临港新片区开局起步扎实有力,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布局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希望借助国产商用飞机项目落户上海的优势,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比肩图卢兹、西雅图的世界级航空产业圈。  8月末,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以推动大型民用客机、民用航
期刊
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减碳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各国在纽约签署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而要实现1.5℃的目标,需要2030年的排放比2010年削减45%,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14日提出“Fi
期刊
14年前,当欧盟高调宣布投入16亿欧元启动“净洁天空”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这个计划究竟能为欧洲航空航天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益处。如今,14年过去了,“净洁天空”计划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不仅欧盟又追加了40亿欧元的投入,参与该项目的600多家欧洲企业已不再限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国企和一级供应商,还包括众多私营企业、高校,甚至行业外的企业。近期,欧盟发布《“净洁天空2”计划首份全球评估报告》(以下简
期刊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也站在全球前沿。中国的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吨位、高速公路里程、高铁里程已经全面领先全球,但是民航基础设施和航空大众化服务方面还有待提升。  高铁和民航的竞争一直存在而且不断争论。在争论中,中国高铁从四纵四横发展到八纵八横,铁路货运规模化发展,逐渐形成全球完整的高铁产业链。中国民航的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控总量调结构
期刊
在后疫情时代,疫情的突发性对国内局部经济还会存在一定影响,但在外围环境逐渐向好的情况下,经济回暖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前,国内各个行业的营销模式都在不断地创新、变革与迭代。  后疫情时代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时代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机遇?变化与机遇会对营销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国内航司而言,如何正确看待营销大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经营理念,是每家航司都应该深度探究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的形势和特征  
期刊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乘坐交通工具时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舱内噪声就是乘客们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目前,虽然适航条款并没有对舱内噪声做出强制限定,但一款机型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必须严格控制飞机舱内的噪声、振动等舒适性指标,并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最优化设计。本文就给大家说说舱内噪声那些事,看看工程师们都采用了哪些设计方法来保证客舱内的噪声舒适性。  舱内噪声的种类  
期刊
8月末,一则南航物流2021年上半年利润超过顺丰、圆通等传统物流企业的报道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由于规模效应难以完全发挥,包括南航在内的国内三大航货运部门长期处于“十年九亏”的尴尬境地。也正因为如此,国内三大航都寄希望于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推动航空货运业务的转型升级。2020年全球范围内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航空货运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即便是在后疫情时代
期刊
1978年的村庄,我的襁褓、血衣之地。  我对村庄的认知就是泥土、庄稼、野草、溪流、农具、炊烟、鸡鸣、狗叫、树木、羊圈、磟碡、河流、山川和矮塌塌的茅草房,还有亲人的唤归声。村庄和田野之间,隔着的是一条澄澈蜿蜒的小溪,澄澈得叫人心疼,不忍亵渎。小溪是个顽皮的孩子,她一旦撒起娇来,在村庄里打个滚,留下一方池塘,然后沿着倾泻下来的日子,朝着深邃的寂寞里远去。那闪烁着碎银的水面上,会载着白天的风、雨、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