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县儿童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分析,折射出农村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存在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接种率浮夸,接种资料不真实,疫苗接种软硬件条件不达标,接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房屋,添置设施,保证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升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建证率和接种率;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减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5-01
城市与农村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1]。近几年一些农村地区的麻疹、乙脑高发,新疆地区的脊灰病例出现等,都考验着农村免疫规划工作的成效。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域经济综合水平居全国中游 [2],通过对我县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分析,可折射出全国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任重道远。
1 存在的问题
1.1 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建卡率、疫苗接种率浮夸。上报儿童建证建卡率、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均在98%以上。据对我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小学一年级新生11526人,持证率为80.49%;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高的才83.50%,低的只有54.63%。
1.2大部分儿童在出生时未接种卡介苗。婴儿出生时,要注射乙肝疫苗、维生素K1、青霉素、卡介苗等。医院为降低医疗风险,对无关紧要的卡介苗,出生时不接种。
1.3 预防接种记录资料不真实。一是建证建卡资料不真实。不管儿童是否现居住在本辖区、是否来打过预防针,都对其建证建卡,虚高建证率。二是接种登记资料不真实。对已建证建卡儿童,不管其是否按免疫程序前来接种,均按免疫程序全程足针记录接种,虚提高接种率。三是冷链记录不真实。对冷藏疫苗的冰箱(库)温度记录,一年365天都是上午8:00时,下午4:00时,且是同一个人记录。
1.4 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落不详实。学校验证工作人员不熟悉疫苗接种程序;嫌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要填写的资料多,不愿意或不认真记录填写。
1.5 疫苗接种软硬件条件达不到规范要求。从事疫苗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用于疫苗接种的房间少、面积差;未启用“儿童疫苗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条件先天不足。
1.6 安全接种措施不到位,疫苗接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接种前预检、告知工作不详实;实施接种工作不规范;接种后留查30分钟工作不落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不规范。
1.7 Ⅱ类疫苗的推介,减低了Ⅰ类疫苗的接种。
2 管理对策
2.1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借当前医改和即将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向编制部门多争取单位用人指标;二是建立并推行“大学生村医”的选拔、培养、用工、转正机制,鼓励待业、转行的大批学医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学以所用;三是组织对新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检查指导,对不符合资质人员,对不按操作规程实施,要督促整改。
2.2增加房屋,添置设施,保证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一是要选择单位内环境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位置醒目的区域,按照简洁、流畅、方便、安全的原则,合理安排布置候诊、预检登记、实施接种、留查、异常反应处置、疫苗冷藏、资料保管等功能用房间,并能满足各功能使用要求;二是要购置配齐计算机、冰箱、疫苗冷运、抢救等设备,计算机要接入宽带网络并维持正常运转,对工作的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三是国家或各省(市)或县要尽快建立一个《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全面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网络报告。
2.3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升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建证率和接种率。提高预防接种建证率、接种率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一是要利用妇幼保健部门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资料,及时对辖区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发放预防接种本、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和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二是要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健康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儿保。三是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3]。四是要采取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2.4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减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我们不仅要打针,更重要的是打下去的预防针有效、安全。一次处理不当的不良接种反应事件不但可以瞬间瓦解医疗机构、群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而且会大大降低免疫覆盖率,严重影响预防接种工作的推进[4]。一是建立并推行《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预防接种工作从疫苗进购到冷链管理,从建证建卡到实施接种,从留验观察到接种反应的监测、处置、上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技术含量高、要求严。各门诊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编制预防接种工作的作业指导书、技术操作流程图、质量标准、规章制度和量化考核方案等文件,建立“预防接种质量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来把握和控制疫苗接种质量。二是卫生行政、疾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免疫规划实施工作的检查指导。要提高对安全接种的认识,组织熟悉基层工作的免疫规划专家,经常深入基层门诊、深入受种者家中,重点对容易引起接种反应或事故发生的如误种、接种途径错误、疫苗接种剂量过大、未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疫苗保存条件不合要求、接种疫苗过期失效等情况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提高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能力。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加防范,要从规范接种前预检、问询,严格把握疫苗接种禁忌,接种中“三查七对五告之”等环节上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其次是要做好疫苗接种后的反应监测工作。要落实门诊留查30分钟措施,要告之受种者及监护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应及处理方法。再就是预防接种门诊要按规定设置抢救室,配齐合格有效的肾上腺素等必备的抢救设施和药品,要将肾上腺素的快速配制、抢救流程等制成大图,张贴于抢救床旁,若真遇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才能应变不惊,从容处置。
参考文献:
[1] 周勇 福建儿童计划免疫存在四大问题 新华网上海频道[N]; 2004
[2] 李建平主编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
[3] 魏小慶 我国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J]; 2011第6期
[4] 李娟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工作引入风险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安全性,中国健康月刊[J];2011年第10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5-01
城市与农村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1]。近几年一些农村地区的麻疹、乙脑高发,新疆地区的脊灰病例出现等,都考验着农村免疫规划工作的成效。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域经济综合水平居全国中游 [2],通过对我县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分析,可折射出全国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任重道远。
1 存在的问题
1.1 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建卡率、疫苗接种率浮夸。上报儿童建证建卡率、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均在98%以上。据对我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小学一年级新生11526人,持证率为80.49%;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高的才83.50%,低的只有54.63%。
1.2大部分儿童在出生时未接种卡介苗。婴儿出生时,要注射乙肝疫苗、维生素K1、青霉素、卡介苗等。医院为降低医疗风险,对无关紧要的卡介苗,出生时不接种。
1.3 预防接种记录资料不真实。一是建证建卡资料不真实。不管儿童是否现居住在本辖区、是否来打过预防针,都对其建证建卡,虚高建证率。二是接种登记资料不真实。对已建证建卡儿童,不管其是否按免疫程序前来接种,均按免疫程序全程足针记录接种,虚提高接种率。三是冷链记录不真实。对冷藏疫苗的冰箱(库)温度记录,一年365天都是上午8:00时,下午4:00时,且是同一个人记录。
1.4 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落不详实。学校验证工作人员不熟悉疫苗接种程序;嫌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要填写的资料多,不愿意或不认真记录填写。
1.5 疫苗接种软硬件条件达不到规范要求。从事疫苗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用于疫苗接种的房间少、面积差;未启用“儿童疫苗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条件先天不足。
1.6 安全接种措施不到位,疫苗接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接种前预检、告知工作不详实;实施接种工作不规范;接种后留查30分钟工作不落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不规范。
1.7 Ⅱ类疫苗的推介,减低了Ⅰ类疫苗的接种。
2 管理对策
2.1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借当前医改和即将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向编制部门多争取单位用人指标;二是建立并推行“大学生村医”的选拔、培养、用工、转正机制,鼓励待业、转行的大批学医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学以所用;三是组织对新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检查指导,对不符合资质人员,对不按操作规程实施,要督促整改。
2.2增加房屋,添置设施,保证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一是要选择单位内环境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位置醒目的区域,按照简洁、流畅、方便、安全的原则,合理安排布置候诊、预检登记、实施接种、留查、异常反应处置、疫苗冷藏、资料保管等功能用房间,并能满足各功能使用要求;二是要购置配齐计算机、冰箱、疫苗冷运、抢救等设备,计算机要接入宽带网络并维持正常运转,对工作的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三是国家或各省(市)或县要尽快建立一个《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全面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网络报告。
2.3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升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建证率和接种率。提高预防接种建证率、接种率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一是要利用妇幼保健部门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资料,及时对辖区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发放预防接种本、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和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二是要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健康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儿保。三是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3]。四是要采取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2.4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减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我们不仅要打针,更重要的是打下去的预防针有效、安全。一次处理不当的不良接种反应事件不但可以瞬间瓦解医疗机构、群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而且会大大降低免疫覆盖率,严重影响预防接种工作的推进[4]。一是建立并推行《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预防接种工作从疫苗进购到冷链管理,从建证建卡到实施接种,从留验观察到接种反应的监测、处置、上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技术含量高、要求严。各门诊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编制预防接种工作的作业指导书、技术操作流程图、质量标准、规章制度和量化考核方案等文件,建立“预防接种质量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来把握和控制疫苗接种质量。二是卫生行政、疾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免疫规划实施工作的检查指导。要提高对安全接种的认识,组织熟悉基层工作的免疫规划专家,经常深入基层门诊、深入受种者家中,重点对容易引起接种反应或事故发生的如误种、接种途径错误、疫苗接种剂量过大、未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疫苗保存条件不合要求、接种疫苗过期失效等情况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提高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能力。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加防范,要从规范接种前预检、问询,严格把握疫苗接种禁忌,接种中“三查七对五告之”等环节上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其次是要做好疫苗接种后的反应监测工作。要落实门诊留查30分钟措施,要告之受种者及监护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应及处理方法。再就是预防接种门诊要按规定设置抢救室,配齐合格有效的肾上腺素等必备的抢救设施和药品,要将肾上腺素的快速配制、抢救流程等制成大图,张贴于抢救床旁,若真遇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才能应变不惊,从容处置。
参考文献:
[1] 周勇 福建儿童计划免疫存在四大问题 新华网上海频道[N]; 2004
[2] 李建平主编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
[3] 魏小慶 我国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J]; 2011第6期
[4] 李娟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工作引入风险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安全性,中国健康月刊[J];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