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的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PRP治疗对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4年1~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重度NPDR或PDR且符合PRP指征的患者29例49只眼纳入研究。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7名53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眼均行常规PRP治疗。采用海德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EDISD OCT),对对照组及PRP术前及术后1周、3、6个月的患眼进行扫描,对距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四个方位750 μm(M750)及1 500 μm(M1500)处8个位点及黄斑中心凹(SFCT)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SFCT、M750、M1500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DR患眼脉络膜厚度比正常对照组厚;PRP术后1周时,患眼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厚;PRP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患眼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变薄;而PRP术后6个月与PRP术后3个月相比,患眼脉络膜厚度更薄。以上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R患眼PRP术后1周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随着治疗后时间延长,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逐渐降低,且薄于术前并趋向于正常。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中央反应波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3-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眼科累及黄斑区的RRD16例(16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视网膜复位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1、3、6个月行频域OCT及mf-ERG检测,观察RRD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4-01  目前,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独居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丧偶老年人数量调查显示,80岁以上高龄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高龄老年人本身就患有多种疾病,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那么如何尽快帮助他(她)们走出丧偶的痛苦开始新的生活是广大医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