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际体验,阐述了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实训条件、教师队伍、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就模具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国家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增强专业对口度。下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校企共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必要性及实施途径进行一番探讨。
一、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必要性
1.内涵。
校企共育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普通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共同开展生产、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定岗实践。其目的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必要性。
(1)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近几年,职业教育兴起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教育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就重点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应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提倡课程中的项目要来源于企业。教学中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2)让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必要手段。以能力为本位的模拟实训项目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训练,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或者要求按企业的标准完成加工任务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难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无法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学校必须引入企入的实际生产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中掌握技能。
(3)专业特点决定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通过一定的企业生产实践,才能掌握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另外,由于生产模具的材料、刀具等成本都非常昂贵,非产品化的模拟实训方式的教学成本非常高,学校更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模具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从去年开始,我校根据模具专业发展的需求,依托现有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成立模具设计与加工中心,并作为校内相对独立的生产实体,承担着“产、教”的双重身份。即由学校提供生产场地和生产设备,模具企业则引入模具生产项目、提供加工材料及生产刀具、量具等。学校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生产团队,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的原则,按照“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情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的要求,实施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
1.实训条件生产化。
实训即生产,生产即实训,设备的配置显得非常重要,我校在建设模具实训中心时,就充分考虑到实训设备的生产性、实用性和教学性的要求。设备的采购既要考虑到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实际生产加工的要求。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我校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本地有一定名气的模具企业,与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论证,并拟定出科学的规划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建设了加工中心实训室、CNC数控加工实训室、电火花加工实训室、线切割加工实训室、普通铣、磨加工实训室、注塑成型实训室以及数车、普车加工实训室,事实表明,这些实训设备室的建设完全满足了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加工的要求,为我校模具专业“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打好了基础。
2.以企业为平台,培育“双师型”教师。
师资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平。我校模具专业的大多数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为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校成立了模具加工中心,在校内就为教师打造了一个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锻炼、学习平台。作为学校,能更好地对参加校内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师进行监管;作为教师,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兼顾教学;作为企业,能给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通过让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模具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从而让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这是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2)加强轮岗实习。模具专业教师以脱产的形式分批到校内的模具中心进行实践锻炼,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积累生产经验,从而为学校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构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
3.以生产创设教学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也认为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构成项目、任务和产品等。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是在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一起,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作为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如果离开企业的生产平台,学校很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通过以企业的生产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师、技术人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模具的加工,体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模具专业的相关技能。
4.以模具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式教学。
以真实的模具产品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教”,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以加工的模具产品为案例,作为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强大实践功能。教师先给出实际案例,提出具体的零件尺寸及技术要求,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后提出工艺方案,教师与技术人员最后与学生一起对所提的工艺方案进行比较,总结各种方案的优缺点,选出最佳方案。学生再到生产车间,按各个模具零件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学习,并亲自动手参加生产。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要使用到普通车床,还要用到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项目式教学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来实施:(1)确立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的划分。(2)制定工作计划。让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自己制定工作解决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车间技术人员的认可。(3)项目的实施。学生按照制定的最优解决方案,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按计划实施并完成。(4)检查评估。要求各小组生产出实际的产品,并完成对产品的检测、检查等。评价过程一般遵循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5)反馈。根据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三、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必须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了以往“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既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起到冲击和促进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所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强和综合职业素质高的模具人才,是实现社会、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结果。学校今后还应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模具人才。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国家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增强专业对口度。下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校企共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必要性及实施途径进行一番探讨。
一、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必要性
1.内涵。
校企共育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普通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共同开展生产、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定岗实践。其目的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必要性。
(1)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近几年,职业教育兴起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教育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就重点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应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提倡课程中的项目要来源于企业。教学中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2)让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必要手段。以能力为本位的模拟实训项目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训练,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或者要求按企业的标准完成加工任务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难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无法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学校必须引入企入的实际生产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中掌握技能。
(3)专业特点决定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通过一定的企业生产实践,才能掌握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另外,由于生产模具的材料、刀具等成本都非常昂贵,非产品化的模拟实训方式的教学成本非常高,学校更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模具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从去年开始,我校根据模具专业发展的需求,依托现有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成立模具设计与加工中心,并作为校内相对独立的生产实体,承担着“产、教”的双重身份。即由学校提供生产场地和生产设备,模具企业则引入模具生产项目、提供加工材料及生产刀具、量具等。学校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生产团队,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的原则,按照“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情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的要求,实施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
1.实训条件生产化。
实训即生产,生产即实训,设备的配置显得非常重要,我校在建设模具实训中心时,就充分考虑到实训设备的生产性、实用性和教学性的要求。设备的采购既要考虑到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实际生产加工的要求。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我校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本地有一定名气的模具企业,与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论证,并拟定出科学的规划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建设了加工中心实训室、CNC数控加工实训室、电火花加工实训室、线切割加工实训室、普通铣、磨加工实训室、注塑成型实训室以及数车、普车加工实训室,事实表明,这些实训设备室的建设完全满足了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加工的要求,为我校模具专业“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打好了基础。
2.以企业为平台,培育“双师型”教师。
师资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平。我校模具专业的大多数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为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校成立了模具加工中心,在校内就为教师打造了一个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锻炼、学习平台。作为学校,能更好地对参加校内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师进行监管;作为教师,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兼顾教学;作为企业,能给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通过让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模具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从而让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这是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2)加强轮岗实习。模具专业教师以脱产的形式分批到校内的模具中心进行实践锻炼,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积累生产经验,从而为学校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构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
3.以生产创设教学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也认为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构成项目、任务和产品等。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是在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一起,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作为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如果离开企业的生产平台,学校很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通过以企业的生产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师、技术人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模具的加工,体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模具专业的相关技能。
4.以模具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式教学。
以真实的模具产品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教”,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以加工的模具产品为案例,作为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强大实践功能。教师先给出实际案例,提出具体的零件尺寸及技术要求,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后提出工艺方案,教师与技术人员最后与学生一起对所提的工艺方案进行比较,总结各种方案的优缺点,选出最佳方案。学生再到生产车间,按各个模具零件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学习,并亲自动手参加生产。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要使用到普通车床,还要用到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项目式教学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来实施:(1)确立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的划分。(2)制定工作计划。让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自己制定工作解决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车间技术人员的认可。(3)项目的实施。学生按照制定的最优解决方案,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按计划实施并完成。(4)检查评估。要求各小组生产出实际的产品,并完成对产品的检测、检查等。评价过程一般遵循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5)反馈。根据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三、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必须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了以往“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既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起到冲击和促进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所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强和综合职业素质高的模具人才,是实现社会、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结果。学校今后还应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模具人才。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