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塑造离不开文化这条根脉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一健康营养,失去了营养这个城市就没有了品味,就失去了让人对它的记忆。发展好一个城市,必须要重视文化这条根脉。
  【关健词】城市发展;文化根脉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来发展建设的城市,大部分都存在一道硬伤,那就是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城市记忆的消失。可以说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缺少可观赏的价值,让人难以留住记忆。30年来的造城热潮几乎扫荡了中国仅存的城市和乡村文化记忆,让我们瞠目于繁荣背后的危机。
  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治国方略,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重新让我们看到理性的光辉和文化自省的希望。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滞留缓行,总觉得它们发展得越来越不相称,这便迫使我们要重新梳理文化对于这个城市是否必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后城市发展、乡村发展和社会的融合发展找到可持续的动力和畅通的路径。
  评价一个城市,最基本的就是先从两个定义解说:一是关于“城”的定义和规模,二是关于“市”的性质和解读。从城的历史功能和内涵来讲,城的结构功能首先是基于军事守卫的意义,在汉字结构上看:城,从兵器,从土。市则是商业交易的表意,是城市存在的行为价值所在。无市的城只能是城堡,无城的市则是集市。从城市发展的规律看,城,是市立足的基础保障,市,则是城构建和扩张的动因。而我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很多极具规模的新兴城市,其实只是新建筑的标本展示,甚至只是新型建筑材料的堆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躯壳,趾高气扬、虚张声势地站在那里,张扬着富贵的俗气和令人望而却步的空虚的威仪。城市的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和商业规模不相称;城市的功能与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相符;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文脉和自然的规律不对接,凡此种种,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与生俱来的历史文脉也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让我们常常在满目的华丽中发出无奈的叹息,甚至愤怒。
  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资源和区位两大要素,即所谓的资源型城市。因为得益于资源的天助和政策环境的扶持,这些城市呈现出快速的扩张,成为新兴城市的样板,引领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而随后一大批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的追随者便开始了近乎于疯狂的克隆。“高楼房、大广场、宽马路”的背后,缺乏产业的支撑和文化的驱动,丢掉了可贵的城市记忆和文化符号,城市规模扩大,而功能丧失,有些甚至成了“鬼城”,浮华背后深藏着忧虑和危机。
  这使我想起美国新古典建筑鼻祖罗伯特·斯特恩说过的名言:“那些张牙舞爪的建筑,只能娱乐你五秒钟。”
  这一问题,从城市规划之初,就注定要形成无法根治的硬伤。我们有很多所谓的城市规划,仅仅是城市建筑布局的断层规划,致力于城市群体的办公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扩张和改善,用相同的建筑材料、相同的设计手段、相同的形象格局,毫无存在理由地泛滥四野,像蝗虫一样蚕食着本已珍贵的土地。在这之前,很少有旧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我们一直在呼唤,城市的灵魂在哪里?关键这些魂不附体的城市,实际是偏废的,有城无市。这种城市不会诞生灵魂,无法积淀文明,因为没有文化凝聚,没有商业交易就没有交流,这样的城市不会让人留恋和记忆。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远古开始,当一个部落的文明进化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诞生了城市。也就是说城市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城市就没有灵魂,没有生气,就会被人遗忘。在城区规划建设的今天,如何体现和传承城市文化,笔者提点浅粗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在城市规划中要有文化的定位:不管城市的历史有多久,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城市发展的文化根脉,以此根脉为主系,逐步发展城市的支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出文化品牌。比如说远古的时代,人类就知道择水而栖,哪里有水,哪里就会营造出城池,诞生出繁华,这便行了中国的水文化;还有择高而居,以山为题发展文化,于是便行成了今天所谓的中国的山文化;平原之地,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域之别,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中国各个区域的特色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建设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形式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座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有文化的城市,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总之,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就像没有馅的包子,仅让人看看而已,充饥而已,缺少的是内在本质品味。
  城市的建设在强调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城市的绿化,绿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是城市生态建设中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手段,防护绿化、立体绿化、景观绿化、精致绿化构建了一个多元的绿化体系,这是城市的环境体系。新的城市品质构建就是将文化和绿化这两大城市品质要素实现有机结合,创建新的生态城市标准,随时随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觉悟;就是用城市绿道网的血管,输入文化的血液,在一个快节奏的城市,营造“慢生活”的空间,把绿道网建设成为城市的慢行系统。通过合理的绿道网规划,构建具有“生态、文化、休闲、景观、交通”五大功能的城乡绿色脉络,形成具备开放性、流动性、廊道性、循环性的网络结构,形成“园中之城、城中之园”的生态建设目标,打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个性文化的品位较高的城市。
  今天,笔者看到的许多城市,欲打造出一个商业和旅游的较高层次的城市,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商业街、贸易区,还要把具有创意性的林园打造成AAA旅游景区,继而升级为AAAA景区,总是想在城市的经济和旅游业创造政绩,从实际意义上讲,这种思维和理念非常好,这是最具有城市发展规律的特征,这是城市发展的正向效应。但是,不管打造什么模式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可以不顾历史的存在,不可以不保护历史文物资源,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充实到城市建设不同空间。从历史上讲,老字号的商业模式,在经营过程中久经不衰,这就是商品本身的文化内涵的原因。从这个道理上我们不难懂得,打造一个优质的城市,离不开文化的充实。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朝着资源竞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竞争的主战场越来越集中在文化领域。我们要把眼光与世界看齐,我们建造的城市要展示什么样的气质,需要对世界发展特别是世界城市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敢于担当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精神财富;不仅聚集商业产品,更要聚集学术文化思想;不仅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而且成为国际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基地。只有力量型文化和智慧型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持久动力。
  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不是最终目的,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才是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我们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入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城市发展中沉淀出既能对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1]。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城市文化史才能不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波.实现城市建设与文化底蕴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4(1):10.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如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
近几年,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着重要作用.首先,阐述了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其次,分析了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最后,对提高农业植物检
近年来,在富民强市的工作实践中,河南省安阳市传承好、弘扬好中华民族助老扶困的优良传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顶层设计带动资源配置向助老扶困工作倾斜,加强政策创制统筹推动
2014年4月18日,扎努西电气机械天津压缩机有限公司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家电博览会-上海2014(AWE2014)上,这是航天振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控股天津扎努西之后的首次参展。
期刊
11月7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等工作.
期刊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对计划生育的工作也在不断的重视,这就使得对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的重视越来越高,因此,加强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本文就如何加强
伴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基础薄弱的农商行面临市场被分割、管理精细化不足等发展困境,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已迫在眉睫.rn农商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刻不
“立草为业”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中叶提出的具有高度创意的战略构想,如今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且在西部地区被付诸实行.草产业,除了其自身具有的产业创新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