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总有这样一种心理:忍不住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别人。
  心理学上的说法,叫做“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先入为主地投射到了外界。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没有在公交车上让座,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脱离原有的轨道,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叶蓝秋之所以不让座,是因为她刚刚拿到自己得了癌症的诊断书。当时的她,正沉浸在惊愕与恐惧中。但剧中的电视台实习记者把这件事当成新闻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问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她身心俱疲,最終自杀离世。
  回到现实中,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的全部事实时,克制自己的评价,是对人对事最好的尊重。
  世界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一件事背后所有的真相。你认为的未必就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一定就是错的。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年纪还轻时,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非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去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去活,但也别强求别人与我们完全相同。要允许世界的多样化,尊重每一份不同。
  一个聪明人,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也不会轻易去评价别人。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则是一种修行。
  (中国新闻网2020.4.5)
其他文献
家集作为一种文献,在世界文献体系中,独一无二,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宗、家庭、文字、传统的感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其中隐含着一家一族的故事。家集的编刊,无疑是家学传承的重要保障。  世家原指世代有禄位之家,后来泛化,亦可指称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自豪地说。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有《梅村诗稿》,伯父冯云异有《知非斋诗集》,父亲冯台异有《复斋诗集》,姑母
期刊
平时还好,瘟疫流行时,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官府衙门不处理其他公务,让百姓们进来看病,诊断、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张仲景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  据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中国共发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场。在战胜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大规模瘟疫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没有一次缺席。尤其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生,作出了
期刊
只要玩乐的正德皇帝、长期不上朝专门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在位6年恣意声色的隆庆皇帝、躲在深宫死活不见大臣28年的万历皇帝……纵观历史,如此另类皇帝可谓非常罕见,为何明朝却“盛产”?  明朝16位皇帝当中,自明孝宗之后,接连出现了数位“奇葩”皇帝。只要玩乐的正德皇帝、长期不上朝专门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在位6年恣意声色的隆庆皇帝、躲在深宫死活不见大臣28年的万历皇帝。此后竟更加离谱,刚当上皇帝就不上朝,
期刊
庄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行于世,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愚昧来收敛自己。有时候,抱朴守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也是中国人最高的处世智慧。  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有两种:一曰精明,所谓“儒表法里”,以儒家的礼对待人,以法家的刑规范人,是为积极入世的一种;一曰退守,所谓道家精神,谦厚卑下、逆来顺受,是身处失意状态时的万灵药。  鲁迅先生曾说
期刊
晚清时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间尚短,对外部事物很多时候仍不知其然,所以闹出了不少笑话。出访的官员爱写报告、李鸿章在美国不住一等间、两位考察宪政大员上台演讲互相谦让……但中国也是这样开始了解外部世界的。  晚清时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间尚短,对外部事物很多时候仍不知其然,所以闹出了不少笑话。但中国也是从那时开始了解外部世界的。  早期出访的官员爱写报告  第一批出访的清朝官员是斌椿使团。1866年,英国
期刊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的过度刺激,不仅消耗元气,而且能抑制多方面的免疫功能。另外,精神疾病也与神经内分泌相关联。皮质醇可降低5-羟色胺,导致色氨酸不足和5-羟色胺合成减少。5-羟色胺是一种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可理解为一种“快乐素”,当它减少时,易促发抑郁及其相关症状,如强迫、慢性疼痛、睡眠障碍等。  我国中医对于心情低落、精神的消耗也有一番见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
期刊
近日,我收到新传奇杂志社寄来的《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和《1949-2019中国大阅兵·共和国18次大阅兵背后的新传奇》,我很感动,你们很讲信用,对读者认真负责。  每逢党和国家重要的纪念日,有征文活动我都以对党和国家赤诚的心和激情积极参与投稿,能不能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然而,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我遇到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有的雖然通知我的作品入围了,却没了下文,而且集结出版
期刊
在每个人的生命当中,大概都有这样一种平凡、普通但却至关重要的人存在,他们就是你的家人。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健康还是有疾病;无论你曾经历了什么,又或即将遭遇什么,他们都会对你不离不弃。  但我们却常常犯一个错误:把最好的脾气给了不相干的人,却把最差的情绪,留给了家人;把最多的时间给了不重要的人,却把没空和忙碌留给了家人;把最深的情话给了不值得的人,卻把冷淡和漠视留给了家人。  或许是因为太
期刊
2020年初,老张到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老李偿还借款25万元及相应利息,并提供了银行转账记录证明。  原告老张称,他跟被告老李是“朋友”关系,2019年5月老李因资金临时紧张向其借款,其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便在没有让老李出具借条的情况下,先后两次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借给老李合计25万元。因手头资金不足,这两笔资金都是老张向他人有息借款之后再借给老李的。事后,老张多次催讨,老李均未偿
期刊
在医生看来,有些老人自认“非常健康”,其实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我非常健康”的错觉呢?  错觉一: 增强锻炼人更健康 平时很喜欢锻炼的张大爷突发重病,家人都不愿接受现实,“他平时身体那么好,天天锻炼,小毛病都没有,什么药都不用吃”。  医生仔细询问发现,张大爷虽然喜欢锻炼,但是生活习惯并不好。张大爷从20岁就开始抽烟,这些年越抽越凶,一天至少要抽掉两包烟。  研究显示,吸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