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工作则关系到个人和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党建为抓手,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党建 就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任务艰巨。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考验高校党组织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准。
  二、党建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表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在高校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高校党组织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党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学校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应加强沟通,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工作机制,将两部门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党建与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在党建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党建工作的始终。高校应该把择业观的教育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因此,在党建的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对党员教育工作和高校就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大学毕业生下到基层,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种就业的趋势,也是国家战略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高校党组织应该将这种思想融入党建课堂中,充分依托各种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帮助学生分析形势,树立起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发展要结合起来的择业观。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基层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基层发展前景可观,投身基层建设大有可为 。
  (二)健全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机制。
  学校党建部门与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沟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两部门以共同举办座谈、讲座、党建知识培训和就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两者交流沟通,促进相互合作。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以党总支书记为指导,成立不同专业的党支部,高年级优秀党员为书记,各年级有委员,高年级带低年级,使学生党员有交流的平台。制定毕业生联系人制度,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学生党支部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寝室的就业工作小组,充分利用党支部例会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和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情况,及时跟进,有针对性的促进全部大学生就业。全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开通博客、QQ群、论坛、拉近师生间的感情。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四辅导员统筹毕业班党建与就业工作,按照上级指示,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带头作用,增强学生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联系毕业大学生,了解学生就业状况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三)建立就业反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向企业推荐适合的人才和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党建部门应该建立党员信息库。除包括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外,信息库还应包括就业意向、就业现状。这样,既能使学生拥有最佳就业机会,从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方便学校了解党员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党支部就业反馈评价体系,依托就业信息,一方面把各系就业反馈纳入党建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创建示范党支部,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挥示范效应。督促党支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搭建党支部和用人单位良性互动的就业反馈体系,提升学校就业工作的社会认度和支持度,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撑体系。
  四、结语
  就业是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以党建促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工作。我们要遵循党建规律,积极探索党组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相结合既可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可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生命与化学工程系)
  注释:
  朱克勇,卢克祥.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党的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谐发展.党建研究.2010(11):44-45
  高翔.关于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互相促进的探讨.考试周刊2012,(20):155-156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捕案件逐渐增多,处理不好就极易为涉检上访埋下隐患。究其原因,有信访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执法机关的原因。对此丹阳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了信息通报、内部联动、不捕说理等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审查逮捕阶段引发信访案件的发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职能作用。  关键词 涉检上访 审查逮捕 宽严相济 信息通报 内部联动 不捕说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涟源市委党校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坚持“岗位需要、组织要求、干部需求”的原则,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为目的,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县级党校开放式办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 开放式 办学道路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县级党校普遍存在的培训方式不够灵活、重理论轻实践等老大难问题,涟
期刊
摘要 在实体上,社会调查报告对于全面了解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准确认定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精确的对被告人量刑有着重要作用;在程序上,社会调查报告的正式引入,也可以促使量刑程序公开,限制法官量刑裁量权的滥用。本文通过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能力、证据效力等方面对社会调查报告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社会调查报告”证据性问题的认定有所帮助。  关键词 社会调查报告 证据 证据能力 证据效力  
期刊
摘要 如何界定受贿罪的既遂和未遂一直是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难题,笔者既有基于现行立法规定的实然分析以指导现行司法实践,更深入分析目前刑法理论各种学说,对各种观点的利弊得失有所陈述。结合犯罪既遂和未遂的刑法基础理论,根据受贿罪不同的具体行为方式,从对受贿罪实质的深刻把握出发,本文提出了受贿罪的罪状规定和既遂未遂的界定标准。  关键词 受贿罪 既遂 未遂 推定  中图分类号:D924 文
期刊
摘要 从“经济人”的角度审视刑事和解,理想的司法制度应当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刑事和解运行的诉讼成本,收益、效率,并与传统刑事诉讼模式展开比对,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掌握规律,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利益的均衡,实现“高效平衡”与“多方共赢”。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实证研究 刑事政策 诉讼效率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刑事和解
期刊
摘要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本是每个人生命停靠的港湾,现代社会家庭暴力的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本文从家庭暴力的危害及成因入手,就家庭暴力在我国立法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家庭暴力 立法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成因  在我国,2001年12月25日,最高院在《关于适
期刊
摘要 每次公共危机都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时的理念、行为和机制上存在的缺陷严重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本文从转变危机管理理念、健全危机管理法制、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和培育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几方面寻求公共危机情境下重塑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危机 政府公信力 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的关键阶
期刊
摘要 新形势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公共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务好,成为“阳光政府”。本文通过吉林省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部分举措,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性、着重点和具体实施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建设 目标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
期刊
摘要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将来会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工作,担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法律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型人才。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规模空前。然而在城市规化和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了矛盾,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让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起来。本文就这一问题,阐述了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文化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