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学生怀着憧憬走进校园大门,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创造还是束缚,是进取还是逃避?这一切不仅取决于教师素养、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在,而我们的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重塑的过程,老师需要多给一些温暖和耐心。
关键词:理解关爱;维护自尊;生活德育
当了这些年的老师,我体会到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改变一个学生,但改变一个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你包容很多,需要你等很久,还会让你体味到难以言语的甜酸苦辣。
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叫苏博(化名),家境优越,出入宝马7系,手机是Iphone,家里很宠爱他,就像他父亲说的:“长这么大我从来都没有骂过他,只要他开心,我的世界就灿烂。”家长过于关注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伴的交往、交流和沟通。他几乎从来不与本班的同学同行,班级活动也不参加。
小小少年,初陷孤立
苏博本来就不是特别合群的学生,有时候表现更加偏执。一年级校运会,男生有个4*400米的接力项目,班上就5位男生,苏博说不参加,其他4位同学全上。可因赛程临时调整,其中一位同学刚刚跑了5000米,我担心他再去接力身体受不了,就想让苏博参加,但怎么说他就不愿意。无奈之下我让男生放弃比赛,但是那位刚跑完5000米的同学坚持参加,比赛照常进行……虽没获得名次,却赢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从此,苏博就更孤立了。我找他从各个角度谈过几次,他就像个闷葫芦,半天打不出一句话来,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拍“马屁”,马儿跑得欢
我将平时关注他的时间翻倍,慢慢发现他也有优点,比如为人平实,不浮夸不攀比。有次班级搞布置,我和女生钉钉子,弄不好,他实在看不下去,拿过工具来帮忙。我当时就在班里大声地表扬了他,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但从此慢慢柔和起来。我暗自庆幸,这招很管用,拍了“马屁”,马儿乐悠悠了!于是,我时不时借他的闪光点在班里表扬,有时候是公开肯定,有时候是一个赞许的微笑。“苏博开始能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了,一路还有说有笑的!”刚听到同学们这样说,我还不敢相信,可情况的确朝好的方向发展。有个女生有天晚上胃痛,他二话不说背起来就走,和同学一起在医院照顾到深夜,甚至手机被偷也没有一句埋怨。到期末,我们给他评了“学期进步奖”,他欣喜地说:“我也有奖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真诚的笑。或许他的家境是优越的,但不曾有真诚的友谊,自从能打开心门走进集体,他逐渐阳光起来了。
风和日丽中的退学风波
同学关系渐渐融洽,苏博的心情也日益开朗,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最后几名徘徊,加上高年级频繁的实验实训,他渐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产生退学念头。四年级伊始,他没有来报到。从九月到十月,我几乎一星期给他打两个电话,到九月底,我告诉他,如果真要退学就來学校把手续办办,他同意了。当苏博和母亲一起到学校准备办退学手续时,我热情接待了他们,我聊起班级最近的状况:养的植物开花啦,班里又多了同学们喜欢的新书,敬老院老人们想念我们啦……然后才把退学申请单在他眼前晃了晃,说:“这张单子,一旦填写审批了,就没有回头路,你真的想清楚了吗?”看他有些犹豫,我感觉到事情还有转机,根据我对他的了解,我立马表态说:当着你妈妈的面,老师保证,只要你肯在学习上努力,其他有困难随时可以找我,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你。妈妈也趁机说:“老师对你多好,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我顺势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现在就陪你把学费交了,你的校服肯定扔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去配新的!”就这样,苏博顺利地回归班级。
阳光中走来大男孩
从苏博的回归到现在将近两个学期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都很好,他尊敬师长,上课认真,做事积极,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融洽,这学期的文艺演出,他还作为唯一的男生参加了专业系师生同台节目的伴唱。面临实习阶段,他放弃了家庭给他联系的优越工作,而以较好的表现顺利进入一家知名企业,他说:“老师,我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男孩成长成熟了,我感到很欣慰。
我一直认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激发教育效果的真正生成。在带这个班级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找回阳光和自信,亦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其一,教育的宝贵时机蕴藏在学生经历经验和教训中,蕴藏在学生现实生活需要、生活态度、生活遭遇、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之中,蕴藏在爱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价值冲突中。我们今天所谓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偏离常态,是因为他们自身或所处的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复杂性。苏博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状态,引发了我对他的关注,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差异真正的原因所在——一受的家庭溺爱过多而大集体的友爱太少,被真正的肯定太少,这是一切的根源,也是我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致力于给予相关的情感体验。
其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值得“被点赞”的一面,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问题学生”,都想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心、理解和赞赏。他们所以“落后”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自尊需要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或者长久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尊被过分地强化了。有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和“难弄”其实是不安的一种外在假象,基本上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万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我们要维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孩子才愿意对你伸出他们的双手。
其三,老师可以尝试构建生活课堂,渗透生活德育,让班级文化来影响学生。我认为要文化建班,活动兴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就本班开展的一些活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说班级建立“阅读天地”,团组织开展湿地环保研究型学习,以街道敬老院为服务平台展开志愿者活动等,都培养了同学们很好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德育基础。
作者简介:李亘吉(1979--) ,女,语文教学,讲师
关键词:理解关爱;维护自尊;生活德育
当了这些年的老师,我体会到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改变一个学生,但改变一个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你包容很多,需要你等很久,还会让你体味到难以言语的甜酸苦辣。
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叫苏博(化名),家境优越,出入宝马7系,手机是Iphone,家里很宠爱他,就像他父亲说的:“长这么大我从来都没有骂过他,只要他开心,我的世界就灿烂。”家长过于关注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伴的交往、交流和沟通。他几乎从来不与本班的同学同行,班级活动也不参加。
小小少年,初陷孤立
苏博本来就不是特别合群的学生,有时候表现更加偏执。一年级校运会,男生有个4*400米的接力项目,班上就5位男生,苏博说不参加,其他4位同学全上。可因赛程临时调整,其中一位同学刚刚跑了5000米,我担心他再去接力身体受不了,就想让苏博参加,但怎么说他就不愿意。无奈之下我让男生放弃比赛,但是那位刚跑完5000米的同学坚持参加,比赛照常进行……虽没获得名次,却赢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从此,苏博就更孤立了。我找他从各个角度谈过几次,他就像个闷葫芦,半天打不出一句话来,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拍“马屁”,马儿跑得欢
我将平时关注他的时间翻倍,慢慢发现他也有优点,比如为人平实,不浮夸不攀比。有次班级搞布置,我和女生钉钉子,弄不好,他实在看不下去,拿过工具来帮忙。我当时就在班里大声地表扬了他,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但从此慢慢柔和起来。我暗自庆幸,这招很管用,拍了“马屁”,马儿乐悠悠了!于是,我时不时借他的闪光点在班里表扬,有时候是公开肯定,有时候是一个赞许的微笑。“苏博开始能和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了,一路还有说有笑的!”刚听到同学们这样说,我还不敢相信,可情况的确朝好的方向发展。有个女生有天晚上胃痛,他二话不说背起来就走,和同学一起在医院照顾到深夜,甚至手机被偷也没有一句埋怨。到期末,我们给他评了“学期进步奖”,他欣喜地说:“我也有奖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真诚的笑。或许他的家境是优越的,但不曾有真诚的友谊,自从能打开心门走进集体,他逐渐阳光起来了。
风和日丽中的退学风波
同学关系渐渐融洽,苏博的心情也日益开朗,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最后几名徘徊,加上高年级频繁的实验实训,他渐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产生退学念头。四年级伊始,他没有来报到。从九月到十月,我几乎一星期给他打两个电话,到九月底,我告诉他,如果真要退学就來学校把手续办办,他同意了。当苏博和母亲一起到学校准备办退学手续时,我热情接待了他们,我聊起班级最近的状况:养的植物开花啦,班里又多了同学们喜欢的新书,敬老院老人们想念我们啦……然后才把退学申请单在他眼前晃了晃,说:“这张单子,一旦填写审批了,就没有回头路,你真的想清楚了吗?”看他有些犹豫,我感觉到事情还有转机,根据我对他的了解,我立马表态说:当着你妈妈的面,老师保证,只要你肯在学习上努力,其他有困难随时可以找我,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你。妈妈也趁机说:“老师对你多好,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我顺势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现在就陪你把学费交了,你的校服肯定扔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去配新的!”就这样,苏博顺利地回归班级。
阳光中走来大男孩
从苏博的回归到现在将近两个学期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都很好,他尊敬师长,上课认真,做事积极,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融洽,这学期的文艺演出,他还作为唯一的男生参加了专业系师生同台节目的伴唱。面临实习阶段,他放弃了家庭给他联系的优越工作,而以较好的表现顺利进入一家知名企业,他说:“老师,我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男孩成长成熟了,我感到很欣慰。
我一直认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激发教育效果的真正生成。在带这个班级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找回阳光和自信,亦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其一,教育的宝贵时机蕴藏在学生经历经验和教训中,蕴藏在学生现实生活需要、生活态度、生活遭遇、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之中,蕴藏在爱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价值冲突中。我们今天所谓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偏离常态,是因为他们自身或所处的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复杂性。苏博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状态,引发了我对他的关注,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差异真正的原因所在——一受的家庭溺爱过多而大集体的友爱太少,被真正的肯定太少,这是一切的根源,也是我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致力于给予相关的情感体验。
其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值得“被点赞”的一面,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问题学生”,都想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心、理解和赞赏。他们所以“落后”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自尊需要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或者长久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尊被过分地强化了。有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和“难弄”其实是不安的一种外在假象,基本上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万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我们要维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孩子才愿意对你伸出他们的双手。
其三,老师可以尝试构建生活课堂,渗透生活德育,让班级文化来影响学生。我认为要文化建班,活动兴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就本班开展的一些活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说班级建立“阅读天地”,团组织开展湿地环保研究型学习,以街道敬老院为服务平台展开志愿者活动等,都培养了同学们很好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德育基础。
作者简介:李亘吉(1979--) ,女,语文教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