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师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其优越性与先进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其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接受和实施。作为一线上的初中数学教师,更应时刻提醒自己进行新课改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简单谈谈我个人对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的一些体会。
  一、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还人的本来面目,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师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具有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并没有做具体规定。但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要清楚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新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管理者变为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四、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新型的、现代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催生着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舞台上。这已经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是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改进教学实践,必须为教师服务。当然教师不是专门研究人员,不能把大量精力用到立项、开题、结题、撰写论文、评奖、发表论文等环节上去,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的困惑,进行反思性的研究。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就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
  (责任编校:合欢)
其他文献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教师的爱为前提,教师只有真心地去爱学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喜欢他,信任他,学生才会主动亲近教师,敬佩教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健康、永久。  一、以身示范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教师十分依赖,十分相信。总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无形之中教师就是一种榜样,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期待与信任,无时无刻不影
期刊
编者按  幼儿园开学第一天,也是小班宝宝第一次离开家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少家长吐槽幼儿园里哭声一片,看着孩子哭,大人也跟着默默擦眼泪。早上8点入园,下午4点才放学,这中间的8小时被很多家长网友称为“最难熬8小时”。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能否顺利地迈好这一步,关系到儿童个体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
期刊
褒贬是人们观察事物评价是非阐明观点的主要方式。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中,褒贬的使用则更为频繁。鉴于其管理的对象较为幼稚,在褒贬的应用时,则需赋予相当的艺术性。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此有十六个字的浅显认识,即:爱心为本,以理服人,尺度适宜,多褒善贬。  爱心为本:即无论用褒用贬,都要摆正给予褒贬的主体与接受褒贬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和关系。前者是教育者,后者是被教
期刊
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考察通过教学,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而高效的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首先,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喜欢哪门功课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另外就是从这门课中他能找到成就感。要想孩子们喜欢你,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它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所以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
期刊
中学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材中处处体现科学和艺术能够完美地结合;二是许多数学知识和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紧密地结合;三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的紧密结合。而数学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推理、训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美好的情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美其心灵陶冶其情操的过程,特别是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勾股定理是数学学科中的几个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数和形的完美结合,
期刊
青春期是一个年轻的时期,是一个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烦恼的时期,学生、家长和教师为这个时期忧郁、痛苦、烦恼,对正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个任务的完成,除了家长、老师责无旁贷外,生物教师的作用更是格外重要的。  一、相关背景  (一)青春期的划分  从生物学的角度划分,一般将人的一生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为婴儿期;1~3岁为幼儿前期;3~7岁为幼儿期;7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21世纪赋予教师的重任,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改革与实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今课堂教学
期刊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语文的教学当然必须“教文育人”。何谓“教文育人”,即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