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转向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备“70年体量”与进入“世界中”阶段,并同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中变”潮流相遇,而出现的一个“复合式”的“新时代”特征。这三个特征虽非同时产生,但在当下,却几乎同时变得突出起来,这使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张力。本文试图探析这三个特征同时彰显的深层原因,并努力从这三个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问题中找到它们共存于当下批评中的理由与根据,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隐秘的关联性。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历史化;国际化;民族化
  “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出现的显著特征。这三个特征虽非同时产生,但在当下,却几乎同时变得突出起来,这使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张力。表面看来,这三个特征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文学批评之所以在近年几乎同时表现出在这三个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特征,却并非偶然,而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向世界的内外形势兼具的情形下,对自身经典化,尤其是在世界层面的经典化,这一强大诉求的外在反应。也可以这样认为,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乃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中开始谋求“世界经典化”这一诉求在文学研究层面上的即时反应与表现。其间实隐藏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之“百年中变”的突破性变化的重要信息与问题——即中国当代文学已从百年来始终存在的“现代性焦虑”中走出,并正在转向“中华民族经验”的“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建构与再造,同时也隐露着将“中国经验”与“中国诗学”推向世界层面的尝试与野心。
  一、历史化与当代中国经验的世界经典性生成
  近年来,各种阶段性的历史化潮流借助各种时间节点反复出现,已成为当下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从2016年前后“先锋文学30年”大讨论到“五四文学百年”“中国当代文学70年”“改革开放40年”“80后文学20年”“网络文学20年”等话题的热议,“历史化”无疑已成为近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从根本上看,当下中国的“历史化”潮流,则是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从“革命史观”转向“民族国家建构史观”后,对中国经验(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70年历史)亟待进行“世界经典化”诉求的体现。整理近年来的重要文学期刊与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动态,凡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南北东西各方学术团体与代表,几乎都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给以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基于不同学者研究基础与学术个性的差异,也造成了关于历史化概念的阐释与使用的混乱和丰富的局面—从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到1993年前后的“再解读思潮”,再从洪子诚、李杨为代表的“文学史转向”到程光炜在人大课堂上发起“重返八十年代”大讨论,以及从一些重要的“批评事件”的历史化整理热潮到2016年声势浩大的“先锋文学30年”反思性大讨论——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情形呈现出相当纷繁而复杂的多种可能与方向。
  二、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与“世界中”范式
  自1990年代始,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渐趋显示出强烈的国际化与世界化特征。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趋势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世界中”阶段时在文学批评层面所出现的一个新的时代特征。随着中国与世界学术共同体的加强和融合,在世界视野中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其批评应该成为中国学者自觉的学术要求。“国际化”视角的引入既是材料方法的拓展,也有对当代文学批评传统研究模式的突破尝试,而这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范式新变,以及批评史研究都将发生重大影响。从当下的情形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大致表现在两个层面:(1)海外学者开始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并频繁制造颇具影响的批评事件,“海外批评”格局渐成;(2)中国本土学者进入“国际化批评”范式,这一“国际化批评范式”的形成,是伴随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渐成显学而出现,但与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并不完全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化”这些关键词虽然仍具有巨大的话题效应,但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所制造的“中国模式”,会同来自国家导向层面的“文化自信”推动,也开始在另一个方向上引发了更具变革性的政治、文化、思想研究的范式新变。归纳来看,这一次范式新变主要表现在研究视野与关注的焦点开始从近代以还的横向“空间性”(即“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化”的“横向空间广度”)转向纵向“时间性”(即“历史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纵向时间长度”)上来。横向关注他者世界是近代以还中国文化与思想的主潮,能够转向纵向瞩目自我世界,这自然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质变。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往往能够超越以往设定的“新文学百年”格局,而能在“五百年”“一千五百年”“三千年”这样的“大文学史”框架中来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显示出在纵向时间长度上极其开阔的眼光与视野。
  三、结语
  整合前述观点与思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转向,乃是中国当代文學批评在具备“70年体量”与进入“世界中”阶段,并同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中变”潮流相遇,而出现的一个“复合式”的“新时代”特征。乃是关涉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能够走出多远,并最终能否经受住“世界化”后的不断“历史化”检验,而最终实现“世界经典化”这一重大问题的三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复杂而深刻,在当下,相关整理研究便具有较大的文献史料价值与理论探索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子平,李浴洋.“反思”是为了能够提供一张新的“认知地图”——黄子平教授访谈录[J].文艺争鸣,2020(03):41-47.
  [2]徐刚.2019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述要[J].中国文学批评,2020(01):133-139+160.
  [3]吴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J].当代文坛,2012(04):19-22.
  [4]陈娇华.论中国当代文学对新历史主义的接受与变异[J].理论与创作,2010(05):14-20.
  [5]罗长青,王庆娟.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学批评话语权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之反思[J].德州学院学报,2010,26(01):41-45.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宏观层面,以云龙县古桥的人文背景,结合人口流动的发展脉络,分析古桥的形成及演变发展规律。云龙古桥演变受人口的迁移影响,受限于自然山水格局,形成 “核心区——发展轴——生长点——扩展区——次级生长点”的发展演变规律。古桥演变从初期的“点状”发展模式转变为沿河流形成的“带状”发展模式;最终呈现出明显、稳定的“组团状”形式。  关键词:云龙古桥;人口流动;古桥演变  云龙县以白族为主要居住种
期刊
摘要:角色设计最终都是以造型来呈现的,本次创意研究将具有历史特色的传统陶俑文化元素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探索数字化人物造型设计的特色发展路径,将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更好的体现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可视形象,从而提升角色造型的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生活娱乐需求,为今后此类型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陶俑元素;数字化艺术;角色创意设计  数字化艺术是
期刊
摘要:三年级是孩子小学学习的转折期。三年级孩子写好作文,对他们将来作文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里,主要通过《我熟悉的一个人》习作二的作文来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做到中心突出。一、抓住题眼,确定题目;二、点明题目,开门见山;三、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只有掌握了这三点技巧,文章就能做到中心突出,不离题,偏题了。  关键词:引导;作文;中心突出  三年级是过渡年级,是孩子小学学习的转折期。三
期刊
摘要:传统的玉雕人物造型艺术,它是国内传统民间工艺,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的载体。当前的玉雕人物造型艺术,在制作工艺上具有玲珑剔透、典雅秀美的艺术特色,然而玉雕人物造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雕刻工艺上创新程度较低,艺术人才缺乏自身的继承人,而专门从事玉雕人物造型行业的人员又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传统玉雕人物造型行业进行创新、抢救、传承与保护就
期刊
为了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讲述《幼儿唐诗动画设计与制作》一课时,采用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法,坚持“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职业竞岗位目标,变应试为应用”的教学设计理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立体进行。课前主要是通过练习了解传统补间动画制作步骤。课中通过古诗动画制作,进一步熟练掌握传统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课后再加以练习
期刊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生活环境各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发展有着助推作用。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独特名片,本文主要对民族服装设计中蕴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做论述。  关键词:民族服装;设计;文化性;审美性  0引言  当代人需要主动担负文化传承的责任,把握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为了保护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我国设立了博物馆,追溯了民族服饰的发展流变。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已经走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作者从课堂实践入手,提出以观察欣赏、培养兴趣、参与体验的方式点燃学习者的热情。提出了书法入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书法入门:对外汉语教学;高校  中国书法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具民族特色的亮点,它既是汉字的艺术形式,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
期刊
摘要:不同时代的行草书在当今展览中的体现方式各不相同,明清王铎、何绍基、倪元璐等书法特色很是明显,用笔及章法也大不相同。通过对三人的书法艺术作简要概述,来领悟其行草书的气魄与内涵。  关键词:王铎气魄;布局;留白;何绍基墨法;倪元璐字体结构  明清时期的书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在现如今的展览中也多多少少都能发掘到那个时代的影子。现存于今的墨宝遍布全国各地,不仅是帖,碑也是居多的。  明
期刊
摘要:中国的篆刻独具艺术魅力,它以印章独特的形制,将篆书的形态之美,与镌刻相结合,集章法之美、刀法之美及金石之美为一体。本文试从篆刻艺术的形式之美、章法之美、笔意之美、刀意之美四方面简要论述之。  关键词:篆刻;书法;艺术;审美  篆刻又称之为治印,它与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一样,是中华文  化优秀的艺术瑰宝。从实物和文献资料看,锲刻与书写几乎是同步兴起与发展的,从实用性到艺术性不断演变、转化,迄今已
期刊
摘要:《三字经》是儒家文化下的产物,虽然作者目前不详,但它流传深远。以儒家孝文化为视角切入《三字经》,从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为主要内容探讨儒家孝文化在《三字经》中的体现。以《三字经》为主体来探讨孝文化和五德的关系,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一点启发。  关键词:《三字经》;儒家;孝文化  前人有关《三字经》方面内容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其版本、译本、作者、成书过程、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单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讲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