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筋”是怎么回事?
一天晚上,我和同乡工友在工地工棚内进行“掰手腕”比赛。谁知我一不小心,右肘关节下方碰到桌面上,顿感一股电流般刺痛并传到手部。有工友说是“麻筋”,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辽宁 赵连山
赵连山读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尺神经谈起。上肢的运动和感觉是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下进行的。弹奏乐器时必须依赖手指的精细、灵活、协调动作,这些动作又受命于大脑中枢神经和肌肉有节奏地收缩、放松。而尺神经则是在肌肉和大脑之间传递信息和命令,并指挥手指肌肉的协调运动。正由于尺神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被誉为“音乐神经”。
尺神经发自脊髓的臂丛,在上肢有两处最易受损伤:其一是腕关节,在此处它位于腕部肌肉之间,位置较表浅;其二是肘后,它位于肱骨的尺神经沟中。所谓“沟”,并非像沟渠那么深的一条沟,而是肱骨表面被尺神经压出的一条浅痕。在尺神经表面仅有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无肌肉保护,故稍不注意遭到硬物碰撞,将神经压向坚硬的骨面。轻者会感到一股闪电般的麻木刺痛感,重者则会损伤尺神经,使之支配功能完全丧失。
保护尺神经免受损伤,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做好防寒保暖防护,冬天避免将腕、肘关节长时间裸露在外,夏季避免电风扇、空调直接对着腕、肘关节吹。②同事、朋友间不要用手指相互弹拨“偷袭”肘后尺神经处,以免尺神经受损伤。③倡导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不提倡“掰手腕”比赛臂力。因这种“比武”方法不仅易损伤尺神经,而且还易造成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挫伤,甚至导致肱骨骨折。
触摸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有何意义?
我患2型糖尿病多年。最近感到双脚麻木、有“灼热感”,感觉迟钝,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医生摸了我的足背动脉后,认为是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病变。请问糖尿病患者触摸足背动脉有什么意义?
山东 宋锦华
宋锦华读者: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后,不仅会出现足部麻木、感觉迟钝,还可有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垂时呈紫红色;足背皮肤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
足背动脉搏动异常可引起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足部一旦受到损伤后伤口往往难以愈合,容易引起感染导致溃疡,形成所谓“糖尿病足”,最终足趾发黑、坏疽,少数病情严重者不得不截肢,以保全生命。
足背动脉病变的症状常常不明显,易被患者所忽视。血管造影、磁共振、超声等检查花费多,有的患者难以接受。触摸足背动脉简单易行。足背动脉位于内、外踝关节背侧连线上、两肌腱之间,用双手食指分别施加相同压力,寻找并对比两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若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则为异常,这对及时发现下肢动脉病变有一定意义。
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应从以下方面人手:①严格控制血糖达标,从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进行干预。②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硬化,可服用他汀类药物、维生素c、丹参等血管保护剂、舒筋活血药物。③注意护足,用热水洗脚时要避免烫伤,擦脚布要柔软、吸水性强,保持足部干燥。④穿鞋应宽松、舒适,剪趾甲防止过深,以免伤及皮肤。
脑梗塞为何无症状?
我今年65岁,不久前在体检时被查出有“脑梗塞”,可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曾经有脑梗塞的任何症状。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 潘新权
潘新权读者: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缺血引起的脑细胞死亡。引起脑梗塞的原因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栓子多由大动脉或心脏脱落而来,其次是颈动脉狭窄使脑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两者均可堵塞脑血管。患者可突感头痛、头晕、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使人猝不及防。
脑组织受损后,一般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些人像你一样,平时并无症状,但在体检做CT时却发现有脑梗塞。究其原因,一是梗塞病灶形如豆粒,直径甚至只有几毫米。因梗塞范围小,以至症状轻微患者感觉不出或误认为年老所致,有的根本无症状;二是大脑深部有一些无功能的“静区”,若梗塞发生在静区不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因而无异常感觉,所以不出现症状。
当得知自己有无症状脑梗塞时,不必惊慌。因这是过去发生的陈旧性病灶,对你毫发无损。但也不能无所谓。因体内有引发脑梗塞的因素,应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看有无引起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若不将这些危险因素祛除,下次再发生梗塞就不一定在静区。而发生在功能区的脑梗塞,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极难,部分病人还会遗留终身残疾,患者与家人要长期承受精神与躯体痛苦。
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脑梗塞属“腔隙性脑梗塞”,一般不需治疗。但高血压患者应进行正规降压治疗;若有糖尿病,则要合理饮食,加强运动,坚持服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高血脂者,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必要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房颤及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此外,生活规律,饮食科学,戒除烟酒,坚持锻炼,劳逸结合,情绪乐观,也不可少。
纤维肌痛症是什么病?
我表姐年近四十,一向健康,精明能干,是职场上的“白骨精”。最近她先觉颈后痛,接着肩、腰部以及肌肉痛,继而发展到全身痛,晚上也睡不好。但血沉、抗“0”、拍片等检查均正常,服抗风湿药无效。最后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浙江 徐天池
徐天池读者: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性风湿病。该症以纤维组织、肌肉、肌腱附着和毗邻软组织疼痛、压痛和僵硬为特征。多为渐进性和弥漫性,具有“酸痛”性质,尤以颈后、肩胛、背及髋部最为明显。但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摄片等项检查均正常,服用抗风湿药无效,故称此名,以区别于一般风湿病。
纤维肌痛症多见于健康的青、中年女性。工作紧张、压力增大、心情抑郁焦虑是其发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另外,睡眠不足、过重体力劳动、遭受寒湿侵袭、外伤等均可诱发。
因此,凡青、中年女性出现广泛的全身软组织疼痛,伴有抑郁、焦虑、易激动、睡眠差、有挫伤感,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全身有多处对称的压痛点,应用抗风湿药无效,又找不到风湿病的证据,应考虑可能患了纤维肌痛症。
本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可反复出现或转为慢性,但随着精神紧张的解除可自行消退。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炎镇痛药物往往不能奏效,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阿米替林等三环类药和萘普生等镇痛药能减轻抑郁、改善症状。此外,伸展练习、有氧健身、改善睡眠、局部热敷、轻柔按摩、痛点封闭均可使病情减轻。情绪稳定、乐观开朗、避免寒湿也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方面。
一天晚上,我和同乡工友在工地工棚内进行“掰手腕”比赛。谁知我一不小心,右肘关节下方碰到桌面上,顿感一股电流般刺痛并传到手部。有工友说是“麻筋”,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辽宁 赵连山
赵连山读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尺神经谈起。上肢的运动和感觉是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下进行的。弹奏乐器时必须依赖手指的精细、灵活、协调动作,这些动作又受命于大脑中枢神经和肌肉有节奏地收缩、放松。而尺神经则是在肌肉和大脑之间传递信息和命令,并指挥手指肌肉的协调运动。正由于尺神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被誉为“音乐神经”。
尺神经发自脊髓的臂丛,在上肢有两处最易受损伤:其一是腕关节,在此处它位于腕部肌肉之间,位置较表浅;其二是肘后,它位于肱骨的尺神经沟中。所谓“沟”,并非像沟渠那么深的一条沟,而是肱骨表面被尺神经压出的一条浅痕。在尺神经表面仅有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无肌肉保护,故稍不注意遭到硬物碰撞,将神经压向坚硬的骨面。轻者会感到一股闪电般的麻木刺痛感,重者则会损伤尺神经,使之支配功能完全丧失。
保护尺神经免受损伤,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做好防寒保暖防护,冬天避免将腕、肘关节长时间裸露在外,夏季避免电风扇、空调直接对着腕、肘关节吹。②同事、朋友间不要用手指相互弹拨“偷袭”肘后尺神经处,以免尺神经受损伤。③倡导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不提倡“掰手腕”比赛臂力。因这种“比武”方法不仅易损伤尺神经,而且还易造成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挫伤,甚至导致肱骨骨折。
触摸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有何意义?
我患2型糖尿病多年。最近感到双脚麻木、有“灼热感”,感觉迟钝,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医生摸了我的足背动脉后,认为是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病变。请问糖尿病患者触摸足背动脉有什么意义?
山东 宋锦华
宋锦华读者: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后,不仅会出现足部麻木、感觉迟钝,还可有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垂时呈紫红色;足背皮肤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
足背动脉搏动异常可引起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足部一旦受到损伤后伤口往往难以愈合,容易引起感染导致溃疡,形成所谓“糖尿病足”,最终足趾发黑、坏疽,少数病情严重者不得不截肢,以保全生命。
足背动脉病变的症状常常不明显,易被患者所忽视。血管造影、磁共振、超声等检查花费多,有的患者难以接受。触摸足背动脉简单易行。足背动脉位于内、外踝关节背侧连线上、两肌腱之间,用双手食指分别施加相同压力,寻找并对比两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若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则为异常,这对及时发现下肢动脉病变有一定意义。
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应从以下方面人手:①严格控制血糖达标,从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进行干预。②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硬化,可服用他汀类药物、维生素c、丹参等血管保护剂、舒筋活血药物。③注意护足,用热水洗脚时要避免烫伤,擦脚布要柔软、吸水性强,保持足部干燥。④穿鞋应宽松、舒适,剪趾甲防止过深,以免伤及皮肤。
脑梗塞为何无症状?
我今年65岁,不久前在体检时被查出有“脑梗塞”,可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曾经有脑梗塞的任何症状。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 潘新权
潘新权读者: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缺血引起的脑细胞死亡。引起脑梗塞的原因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栓子多由大动脉或心脏脱落而来,其次是颈动脉狭窄使脑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两者均可堵塞脑血管。患者可突感头痛、头晕、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使人猝不及防。
脑组织受损后,一般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些人像你一样,平时并无症状,但在体检做CT时却发现有脑梗塞。究其原因,一是梗塞病灶形如豆粒,直径甚至只有几毫米。因梗塞范围小,以至症状轻微患者感觉不出或误认为年老所致,有的根本无症状;二是大脑深部有一些无功能的“静区”,若梗塞发生在静区不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因而无异常感觉,所以不出现症状。
当得知自己有无症状脑梗塞时,不必惊慌。因这是过去发生的陈旧性病灶,对你毫发无损。但也不能无所谓。因体内有引发脑梗塞的因素,应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看有无引起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若不将这些危险因素祛除,下次再发生梗塞就不一定在静区。而发生在功能区的脑梗塞,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极难,部分病人还会遗留终身残疾,患者与家人要长期承受精神与躯体痛苦。
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脑梗塞属“腔隙性脑梗塞”,一般不需治疗。但高血压患者应进行正规降压治疗;若有糖尿病,则要合理饮食,加强运动,坚持服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高血脂者,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必要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房颤及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此外,生活规律,饮食科学,戒除烟酒,坚持锻炼,劳逸结合,情绪乐观,也不可少。
纤维肌痛症是什么病?
我表姐年近四十,一向健康,精明能干,是职场上的“白骨精”。最近她先觉颈后痛,接着肩、腰部以及肌肉痛,继而发展到全身痛,晚上也睡不好。但血沉、抗“0”、拍片等检查均正常,服抗风湿药无效。最后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浙江 徐天池
徐天池读者: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性风湿病。该症以纤维组织、肌肉、肌腱附着和毗邻软组织疼痛、压痛和僵硬为特征。多为渐进性和弥漫性,具有“酸痛”性质,尤以颈后、肩胛、背及髋部最为明显。但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摄片等项检查均正常,服用抗风湿药无效,故称此名,以区别于一般风湿病。
纤维肌痛症多见于健康的青、中年女性。工作紧张、压力增大、心情抑郁焦虑是其发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另外,睡眠不足、过重体力劳动、遭受寒湿侵袭、外伤等均可诱发。
因此,凡青、中年女性出现广泛的全身软组织疼痛,伴有抑郁、焦虑、易激动、睡眠差、有挫伤感,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全身有多处对称的压痛点,应用抗风湿药无效,又找不到风湿病的证据,应考虑可能患了纤维肌痛症。
本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可反复出现或转为慢性,但随着精神紧张的解除可自行消退。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炎镇痛药物往往不能奏效,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阿米替林等三环类药和萘普生等镇痛药能减轻抑郁、改善症状。此外,伸展练习、有氧健身、改善睡眠、局部热敷、轻柔按摩、痛点封闭均可使病情减轻。情绪稳定、乐观开朗、避免寒湿也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