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中三君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长时间保持静默,却有那么多话想说。你不知道欲言又止,是多少人、多少事情发展中的常态。每天面对你,就像面对一个巨大的空间,这里面有无限可能,你时常收集过去,又不断规划着凝视者的未来。你知道周围几米到几千米的秘密,但是你不能说,无论是多么宏大还是多么不堪。智者善藏,你总是用沉默的表情来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
  一
  第一位要说的是“B君”,因为他是白色的,牛奶一样的白,他来自我的母亲。他并不能够完全遮光,无论是清晨5:20,还是深夜11:40,总会有小小的太阳或月亮钻进来,不用多么卖力,只需要找准位置,一下子就进来了。那些太阳与月亮,跟平素看到的截然不同。清晨,阳光稚嫩,不懂得人情世故,只要有缝隙,就会涌入。那是一个个崭新的小太阳,他们活泼却又脆弱,穿透B君的时候,还不能够像父辈那样虎虎生威、雷厉风行。只见他们小心翼翼,从东面的窗棂一角,斜入而来。有些没有那么准确,被B君驱了回去。西面的红砖因此有些异样,仔细观察,那七分之一的墙面,比其他地方稍稍鲜亮一些。
  B君精神抖擞,似在迎接新的一天,又好像是在象征性地抵抗。于B君而言,每天的太阳并不相同,那些细小的金色颗粒,经过一次次冲锋后,总算相遇,这有些来之不易。毕竟,不是每个角落都能沐浴到阳光。穷其一生,很多地方都没有获得过阳光,哪怕是极其微弱的、稚嫩的。B君将他们一一收揽过来,排好队,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谁也不能发出声音,直到整间屋子温暖起来。
  B君的颜色明显年轻了一些,毕竟每天的清晨是他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一群年轻生命的到来,他苍白的脸泛起了光泽,黄灿灿的,好看极了。他微微侧身,发出了仅有的一点声响。
  在乡下,每个清晨都不是慵懒的,因为有很多活计要忙,要早早起来,喂鸡,生火,饮牛饮羊,下地耕作……父亲母亲在床上是看不到阳光钻进屋子的时刻的,天还蒙蒙亮,他们就已出现在山脚下的田埂上了。他们看到的太阳,巨大,耀眼,辉煌,一下子就能洒满整个大地,庄稼上,树枝间,知天命之年的末端里,到处都有阳光浸透。只有我,能够有机会洞见B君的微妙变化,这也是奢侈的。因为,我也要在稍晚的时间里,起来喂鸡,饮牛羊,做饭。
  B君毫不在乎你是否注意了他,诠释了他,亵渎了他。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标准,他有他的语言。六年前,从被一根铁丝、六枚钉子、二十四个拉环固定在那个位置时起,他便迅速认清了形势。不同于窗帘装饰店的其他兄弟姐妹,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帘布是在东边村子的大集上扯来的,他本可以成为床单、裤子、薄薄的外套,或者麦地里驱鸟的假人。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定格在一道墙上,时时为酣睡中的人抵挡着什么。铁丝和拉环是村里一位大婶给的,或者是母亲主动索要的。这些小物件,索取或赠予,在这个朴素的村庄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不用父亲出马,母亲就顺顺利利地把钉子钉到了墙上,那双手粗糙有力,动作娴熟准确,不到五分钟就把B君挂好了。
  自此,B君的视野范围就比较确定了。他能看到这个不足十二平方米的卧室里的一切,包括床头陈列的书籍与松木笔筒,包括对面墙上仅悬的一幅高中同学赠送的水彩画,包括床上高中生十几岁开始到二十岁的青春。他能看到每个寒暑假,高中生学习与晨起做家务的过程,看到一个孩子青春期里的困惑和不安。他也能看到一旁玻璃上的水珠和偶尔过境的小蚂蚁,那些瞬间短暂而美好,他总能在这种美妙的时刻获得较长时间的慰藉。
  除此之外,B君还能看到窗外的院子以及不远处的群山,在这样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目之所及有限,心之所及亦有所碍。院里时见鸡,往来觅食,或有鸣者,顿时引众鸡侧目。斗鸡是比较有意思的,此类事件的发生不需要什么人去挑逗,可能是因为一粒粮食,因为一只刚刚成年的母鸡,也可能只是因为突然看对方不顺眼。他时常看到,两只鸡面目狰狞,颈部毛羽耸立,双眼不眨,对视十几秒乃至几十秒,猛然发动攻击。它们跳起来,跑起来,撕咬起来,半个院子尘土飞扬。他是羡慕那些鸡的,它们那么自由,若有可能,来世愿为一只鸡。
  尤其冬天的时候,会有野猫前来偷食,它不会偷鸡鸭鹅这种活生生的东西,但会对挂在院里的各种肉类垂涎三尺,无论悬挂得多么巧妙,总有得逞者。它在地上把头抬得老高,两眼打转,不用几秒钟,就能准确地跃上悬肉的铁钩,抱紧那些肉,猛啃几十秒,莫管它是什么肉。吃罢,连嘴都不抹,便扬长而去,它喜欢从B君面前的窗户西去,只一跃,就爬上了墙头,不知所踪。B君每每看到此情景,都无可奈何叹息一声。风一闪而过。许多事,有心无力;许多心力,收也不是,放也不是。
  远山是一种诱惑,对B君来说,那是永远不能抵达之地。那是世界的尽头,可望而不可即。他时常看到有人登上高峰,时常见高峰上羊群晃动,野花星星点点,云很近,树很高,早起的鸟儿飞来飞去,为了一口饭,也为了更高更远的蓝天。B君曾不止一次梦到自己跑上山巅,风轻轻地吹来,无数个春天从旁边一闪而过,想采哪朵花,就尽情地采,想大声喊,就可以喊个不停,管它有没有回声。
  深夜,村子里安静极了。院里的鸡都已回窝,它们的梦中没有鼾声。对于鸡来说,夜晚相对短暂,因为天还未破晓的时候,就得练好嗓子,叫醒庄稼人。B君深夜独坐,等着月光一点点走过来,并不是每个晚上都能看到月亮,就像并不是每个庄稼人都有甜美的梦乡。或许只是几株玉米被牛啃了,就足以让那人辗转反侧,难以释怀。那人有时候是父亲,有时候是田地里慢慢老去的所有人。
  灯一关,隔壁的父亲就鼾声如雷,声音洪亮,节奏感强烈。鸡从没有被吵醒过,母亲半句抱怨都没有,好像夜晚一到,世界便在阵阵鼾声里归于祥和。B君习惯性地目睹着这一切,这一切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后面的几年,阳光频繁介入,B君有些褪色,年纪大了,许多事力不从心。在某个夜色明亮的晚上,月光打过来,白茫茫一片,睡梦中的人被惊醒,坐了起来,良久,都没搞清发生了什么事。
  二
  我要说的第二位,是在2015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出现的。米黄色,质地粗厚,起伏不一的云纹点缀其中,他不属于上代主人,也不属于这代主人,因为我们都是租客。这是一处两室两厅的房子,由于极其老旧且位置偏远,房东并没有跟我要很高的价钱。听说我是大學生,她主动把房租由五百元降到了四百五十元,并跟我解释道,房子不愿租给“乱七八糟”的人。   从这句话里,我隐约感受到上一位租户或许是个有故事或者“事故”的人,我不便多问,只是随声附和道:“大姨尽管放心,就我一个人住……”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好站在“M君”旁边,一手轻轻触摸它的裙角,一手搭在蒙尘的窗台上。窗外,没有风,静得出奇。就这样,我与M君在第三人的见证下,相识了。
  这天我把屋子洗刷得一干二净,唯独对M君没有办法,因为没有洗衣机,洗不了这么大件的物品。我试图用抹布在他周遭擦上两遍,但是没擦完便感受到他的不情愿。只见他身子摇晃,裙摆明显摆动了几下,有几滴水溅到了我的裤腿上,似是拒绝。几分钟后,我放弃了这一念头,何必勉强人家,由他去吧,反正看起来也不脏。风时常经过,带走了地上湿漉漉的潮气,带着我们走向越来越熟悉的彼此。
  窗帘似乎是清洗次数最少的东西,你会看到各家的阳台上晒满了形形色色的衣物、鞋子、萝卜干……甚至你会看到只穿着睡衣的女人走来走去,但是你看不到晾晒着的窗帘,你看到的永远是一块幕布,里面发生着未知的事情。
  这间屋子我非常满意,玻璃窗透亮,窗外是一条小道,很早便能够沐浴到阳光。我想M君也喜欢现在的生活,他不同于B君见识单一,他有丰富的阅历和伟大的理想。他可能见证了上一家租户在床上的分分合合,见证了城市的雪猛烈敲打窗户,见证了飞机飞过头顶的宏大场面,也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出生与成长。
  我喜欢在周末的上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房间里的一切。阳光艰难地挤进来,懒洋洋坐在床头,动也不动。有些细小的尘埃在游动,没有规律地来来回回,仿佛要爬出窗外,去见见外面的大世界。有风从窗缝钻进来,一遇到阳光,便温柔了,没了寒意,经过M君的时候,甚至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窗外有年迈的脚步声,拖着地传来,迟缓而无力。如果你没有心事,一定能注意到这些,这是些挺有意思的事情。
  我躺在床上,透过厚厚的窗帘感受早晨到中午光的变化。开始是从东南一角斜入,较为纤弱,清淡得很。这时候,能听到外面小贩在叫卖,不仔细听搞不清卖的是什么物什,忍不住要拉一拉窗帘。
  慢慢地,阳光茁壮起来,开始有能力刺透M君,屋子里亮了许多。那些瞬间,干脆,利落,我甚至听到了尖叫声。M君有些按捺不住了,不知道是太热还是感受到了疼痛,我看了一眼时间,10:37,该有所行动了。我努力伸了伸胳膊,用最长的两根指头夹住他,往外用力一扯,M君便动了,嗤嗤拉拉地跑到了墙的一角。视野一下打开,光扑了进来,冲啊,跑啊,好像不曾占领过这片空间。我瞅了一眼角落里的M君,他有些沮丧,直条条地立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
  他是不需要安慰的,许多人或事自我治愈的能力超过预期,我知道在我之前,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独处的。没有人关注他,也没有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光植入,但那又不是绝对的空白期,毕竟太阳日复一日地到来,风也时常吹过,裹挟着一些远处的消息。
  上班的时候,我会把窗帘尽最大可能地拉开,让光大胆地进来,让外面的热闹尽情地传染给角角落落,让冰冷的铁有些温度,让钢筋混凝土变得有一点点柔软。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勇气迎接接下来的冬天。
  腊月一到,天清冷清冷的,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我缩在厚厚的被窝里,难以成眠。有风吹进来,除了老旧的窗户、薄薄的玻璃,能抵挡寒冷的只有窗帘了。我用胶带把窗户的缝隙粘了好几层,心理上会安心一些。可是到了冬天深处,风仍旧能够从四面八方袭来,它们声势浩大,似乎任何地方都有突破进来的可能。最后的心理安慰便是拉上窗帘,尽管我知道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时刻,我都这样安慰自己,当窗帘一拉上,就是幕布启动了。严实地隔绝了两个世界,无论外面是冷是暖,是安静是吵闹,都与自己无关了。
  瞬间,屋子里黑了下来,开灯并不能取暖,只会增加你的孤独感。这时候的人,会随意地打量四周,累了,视线总要有个地方安放,窗帘是最后的落脚点。他干净,相对平整,色彩纹理趋于素洁,这会让疲惫的视线变得踏实。
  哦,M君,我苦難的兄弟,我亲爱的兄弟,你又要与我度过艰难的岁月了。不知道多少寒风,同时吹彻过我们;不知道多少孤独,冷清清地经过了我们的头顶;不知道再有多少天多少年,我们才能走出寒冷获得新的春天。
  两年后的秋天,我离开了M君。走的时候,我认真清扫了房间的角角落落,地拖了三遍,每次拖把经过M君的时候,我总会小心翼翼一些,生怕上面的东西弄脏了他。哦,这情景,跟来时一模一样。
  一个阳光不错的晌午,我带着怀旧的情绪“路过”了那所老房子。在楼下的小胡同里,我停了两分钟,忍不住朝那个位置望了几眼。M君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半遮半掩着,窗台上摆着一束康乃馨,插了好几天的样子,远远看去,仍然富有生机。这让我感慨了很久。原来那些我们日夜担心、迟迟不能忘怀的,一直都还在,都好好的。
  三
  2020年,不得不提一下“L君”,我蓝天色的明亮系的幕布。
  这一年,我住进了现在的家,一个面积不大但是自己有不动产证的房子。没用几个月,就装修好了,这是一处二手房,基本的装修都有。祖传的勤俭节约,到我这里并没有丢失。看到原来的窗帘依旧干净整洁,我果断决定留下他。他全身是橙黄色的,有不少的米白色小花点缀其中,定睛一看,很美的样子。飘窗上还有一层薄薄的半透光帘,装饰跟前者一样,甚为搭配。我喜欢看着橙黄色的阳光透过橙黄色的窗帘,相同色系的互相加持,让彼此熠熠生辉。
  直到距婚期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才决定买一副新窗帘。思来想去,结婚就一次,又是录像,又是见亲朋的,旧的终归为人所不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几天刚好领到了一笔稿酬,是《山东文学》发的,3107元。L君的到来,让我本不大的主卧有了生机,在白色调的墙的对比下,他显得有些小清新。他站立的姿态,自然而舒缓,跟之前的M君完全不同。无论是站着,还是躺着,你都能够获得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位置,仿佛这间房子,因为两块悬挂的布高尚了起来。
  L君不卑不亢,既不冷漠也不喧嚣,简直是一位君子。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肆意地进来,活蹦乱跳,开心得很。飘窗给了阳光更多的机会,他们能够从不同的位置进来,L君对他们持完全敞开的态度,来者不拒。阳光愿意照到哪里,就照到哪里,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如果他们想在屋子里找个地方躲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了,对于L君来说,无聊的时候有个伴儿,正好增加了不少乐趣。   X同学对L君没有异议,价格合理,样式好看,遮光性强,这就足够了。X同学的到来,为这所房子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于我,于L君,都是一种莫大的厚爱。婚礼前夜,我对L君所在的卧室做了回避,在鲁东南一带,有种传统,婚房在婚前一天是不能有人居住的。L君将孤零零地度过后半夜,没人拉上他,没人跟他说一声“晚安”。月光像雾气,一层层地氤氲进来,飘过我三十岁的青春,迷迷糊糊就要组建家庭了。过了今夜,我将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好在隔壁房间这一晚灯火通明,来来往往的人不少,他们都是默默付出了大半辈子的人,为我,为了他们的儿子、侄子、弟弟。主卧室的装饰要在晚上11点前完成,所以前半夜那间屋子是异常热闹的。有人负责贴喜字窗花,有人负责布置气球,有人负责把床头和柜子、桌子擦干净,有人把大红色的床单被褥铺好,一年里这间屋子最大的喜事就要上演了。所有物件面色凝重、表情严肃,它们更多心理活动是不能“掉场”,要把每个细节都准备好,毕竟一辈子就这么一次。
  L君见证了眼前的一切,或许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見,但他不卑不亢,不做任何回应。他悠闲地立在那里,看着眼前的人进进出出,影子们时常交织在一起,重叠的部分厚实,分不清谁是谁。红色变成了屋子里的主色调,在灯火的映衬下,每张面孔都泛着红色。桌子上陈列的板栗、花生、红枣,床头的木质靠背,悬挂的背景画,怦怦跳的心脏以及他们对新人的祝福,都尽染红色。渐渐地,蓝天色的L君也被周围的氛围感染,他面色没有红晕,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够置身事外。他选择把每一个褶皱伸得自然而舒展,松弛有度,就算有人过来拉扯,他也绝不让自己松懈下来。他要把身上的红光留到明天,留给那个重要的、即将一起度过一生一世的新人。
  灯熄了,后半夜的世界是孤独的。房间收拾好以后,没有人再进来,整个房间一派静谧。月光独自造访,幽幽地照亮房间的七分之一,仿佛惺忪中看到的世界,朦朦胧胧。这时候的一切,动作都要比平时慢半拍。风缓缓地吹,小飞蛾慢慢地飞过窗台,防盗窗棂的影子一点一点地向东移动着,生怕惊醒了什么。窗帘变成了一道墙,再往里,几乎不能突破。月光的到来是突然的、冒昧的,无论你情绪如何,它都会敲打你的窗户。它透过了玻璃,占领了飘窗,爬上了窗帘的外沿,却怎么也进入不了剩下的空间。L君就是这样一位深夜守护者,他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极其普通,又极其伟大。
  第二日,众人从四面八方而来,着五颜六色的衣物,面部表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愉悦。最后的焦点集中在那间卧室里,作为主角之一,我穿着红色的鞋子,在新铺好的床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过程较为简捷。面对摄像师的镜头,我多少有些羞涩,视线向外微微一侧,我看到了L 君。此刻起,X同学变成了我的妻,L君成为我俩的L君。他那么淡定,不急不躁,一言不发,褶皱间满满都是新生的曙光。那些光此起彼伏,看久了竟然有些耀眼。
  一晃五年过去了,B君、M君已离我远去,L君还在继续完成他未尽的使命。我可以肯定,很多时刻,他们是巨大的,大到可以成为你眼中的整个世界,大到可以消融你的大部分痛苦。无论曾拥有多大的疲惫和痛苦,当你躺在床上,被一块规整的幕布遮蔽和保护,你就能逐渐安静下来,沸腾的情绪慢慢冷却。在一块绝对属于你的空间里,你可以尽情想象、创造你想要的世界。刺眼的阳光或者明晃晃的月亮,终将在某个失眠的时刻消失,你看到房间里的世界趋于单一。里面的事物朴素地热爱着这个世界,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曲意逢迎,没有因为一阵起于青萍之末的风而提心吊胆。这里简简单单,灰尘是灰尘,影子是影子,爱是真爱,恨也绝不遮掩。
  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对一块毫不起眼的幕布肃然起敬?你是否也能在一个无人的瞬间,从一块悬挂的窗帘中获得些许的安慰?你是否也对曾经深信不疑的、执着不悔的东西丧失信心,在温存的床垫上释放最坚硬的自责和懊恼?我无从得知。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拥有某副窗帘,保护着你的隐秘领地。
  我有时候会这样妄想,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可以换个位置,让我为三位老友遮风挡寒,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栏目责编:孙伟
其他文献
太阳探照中国,需要5个小时、穿越5个时区、横跨5200公里.当北京长安街上的洒水车,抛出朝霞映照下的美丽弧线,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rn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坐落于柯坪地震断裂带上的伽师县——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小县.
期刊
“十七年”时期摄制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如《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已经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此外,《长空比翼》(1958)、《奇袭》(1960)、《英雄坦克手》(1962)、《烽火列车》(1960)、《打击侵略者》(1965)、《奇袭白虎团》(1972)、《激战无名川》(1975)、《战地之星》(1983)、《神龙车队》(1992)、《铁血大动脉》(1998)、《我的战争》(2016)、《浴血无名川》(2021)、《血战狙击岭》(2021)等电影选取从某场战斗、某兵种或具体英雄事迹和
期刊
我看见风吹过,从疾驰的车窗外。它吹过铁路旁的村庄,荷叶太拥挤,没有察觉到风的到来。  八月的北海,一阵一阵的细雨轻抚老街的行人,那些意味深远的斑驳骑楼、廊坊,为人们遮风挡雨,主干道一下空了起来。风是轻柔的,轻柔到把树叶悄然带走,树叶落尽的那一刻我们才恍悟到秋天临近了。风总是这么不声不响,吹拂在八月的北海。  椰子店的女孩蓄着平刘海,微微卷曲,丝丝柔顺,像流苏帘子,在她的额前。汗珠打湿了它。椰子砌成
期刊
鲁太光:大家下午好!欢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第四十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在当代性视野中重估80年代”,我们从贺桂梅老师修订再版的研究80年代思想文化的著作《“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下简称《“新启蒙”知识档案》)出发,讨论有关80年代的一些核心议题.首先请贺桂梅老师发言.
期刊
人间值得  我们总在穷途末路时计较得失  這简直让上帝和傻子  一齐发笑  多么庆幸,我们得到了一场又一场  莫名的青睐  在新冠病毒难以捉摸的笑容里  人心的一角被轻轻撕开  无法躲避的,人对人的捉弄  让一些败类激动如大海  而一枚雪花正洇洇化开  患得患失的我们如丧考妣  冻疮痊愈的手指一如花芯  这温室里的弱苗  统统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架势  装睡的人,都知道大厦将倾  寄希望于一根稻草一
期刊
互联网已经成了当代青年社交的中心场域,青年群体的社交习惯不断从各个方面被网络所形塑.互联网高度瞄准用户兴趣及关注点为群体分类的特质,连同网上信息流对目标用户的聚合效应,不断造就了一批围绕兴趣、 “意见”形成的相互认同的“圈子”,并日益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掠夺者,使互联网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而又互动频繁的新型社会.网络社交的组织方式及文化形式已经深度参与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生产,作为一种“类政治”的公共参与形式,年轻人从网络社群中不仅学会了建立在公共参与基础上的身份表达,更从中深刻体验并了解到新媒体时代的文化
一  七邻八舍的辣椒秧早已移栽了,鞠余闷才开始撅着屁股锄地。他做事总比村里人要慢半拍,讲话也是,慢吞吞的,仿佛话语也噎着。我问他为何在菜地上打凼,他仰着头,像要打喷嚏,又打不出来似的,然后咧了下嘴,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吐出八个字——茄子栽阔,辣椒栽窝。  歪嘴、面瘫、颧骨凸、皱纹深,鞠余闷稍稍仰起头,面部显得有些滑稽,甚至狰狞。乍一看,整个脸面好比是枯萎变形、满布褶皱的树皮。好在,我都见惯了。村里人
期刊
一  夜空中,繁星闪烁。最亮的那颗,正往东方落下,是火卫一福波斯;比它稍小而暗的星,是火卫二戴莫斯;更暗一点的,是地球。  星光洒不到地面,港口只留了一盏灯,刚刮过的沙尘暴在棚顶掀起一层蒙蒙雾气,每个角落都鬼影幢幢的。  江灿躲在一个角落里,焦虑地搓着双手。每隔几秒,他就飞快地瞄一眼手背上贴附的透明手机。约定时间已过,他决定再等十分钟。他听说,那批不雅照流传出来后,火星七个区都被彻查了几遍,各个港
期刊
一  父亲消失以后,日子就陷入雾蒙蒙的光影中。落叶裹挟着秋风中流泻的古铜色光泽,在村庄上空飞舞,如同千万朵火焰浪潮般盛开。秋天仿佛受到惊吓,朝几个方向同时撤退。  几年前的父亲野心勃勃,满怀斗志,一心想要干番大事业。他背着大包,四处逡巡,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撑着那把黑色大伞从家里出发。我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公路上。父亲忽然停了下来,扭头对我说:“别送了,快回去吧。”我不想面对恼怒的母亲,执意再送
期刊
东经88.3度、北纬43.8度,天山山脉东段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像一头腰肢舒展、蓄力欲跃的雄性雪豹,侧目回望山下这片叫作“古牧地”的领地.rn145年前,这里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一场恶战的主战场.46年来,这里已成为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的创业之地、腾飞之处.1975年春天,随着一座座炼塔拔地而起,沉寂千年的洪荒漠野焕发出亘古未有的蓬勃活力.终年身披冰雪的博格达,在东天山的最高处,目睹了中国石油的“宝石花”在此璀璨绽放的全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