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体育要进步,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首先发展好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打好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特点和变化,提出了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要求,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变化
(一)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特点
我国建国之初,由于过去的长期积弱,民众普遍身体素质较差,提出了“新体育”,“体育为人民服务”等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相应的高校体育教育核心思想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以“三基”教育为基本教学模式,即主要将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所有教学过程由教师全权掌握,教师完全依照国家教育相关文件规定教学的内容、要求、练习时间、速度和频率等,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定。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与要求,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教师通过一些直观的教学演示使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按照演示进行模仿和练习,建立相应的动作技能,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模式都是一样的,甚至学习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当然这也是我国教育固有的一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体育教育领域。
(二)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从建国初就不断出台相关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文件,如:2002年公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就提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也即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义为:学校教育阶段高校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过程(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兴趣运动训练等)预期所能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该目标包涵了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目标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二者的关系对实施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结果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该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是按课时要求完成指导的参与者。《纲要》中还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性质,明确了几个领域的目标及课程评价具体内容,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重大变革:一、实现了过去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转移,在这里的健康是指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二、实现了“学科中心论”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转移。即一改过去的教师中心论,努力实现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三、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学生主体作用受到确认。
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与要求
(一)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
随着相应的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也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有些高校建立了体育俱乐部,给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提供更专业或有特色的体育指导;我国传统项目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大放异彩也促使部分高校开设了武术等体育课程;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以强化学生体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使得体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学生情绪的工具;未来的生活期许让很多学生希望能学习传统课程以外的东西,加强自身走向工作后的社会交际能力;体育成为戒除网瘾的一种有效工具,帮助人们适当的离开网络;对消除身心紧张的期望需要体育具备趣味性、艺术性;户外运动的兴起使得相应的体育要求增加等。
(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要求
(1)提倡终身教育,身心协调发展,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重视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体育教材变枯燥、一成不变为充满趣味,生动活泼。内容上增加竞技、健身、娱乐和社交等,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变单纯的“教”-“学”为教师、学生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2)教育目标由单一向多元、科学化发展。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除提供体质体育外,还要提供快乐体育、体育专项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等。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要适应社会的要求。
(3)高校体育教育理论需要有重大突破,以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体育教学。旧的无差别式教育模式和教材需要变更,更多的考虑个体因素,因材施教。需要在如何培养与引导学生参与终身体育上进行探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指导。在适应我国学生当前特点的前提下,抽取前苏联体育教育中的优点,并和欧、美体育教育发达国家比对与消化,找到适合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模式。
(4)高校体育课程更加合理、科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课间成为教育的延伸,更多的起到加强学生相互联系、身体素质提高的作用。变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先进教育理念进入课堂,广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改变学生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体育的魅力。
总之,现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实现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清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现代营销, 2010:235.
[2]童森森.新时期高等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J].成都大学学报,2006.25(1).
[3]樊勇.代大学体育教育探究[J].大家,2011(11).
[4]高响亮.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安徽文学,2003(3).
(作者單位: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
一、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变化
(一)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特点
我国建国之初,由于过去的长期积弱,民众普遍身体素质较差,提出了“新体育”,“体育为人民服务”等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相应的高校体育教育核心思想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以“三基”教育为基本教学模式,即主要将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所有教学过程由教师全权掌握,教师完全依照国家教育相关文件规定教学的内容、要求、练习时间、速度和频率等,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定。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与要求,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教师通过一些直观的教学演示使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按照演示进行模仿和练习,建立相应的动作技能,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模式都是一样的,甚至学习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当然这也是我国教育固有的一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体育教育领域。
(二)传统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从建国初就不断出台相关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文件,如:2002年公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就提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也即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义为:学校教育阶段高校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过程(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兴趣运动训练等)预期所能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该目标包涵了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目标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二者的关系对实施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结果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该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是按课时要求完成指导的参与者。《纲要》中还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性质,明确了几个领域的目标及课程评价具体内容,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重大变革:一、实现了过去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转移,在这里的健康是指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二、实现了“学科中心论”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转移。即一改过去的教师中心论,努力实现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三、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学生主体作用受到确认。
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与要求
(一)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变化
随着相应的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也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有些高校建立了体育俱乐部,给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提供更专业或有特色的体育指导;我国传统项目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大放异彩也促使部分高校开设了武术等体育课程;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以强化学生体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使得体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学生情绪的工具;未来的生活期许让很多学生希望能学习传统课程以外的东西,加强自身走向工作后的社会交际能力;体育成为戒除网瘾的一种有效工具,帮助人们适当的离开网络;对消除身心紧张的期望需要体育具备趣味性、艺术性;户外运动的兴起使得相应的体育要求增加等。
(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要求
(1)提倡终身教育,身心协调发展,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重视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体育教材变枯燥、一成不变为充满趣味,生动活泼。内容上增加竞技、健身、娱乐和社交等,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变单纯的“教”-“学”为教师、学生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2)教育目标由单一向多元、科学化发展。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除提供体质体育外,还要提供快乐体育、体育专项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等。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要适应社会的要求。
(3)高校体育教育理论需要有重大突破,以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体育教学。旧的无差别式教育模式和教材需要变更,更多的考虑个体因素,因材施教。需要在如何培养与引导学生参与终身体育上进行探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指导。在适应我国学生当前特点的前提下,抽取前苏联体育教育中的优点,并和欧、美体育教育发达国家比对与消化,找到适合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模式。
(4)高校体育课程更加合理、科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课间成为教育的延伸,更多的起到加强学生相互联系、身体素质提高的作用。变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先进教育理念进入课堂,广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改变学生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体育的魅力。
总之,现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实现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清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现代营销, 2010:235.
[2]童森森.新时期高等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J].成都大学学报,2006.25(1).
[3]樊勇.代大学体育教育探究[J].大家,2011(11).
[4]高响亮.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安徽文学,2003(3).
(作者單位: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