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环境对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当前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提供者,作为银行资金的有效补充,满足了更下沉人群的融资需求。本文从社会信任环境入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社会信任环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联系起来发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更是还有所欠缺。而社会信任水平则并未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很多西部地区省市的社会信任水平都相对较高,占据前列。由此初步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在未来,这一理论也会有实证分析的支撑。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社会信任环境 地区差异 定量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新型模式所取代。当然,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热搜词,网贷平台(P2P)、互联网理财以及第三方支付更是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大潮中得以兴起和发展,并且挑战着传统金融固有的业务结构。因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其诞生伊始就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普惠,相比之下,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则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是投资者。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也相应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还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备受青睐,这一行业正冉冉升起,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支付手段。
  但是,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应用技术尚存漏洞,相应的法律制度、监督机制仍有待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很有可能难以有效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为不法行为创造了契机。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负面新闻频频报导,企业非法集资,携款卷逃等失信现象频繁发生;“金钱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等商业作风促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更加脆弱,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基于此,本人将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猜想:人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否会对当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社会信任又会怎样影响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相隔较远的地区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理论上其应当可以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国内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已有众多学者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需依托于实体经济,还是需要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叶佳宁(2015)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民收入水平得以增加,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以此促进互联网消费的提升,从而带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莲遥(2016)的研究也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受到当地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上述文献表明,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因为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有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并在2016年3月达到了新高,这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整体较好。但与此同时,其增速情况也反映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并非一路平稳,增速波动较大。将各年度区分开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每年的一到二月份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速都有所下降,并在三月左右显著回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发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每年的春节时期有关。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上海、北京、浙江、福建、江苏、广东以及天津这些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而这些省份(直辖市)大多分布在我国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在这之后的第二梯队的省份(直辖市)则是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第一梯队省份,但也呈现出集聚的趋势。而最后第三梯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总体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增速并不稳定,受季节性影响波动较大,并且在春节期间会有所下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大体相同,在区域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说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向大体类似,并没有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国各省份2014-2016年间的社会信任环境情况的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在这三年间我国各省份的社会信任水平有所波动,但大体趋势较为平稳。与实际预想的情况不同,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并没有呈现较高的关联度,在我国北京、上海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整体不如其他省份。联系之前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可以初步做出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与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仅仅依靠这些数据还无法定论,在未来这些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城市联动发展,谋求共同进步。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可以依据各自的发展特征,扬长避短,重点发展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的部分,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以及天津等省份,应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甚至更远地区的发展。强调城市间的联动发展,谋求各地区的共同进步。   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自觉降低风险,以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出发点。现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科学性管理模式还较为滞后,大部分的金融行业管理者还按照陈旧的方案来制定金融管理策略,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核心,就是安全。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保障互联网金融交易安全的机制必不可少。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企业应当致力于完善自身的风控体制,尽快纳入征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更多风险管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从而较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快捷的网络消费环境,进而才能更好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马勇.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2008(03):29-38.
  [2] 文建东,何立华.中国“信任之谜”及其解释[J].经济科学,2010(03):73-83.
  [3] 郭峰,孔涛,王靖一.互联网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7(08):75-85.
  [4] 李炳,赵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4(08):21-28.
  [5] 郭百红.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兼与传统金融的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17(09):52-54.
  [6] 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09):33-41.
  [7]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01):5-16.
  [8] 曹春方,周大伟,吴澄澄.信任环境、公司治理与民营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J].世界经济,2015,38(05):125-147.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9] 周凯,刘帅.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3,32(01):75-88.
  [10] 张茵,刘明辉,彭红星.社会信任与公司避税[J].會计研究,2017(09):48-54+97.
  [11] 张芬,吴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1):53-56.
其他文献
【摘 要】 民商法是我国规范各项民事行为及商事行为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与民生的各个内容都非常贴近。民商法连带责任拥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应用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商法连带责任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显现了出来,故需要不断根据社会环境对相关规定与理论进行调整。因此,为了推动民商法连带责任制度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和发展,本文将对民商法连带责任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
期刊
【摘 要】 尽管我国在《民法总则》和《侵权责任法》中都明确规定有“隐私权”,但是笔者认为不需要单独设立隐私权这一权利,仅需要在民法体系或者民法总则中注明隐私这一法益,对于隐私所涵盖的范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权利设定,例如设立安宁全、个人信息资料权等具体人格权,既可以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也能够维护民法权利结构的统一。  【关键词】 隐私权 抛弃 权利 法益  引 言  在当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民众权利
期刊
【摘 要】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国家政策倡导的集体土地产权之改革方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一系列问题,如法律属性、制度构造与创新、实践基础等也进入学界研究范畴,亦引发争议。在改革中,农村集团土地应当着重解决所有权主体缺位、集体经济组织概念模糊等问题;应当强调农户承包身份属性的同时,也注重其财产属性;强调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属性而并不具有身份属性,强化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背后的处分、收益权能。
期刊
【摘 要】 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设缺席审判制度,其中腐败犯罪案件缺席审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有助于惩治腐败犯罪,维护国家机关的纯洁性,增强人民对国家的信赖,维护司法权威。在构建该机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存在腐败犯罪分子在境外情形查清的迟延、辩护权行使有阻碍以及罪犯的异议权效力过大等问题,由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不足来进行改善以更好地推进缺席审判制度的运行,突出缺席审判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
期刊
【摘 要】 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在一定时间积淀的情况下,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法律所固有的刚性弱点。我国在立法和理论系统方面追求完善,但却在实践方面存在瑕疵,而消费者公益诉讼恰恰就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司法救济途径。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体现我国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对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交易消费行为进行监督。本文将从消费者公益诉讼的基本法理基础入手,结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经济长期迅猛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三支柱”养老保险暴露出很多问题,“三支柱”发展的不平衡难以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重调整平衡“三支柱”比例,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力状态下的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三支柱” 养老保险 体系 思路 平衡  1.养老保险“三支柱”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长
期刊
【摘 要】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在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提交审议,说明我国对人格权的重视,立法机关对人格权的立法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人格权编和其他各编采取的结构模式,均是总分模式。我国司法工作人员及学者建议将人格权的一般规则放在首位,之后再行确立具体人格权。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有闪光点与不足但整体上反应了当今我国学者对人格权的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 人格权 民法总则 民
期刊
【摘 要】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结果而应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它与一般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不同,因此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问题。要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应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立法、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如何修复生态环境以及损害发生时的索赔主体等法律问题。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环境污染损害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期刊
【摘 要】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即自然人的侵权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资格,而不包括所谓的违约责任能力、不当得利责任能力等。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既不能被民事行为能力所代替,也不能被其所包含,二者之间尽管具有同根性,然而在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别。只有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我国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才能
期刊
【摘 要】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人生节点,而在这一节点也相对脆弱,会与许多劳动法上的问题正面相对。而今年的疫情多少也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那立足于社会整体现状,本文着重列举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法问题并进行分析,试图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以及立法层面来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并保证大学生的切身合法权益,为社会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关键词】 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