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使讨论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我仅针对讨论学习中讨论时机的恰当选择介绍了自己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讨论学习;讨论时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正是在这种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小组讨论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怎样才能恰当选择小组讨论学习的最佳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通过讨论互相弥补各自对知识在理解或运用上的缺陷,增强理解的能力
学生个人的困难,往往出现在接受新知识时。例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但是有部分学生将面积与前面的周长产生了混淆,于是教师建议“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给我一个全面清楚的答案”,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起来,不一会就都明白了,通过学会的同学讨论交流带动不会的同学,这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二、方法不唯一,需要共享时,通过讨论互相学习各自不同的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学生思维活跃并多维展开,这时组织讨论学习,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拓展思维空间,共享合作成果。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180千米,正好行了全程的2/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交流时,学生有以下做法:
①解:设甲乙两地相距一千米。
②180÷2/3=270(千米)
③180÷2×3=270(千米)
④1÷2/3×180=270(千米)
⑤(180÷2)×(2÷2/3)=270(千米)
看着这些解法,我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得到如此丰富的答案。我们知道,开放性问题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学生独立学习时,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而此时的小组讨论,可以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来展示各种解题策略,从而达到共享,甚至在此基础上再次实现超越,产生更多的解题策略。另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乐学。
三、意见不统一,需要争论时,通过讨论互相了解各自的想法,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意思,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有的说“×”。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讨论过后,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追问:“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底气不足只好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
可见,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进而促进思维,提高思维的“质”,完成从“对立”到“统一”的过渡。因此,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寻找新规律,需要探究时,通过讨论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丰富学习探究的手段和能力
在新授规律性知识,需要探究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操作一探究一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讨论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探究规律性知识时,由于这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是不够的。因此,此时进行小組合作和讨论,挖掘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成目标。
关键词:讨论学习;讨论时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正是在这种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小组讨论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怎样才能恰当选择小组讨论学习的最佳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通过讨论互相弥补各自对知识在理解或运用上的缺陷,增强理解的能力
学生个人的困难,往往出现在接受新知识时。例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但是有部分学生将面积与前面的周长产生了混淆,于是教师建议“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给我一个全面清楚的答案”,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起来,不一会就都明白了,通过学会的同学讨论交流带动不会的同学,这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二、方法不唯一,需要共享时,通过讨论互相学习各自不同的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学生思维活跃并多维展开,这时组织讨论学习,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拓展思维空间,共享合作成果。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180千米,正好行了全程的2/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交流时,学生有以下做法:
①解:设甲乙两地相距一千米。
②180÷2/3=270(千米)
③180÷2×3=270(千米)
④1÷2/3×180=270(千米)
⑤(180÷2)×(2÷2/3)=270(千米)
看着这些解法,我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得到如此丰富的答案。我们知道,开放性问题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学生独立学习时,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而此时的小组讨论,可以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来展示各种解题策略,从而达到共享,甚至在此基础上再次实现超越,产生更多的解题策略。另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乐学。
三、意见不统一,需要争论时,通过讨论互相了解各自的想法,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意思,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有的说“×”。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讨论过后,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追问:“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底气不足只好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
可见,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进而促进思维,提高思维的“质”,完成从“对立”到“统一”的过渡。因此,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寻找新规律,需要探究时,通过讨论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丰富学习探究的手段和能力
在新授规律性知识,需要探究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操作一探究一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讨论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探究规律性知识时,由于这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是不够的。因此,此时进行小組合作和讨论,挖掘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