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断层建构模型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puqi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增修订小学数学三至六年级教材,其中对解决问题版块有较大幅度的改进,每一册教材都新增了相应的解决问题内容。不管从教材习题的编排,习题本身以及习题教学要求,都与老版教材有较大的改动。纵观整册小学数学新修订版教材,四年级解决问题不管从习题内容,还是习题数量,都明显少于其他年级。但四年级又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整数运算学习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五年级的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而现在的教材编排,从某种角度来说,四年级的解决问题教材有一定的断层,而且也缺少典型类型的学习与提炼。本文主要研究四年级两积之和的解决问题,通过化零为整,帮助学生跨越断层;注重数形结合,促进学生建构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四年级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一)内容断层
  从整体上来看,三年级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很多,同时它的定位也比较清晰,有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连乘或连除等。这些模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迁移,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但四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只有两个常用的模型,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而且计算也都只需一步。五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以方程的解决问题教学为主,而方程的主要结构,也以两积之和ax+bx=c的结构为主。
  断层一:解决问题难度,提升不明显
  三年级的解决问题以两步计算为主,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归一、归总问题,三年级下册的连乘与连除问题等。但到了四年级的解决问题例题,只有简单一步关系的运用,比如单价、数量和总价或者速度、路程和时间等,缺少复杂问题的练习。而到了五年级,学生对于方程问题又需要三步计算,因此四年级对于解决问题的编排,不管是习题类型,还是解决难度,都有一定的断层,没有给学生合适的基础来适应五年级解决问题。
  断层二:解决问题模型,没有相应支持
  五年级的几个方程常用模型,都需要建立在两积之和的基础之上,但四年级解决问题的教材中,并没有两积之和的专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反而在各单元零散会出现一些习题。这样的习题教学,肯定不利于学生去提煉和学习,学生如果对这种结构不熟练,肯定会影响其后续两积之和方程的学习。
  (二)分布零散
  仔细分析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些习题,发现两册教材中也有一些零散的两积之和结构的例题或习题。但由于习题分散,而且不同的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去提炼和感悟两积之和的结构。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P50。
  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买3套。一共要花多少钱?
  在该习题中,虽然有着两积之和的模型,但由于教材是需要各买3套,教师比较容易会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运算定律的讨论,而弱化了其中两积之和的结构。而且仅有一道习题的练习,肯定不利于学生整体感悟结构。

二、有效的策略


  面对以上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整合教材,基于数形结合,多角度、多形式来帮助学生跨越断层,建构模型,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五六年级的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一)化零为整,跨越断层
  化零为整,跨越断层,主要是教师要整体呈现结构相同的习题,通过比一比,解一解,编一编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1.化散为整,整体呈现
  在四年级人教版教材或其他练习中,有着大量结构相同的习题,其中也有两积之和的习题。化散为整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习题,并把结构相似的习题进行整体呈现,引导学生在解答、比较与归纳中感悟两积之和的模型。
  例如,上面的四道习题(如图一),来源于配套习题,并适当进行了修改。这些习题都需要利用两积之和的结构来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集中练习,有利于学生提炼与感悟模型。

  2.化解为变,整体改编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之上,但数学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把一类题型或一种题型练得更透。“化解为变”就是以其中一道题目为素材,通过条件或问题的不断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展开练习,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题中,当我们解决了一题习题后,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个信息改成问题,编出一道题目。学生通过编一编,算一算,由于计算不成问题,学生可以较快解决所有问题。因而就给了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化变为联,整体迁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帮助学生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链。而化变为联就是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中联系旧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变式,教师引出了上题(如图),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去掉了两种水果的数量,改成了两种水果的数量之和。这样的变式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两积之和的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模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形结合,构建模型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笔者认为一般需要经历初步感悟、提炼模型、深入感悟、运用模型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数形结合使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陌生到熟练,从学习到迁移。借助数形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模型,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1.情境创设融入数与形,初步感悟
  在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时,设计数形结合的习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初步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埋下伏笔。学生借助图的直观,可以初步感悟两积之和模型。
  例如,图一的四道习题,教师就呈现了不同类型的习题,其中就有纯文字和纯图形的习题。这样数形结合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对比与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初步感悟模型。
  2.思维关键求联数与形,提炼模型
  数学模型的提炼需要学生不断通过比较,在不同的情境中寻找相同的关系。借助图形的直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沟通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发现数中的关系与形的数量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相同的结构,从而逐渐提炼两积之和的模型。
  例如,在上题的情境中(如上图),当让学生来寻找习题的相同点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先找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既大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苹果的总价,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梨的总价。教师还可以追问:“明明是面积,为什么会等于总价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大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苹果的单价和数量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积之和结构。
  3.思路变化凸显数与形,深入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模型,运用模型,教师还需要不断变式习题,从变与不变中去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模型。而借助数与形的变式,则可以更直观呈现不同变式下的相同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模型。

  例如,在两积之和的最后环节(如上图),我们设计了变式练习,把习题改成了“李红买苹果和梨共付26元,蘋果每千克4元,梨每千克2元,两种水果共买了8千克。买了几千克苹果和几千克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把8千克全部看成2元,上面黑色的长方形就是10元,利用10元去除以两种水果的单价,就可以算出大长方形的长是5千克,那么剩下的小长方形的宽就是3千克。这样直观呈现假设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方法,突破难点。
  关注习题的研究,教师需要更深入了解习题练习的目的,不断通过整合、对比、建模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解决问题,感悟其中的本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通过不断研究一定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滨文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聚焦大概念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概念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础,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能准确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不能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导致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物学概念,如何在解
期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因此,想要实现课程目标,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多年来,我基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初心,不断探索和完善“六环节课堂教学法”,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一、 “六环节课堂教学法”的基本操作  1.情境导入。情境即背景,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欲望和兴趣,情境导入是上好一堂课
期刊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完美地解释了阅读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从此入手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联系,引发共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一、提供背景,建立联系  与作者不是同一时代,没有和作者相似的人生经历,就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文章,就更不用说深入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境和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更何况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因此,提供作者背景介绍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
期刊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小学中段数学探究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DKT5157。  探究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作业,体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有机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表达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在探究作业设计和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形成了探究作业集。在此
期刊
晚清民国以后,随着“史界革命”和“新史学”的兴起,历史教育的地位得以提高,相关研究也得到比较深入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性质、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任务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度重视历史教学方法,进而逐步形成了历史教育学。1949-1966年:“历史教材教法”探索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国人的工作热情,焕发了国人的创造精神。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在北京
期刊
纵观2018年高考物理新课标Ⅱ卷试题,根据命题专家对试题的评价,对照新课标及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试题不仅向着体现“教、考、评”的一致性迈出了一大步,而且也有效地发挥了高考评价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也吹响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革命”集结号。一、基于“新课标”指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着力体现“教、考、评”的一致性  2018年高考物理新课标Ⅱ卷试题与近几
期刊
一、确立主题,精选文本  选好文本是群文阅读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若风马牛不相及地硬凑作一堆儿,则只能是胡乱应付、走走形式了,意义不大、效用不佳。那么,精选文本的标准是什么呢?即主题一致。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思想内涵、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来确定主题,再围绕主题选择相关文本,既用主题将一组文章串联在一起,又内容不同、特点各异,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拓宽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这一
期刊
西安市沣东第二小学是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2015年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小学,坐落于建章宫遗址旁、沣东新城启航佳苑北侧。学校基于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刚刚崛起之势、地处启航时代广场之实、新学校刚刚启用之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团队的指导下,确立以“启航教育”为办学理念,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帮助学生开启幸福的人生之旅。秉承“意前笔启·一苇可航”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一、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敢于生疑  要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是在职高学生中乐于、勤于质疑的人是很少的。我先在课后多接触那些不
期刊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是内容抽象,寓理于事。寓言阅读在引导学生了解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审美意识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选编的寓言以典故和成语为主,有《郑人买履》《楚王好细腰》《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等篇目,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  结合寓言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寓言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