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藏在陪伴里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开学以来,和两个班的学生共读了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书中斯库特、杰姆兄妹的成长经历感兴趣,我则更多地关注书中不同家庭在孩子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孩子成长的情况。我与学生约定我们自选感兴趣的角度写读后感。
  阿蒂克斯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家长,他是小说主人公斯库特、杰姆兄妹的爸爸。通过细读他和一对儿女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更坚信“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大意义。
  陪伴帮孩子养习惯
  小說中的阿蒂克斯是一个单亲爸爸,同时也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律师。在六岁的斯库特和十岁的杰姆的眼里,他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小说刚开始,就以斯库特的口吻说出了她和哥哥对爸爸的评价:“我和杰姆都觉得我们的父亲很让人满意:他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又公正。”阿蒂克斯每晚都会陪伴两个孩子阅读,尚未上学的斯库特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字。等斯库特真正上了小学一年级,却被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老师告知不要再让父亲陪她阅读了,此时她才感受到阅读对她的意义,她说:“我以前从未热爱过阅读,可是现在我则担心起来要失掉它了。阅读就像一个人的呼吸,即使不喜欢也不能不做。”很显然,斯库特的阅读习惯就是在阿蒂克斯每晚的陪伴下逐渐养成的,且潜移默化得像呼吸一样,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更需要意志力。缺乏外在力量的支撑,好习惯的养成计划也许就会无疾而终。那么如何帮孩子战胜惰性,逐渐养成好习惯,而又不让其反感呢?阿蒂克斯式的陪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最容易接受来自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的习惯。孩子身边的陪伴者就是组成孩子生活环境的一个要素,陪伴者的日常行为将直接对孩子的习惯养成产生影响。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家长不要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了,拿起书本与孩子共读,让自己先成为“别人家的家长”吧!
  陪伴为孩子改错误
  在斯库特和杰姆的成长过程中,两人也和普通孩子一样,经常会因为顽皮、不懂事,做出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来。因为时常陪伴着孩子们,阿蒂克斯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们犯下的错误。但他会倾听孩子们的解释,然后给出改正意见。有一次,阿蒂克斯在与女儿斯库特对话的过程中,发现斯库特称呼黑人为“黑鬼”,于是他及时纠正斯库特的错误,告诉她“不要叫黑鬼,那是贱称”。当斯库特反驳说“学校里的人都这么叫”的时候,阿蒂克斯说:“从现在起,至少有这么一个人不这么叫了。”阿蒂克斯平和而坚定地纠正,使斯库特从此再也没有用过“黑鬼”这个贱称,并因此在她的心底种下了种族平等的种子。
  如果没有陪伴,没有陪伴中的留心观察、耐心倾听,阿蒂克斯就不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的毛病,就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就会因此失去最佳的教育契机。现实生活中,当教育契机发生的时候,如果父母总是不在场,教育没能及时跟上,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良品行就在父母的视野之外不知不觉间形成了。
  陪伴给孩子树榜样
  阿蒂克斯因为要为黑人汤姆打官司而被小镇上的人嘲笑、唾骂,斯库特和杰姆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当发现孩子们因为此事忧心忡忡,杰姆甚至失去理智抽打了嘲弄他的杜博斯太太家的山茶花时,阿蒂克斯平心静气地就此事与孩子交流。斯库特表示不理解阿蒂克斯为什么要帮黑人打官司,阿蒂克斯说:“这个案子——汤姆·鲁滨逊的案子,它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人的良心和道义的本质——斯库特,如果我不去帮助这个人,我就再也没脸上教堂去礼拜上帝了。”
  当阿蒂克斯与孩子们讨论要不要按孩子们的亚历山德拉姑妈说的家族规矩来教育他们时,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也不想让你们记住,忘了它(家族规矩)吧!”“他向门口走去,出了房间,随手关上了门。他几乎要摔门了,不过在最后一刻控制住了自己,轻轻地把门带上。”这一幕被两个孩子看在了眼里。阿蒂克斯的情绪来源于姐姐亚历山德拉给孩子们立下的家族规矩,然而在孩子们面前,他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又无声地给孩子们上了一课。
  这两件发生在陪伴过程中的或言传或身教的教育事件,如同阳光雨露,使斯库特和杰姆在成长中又不知不觉吸收了养分,并内化为成长的力量。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和恒久的。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能是言传,也有可能是身教,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从而提高陪伴的质量。
  让家庭教育多一些你在场、孩子在场的机会,让你多一些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的机会,让孩子多一些观察你、倾听你的机会,于是,教育就从这里开始了。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大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
  责任编辑 万永勇
其他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
期刊
这是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在第三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该单元的主题就是“像山那样思考”。  我所持有的“三度语文”(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教学主张,是建立在课文的课程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学认知与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是为了简单了解课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
期刊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
期刊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智慧与温暖。近年来,赣州市潭东中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实践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有爱、幸福的家园。“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无形力量。”赣州市潭东中学校长朱文告诉记者,学校的发力点便是立足家文化,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事业乐园、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误区:缺少目标指向;不区分文体;走向表演化和程式化。通过对朗读内涵的辨析和上述问题的分析,朗读教学走出误区的主要对策是:(1)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2)区分文体,分别进行标准语音朗读指导和表情朗读指导;(3)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朗读活动既是“将文字
期刊
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教的“相遇问题”一课,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善用体验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得知识。  【片段一】在表演中认知概念  出示词语 “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学生先读一读。  师:你能用你的动作、声音,把这4个词的意思表现出来吗?  师:同学们可以找伙伴来一起表演这4个词。(全班同学站起来表演)  师:请一组同学,把你们
期刊
题记:我一直在期待,期待遇见你,遇见最美好的教育。今日,沉睡已久的你终于复苏了,你告诉我:“‘五彩线绳’虽然是两种简简单单的材料,却碰撞出了不一般的火花,重塑了艺术教育的美好。”  一、遇见线绳,引发课程诞生  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国传统女性,她爱打毛衣,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所以对毛线情有独钟。如今,母亲已是花甲之年,加之視力不佳,家中毛线就一直闲置在箱底。一日,我翻阅陶行知先生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围绕教材单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双主题”,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要旨是:以一个主题去整合几篇文章,通过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使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重大实验成果,清远地区现在也广泛参与实验推广,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