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主题”的方法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既然是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教学,“主题”二字势必要弄懂。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这样,就给老师备课带来了难题。怎么确定主题?怎么整合教材?
  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多次培训学习,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操作,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自己在教学中也是边学习边探索。2019年暑假,我参加黔西南州兴仁市黔龙学校“语文主题学习”启动仪式,上了一节示范课,在指导当地老师集体备课时,发现初次尝试者都和我当初一样,面临着不知如何确定“主题”的问题。现总结出一些方法和大家共探讨。
  一、确定主题,课标是依据
  新课标集中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可好多老师,都不去静心深读课标,教学设计没有目标,确定主题也会盲目。依托课标要求,才好确定主题,整合教材,备课上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我设计统编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的依据,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写他的少年朋友闰土。虽是赞扬闰土的聪明、勇敢、见识广等优点,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少年鲁迅善良、好学、有思想的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分别从侄女周晔、进步青年阿累、作家臧克家三类不同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自己眼中的鲁迅。再加上本单元练习五,也是有关鲁迅先生的名言和故事,想一想:这一单元不就是让孩子们充分认识鲁迅先生吗?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不可小觑,可毕竟他又离现在孩子生活的时代太远,为了让孩子们对鲁迅有一个初步而又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通过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读出鲁迅其人来,我对本单元课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将上课主题确定为“走近鲁迅”。以《少年闰土》为主讲文,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之美,留出1/4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要求下,自己阅读其他三篇文章;第二课时,除了交流自学要求的内容外,还增加了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的解析和交流,而这些作品都和课文一样,在上课之前都布置学生阅读。老师的引导,给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导火索,多文本组合阅读, 点燃了学生的感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个激情澎湃、甘于奉献、关心他人、为中国命运而忧患的“民族魂”一步一步走近孩子们,鲁迅的形象也具体化了,所以最后设计朗读《有的人》时,学生也是慷慨激昂、激动不已,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喷薄而出。
  二、确定主题,语用是关键
  一提到主题,老师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单元导读,因为教材编写的特点就是围绕主题来安排整个单元课文的。但大部分老师在确定主题时,一般都是以选择内容情感为主,而忽略了能力部分。如果只把内容情感确定为我们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主题,这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缺少工具性,語文课是没有达到课标要求的。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毕英春老师是 “语文主题学习”名师团核心成员,她多年致力于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她的报告和课堂教学、亲自点拨和讲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除了人文赏析性的内容情感主题外,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主题。因此,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做了如下尝试。第一次是指导徒弟上这一课,她是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对于课堂教学还是生疏的,备课就更有困难。当时是让她自己先备课,我再修改。可看了她的教学设计,很难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我根据她的教学能力,这样设计了教案(第二课时):先讲《威尼斯的小艇》,主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段“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很鲜明,有利于学生写话训练,所以讲完此段后,结合深圳学生家庭生活特点——家家都有车,设计了“爸爸的开车技术特别好”的写话,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当讲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后,又整合了同样结构特点的《彩色的非洲》一文,这一课也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安排。而且从说明文选材特点上,二者也相同:都是从多方面写事物的。学习此文,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写作线索,圈画出老师要求的关键词,提炼出文章“主题”,学得轻松愉快。可当我自己教学这一课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路。因为这一篇说明文,除了让学生领略异域风情外,还是一篇很好的写作方法指导的课文。文中除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总—分—总”结构段可以指导写作外,再从整体分析:作者分别从小艇的外形和内饰、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和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其中为了说明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密切”这一层内容,作者分别从“白天人们活动离不开船”和“晚上娱乐人们也离不开船”两个方面重点做了介绍。从这个角度入手,教学生运用“为了突出某一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与人的关系” 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类似这样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就成了本次教学的“语用主题”。确定了主题,教案设计就有了:先讲《威尼斯的小艇》,除了领略小艇的独特魅力外,重点讲作者的写作方法,整合同样写作方法的“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的《非洲达姆鼓》一文,巩固所讲解的写法,给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样一篇课文,同样以语用为主题确定点,但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两堂同样精彩的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和语言文字的熏陶与积累至关重要。   三、确定主题,教材是根本
  小学课本包罗万象,教材是老师教学的立足之本。但教材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可以依托教材,也可以通过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揣摩、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字词的积累和归纳,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主题。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在读到文中大量的诗文时,让我突然想到了《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园地八的“日积月累”就是这首词,是毛主席的作品。继而我又想到了宋代诗人陆游也写过这首词,这三篇作品同样的“题材”,但不同的写作形式、不同的表达手法,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教案设计一下子有了思路:第一课时,以《梅花魂》为主讲,重点讲解文中外公的那段话,让学生从认识“梅花”本身特点开始,到引申她成为中国人的“魂”——中国人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的气节。以此,再让学生去体会外公对梅花的情感之深、之敬,这样外公的所有言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课时,衔接情感线索,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和《梅花魂》同样题材,但前者是两首词,后者是散文,先让学生认识到:同样写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文体表达,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再让学生体会因表达方法不同,表达出的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陆游咏梅之词,全篇重一个“愁”字,从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到成泥作尘的凄凉、哀婉、悲戚,却是为了衬托陆游那最后“香如故”的不同流合污、不屈膝投降的气节;而毛主席咏梅之词重点却在一个“笑”字,他以大雪严寒的背景更反衬梅花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气节。这两首词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却表达出两位作者经受的磨难,以及不同的面对态度和心境。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梅花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它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虽说一个低沉委婉,一个大气磅礴,但学生同样看到了“梅花魂”。大家都是以“梅花”为媒介,表现的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梅花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据文本确立了相应的阅读主题,再补充相关的文本,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富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熏陶不说,也让学生从题材选择、表达形式、表现手法等写作角度,提升了认知和能力。所以,一个老师,一定要通读我们的教材,只有熟知我们的教学内容,你才可以“灵活”整合,“信手拈来”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要把每一册书、每一篇课文、每一次练习都熟记于心的基础上的。
  四、确定主题,取舍很重要
  很多老师上课“喜欢讲”,总害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懂,考试怎么办?我原来也是这样,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该讲到的“点”都讲解给学生。这怎么可能,一堂课就四十分钟,“拉扯”得太多,往往主题目标实现不了,所以总感觉时间不够,教学内容讲不完,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语文主题学习”的培训与学习,让我茅塞顿开,一节课重在“一課一得”,“取舍”很重要,只有“取舍得当”,我们的“主题”确定才更有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因我喜欢历史,对本篇课文内容也很熟悉,在备课时做了精心的准备。在“人文情感”的“主题”上,我确定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工具性”的“主题”上,我确定为“写好铺垫,突出情感”。为了给“圆明园”的“辉煌”做好铺垫,除了课文中最精彩的段落描写外,我还整合了很多课外资料,包括网上资料、中国香港拍卖文物资料、各国闻名世界的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作品,以及自己去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拍到的珍贵文物照片等。为了强化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强国志”,我还整合了本单元的《最后一分钟》一课。自此,认为自己准备得已经很充分,就去上公开课。结果,在讲解过程中,因学生对“铺垫”的内容太感兴趣,做了太多讨论,导致后面内容的教学时间紧张,整合的课文是匆匆讲解,以读代讲了,而为了学习“铺垫”的写作手法设计的“练笔”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做。静下心来反思,其实我还是犯了“贪多”的毛病,其实就《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已经整合了太多资料进去,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铺垫”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已足矣,可自己还是想在“人文情感”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想让课堂展示更加“完美”,反而不尽如人意。这一课例虽说问题暴露明显,但却让我心怀感激,从中我真真正正认识到“取舍”的意义。“语文主题学习”明确告诉我们:每一课有一得,足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谁没有掌握阅读技巧,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语文阅读的量一定得有,语文教学一定得改,三尺讲台上的耕耘一定要有主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荔园教育集团百花校区)
其他文献
【片段一】  师:上星期,我们班同学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每人可以投三次。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三次都投中了5个球。……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接着小林出场,麻烦来了。(出示小林三次投中的个数:3个,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生:不同。  师: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1: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
期刊
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数学方法运用、数学思想表达、数学思考加深的过程,有序、有理、有法是其内在的重要标尺,也是数学教学所应该追求的“本原”。在杭州的“千课万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特级教师许卫兵执教的“李白喝酒”一课,以古典名题为依托,视角独特,价值厚重,意蕴悠远,诠释了“策略”思想特有的魅力,细细品鉴,犹若旷谷幽兰,清新脱俗,恰似静水流深,别具韵味,养眼,怡心,导行。  【片段一】“暗香浮动
期刊
一、教什么:備课过程中的难题破解  新课程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定位为习作,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制,一条线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课文,一条线以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能力以及写作、综合性学习分成若干个知识点,由浅入深来编排。下面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
期刊
江西湖口,扼江控湖,自古以来即为军事要冲。湖口有石钟山,苍翠秀丽,当年苏东坡月夜泛舟绝壁之下,考证石钟山名称由来,批评某些士大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虚浮学风,写下融叙事议论于一体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至今仍警策人心。  湖口县金砂湾学校就在石钟山畔,校长江轶强秉承苏东坡求真求是的务实精神,积极推进大读写教学——教师从读经典、读专业,到读课堂、读学生,阅读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期刊
童话类课文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奇妙等特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课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丧失对童话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误区一:学童话就是学对话  有位教师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考虑到童话故事里有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夸张的人物,而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对话,于是,这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立马让他
期刊
看惯了那些长篇累牍、鸿篇巨制式的教育学著作,当我拿到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一书时,如遭遇了一场难得的漫天飞雪,那些简短细腻的语句,正如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纯净、美好、耀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政涛一直是一位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他的《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的世界》等著作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严谨、规范、系统、深刻。然而,他为什么又会出这样一本随感集?他在序言中说,是周国平的
期刊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发展学生素养,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在教与学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于2018年10月开展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各学科教师赛课活动。六年级数学教师黄静展示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的认识”一节课。  一、导学设计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谈话: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整整八年过去了,老师们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逐渐成为常态。近两年统编教材的使用更是让老师们信心倍增,语文要素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意识,为老师们进行语言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抓手。不过,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针对性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屡屡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