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极限运动与人之本真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此在、共在、沉沦和异化是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活境况的高度概括。人们生活于一个平均的世界和工具的围城当中,不断通过压平自己来融入非本真的他者。通过对空中极限运动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当人们突然处于悬空状态时,经验的世界和工具性围城就会被这一状态所打破,同时,运动所带来的强烈畏惧感和可能发生的死亡,使从事此项运动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人之本真。
  关键词:空中极限运动;本真;非本真;此在;畏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5-0044-04
  Abstract:Dasein, Meitsein, Fallen and Entefremden are the highlights of our living situation of modern human in Heidegger's sight. We are living in an average everydayness world and equipmental context, therefore have to level ourselves beneath the inauthentically others' world.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air extreme sport,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when people are hanging in the air in a sudden, all of their experience world and equipmental context would be broken down, furthermore, the strong anxiety and possibility imminent to death on this sport could make sportsmen ultimately own their authentic.
  Key words:air extreme sport; authentic; inauthentic; Dasein; anxiety
  极限运动译自英文的Extreme Sport,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是结合了一些难度较高、且挑战性较大的组合运动项目的统称[1]。因为其项目杂而多,所以分类方法不尽相同,有研究者按照参与运动的空间分布把极限运动分为高地项目、水上项目、空中项目和平地项目[2]。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空中极限运动”项目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这其中包括跳伞、蹦极、滑翔伞等。之所以选取空中项目,是因为此类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运动的人都会经历从空中下落的过程,有数十秒到数十分钟不等的悬空时间。这段悬空的时间让人完全脱离了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居于一个四面无物的空间,其身心体验就仿同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脱于生活之外。在海德格尔看来,长期以来人们都生活在一种“烦”的非本真日常生活中,只有人粉碎周围的世界和工具的围城才可能达到本真之态,大畏和大死就是通往这一情态的必由之路。空中极限运动给人带来的畏惧感和趋向死亡的可能性,使得这一类运动具有了非常特别的哲学内涵。面对狂飙式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像工具一样被压平(leveling down)在庸碌的生活状态下,在共在中沉沦,在沉沦中异化。因此,我们希冀通过讨论和分析空中极限运动的意蕴,为异化于平均世界的大众提供一个还原本真的途径和建议。
  1此在的日常在世界之中——运动场和木工坊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的哲学诉求就在于发掘存在之本身,他认为:人类唯一的真存是从理解存在的普遍性和个体存在的特殊性上开始的。可以说,我们与世界的本质关联并非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理解,因为,我们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傲然独立出来,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在谈到海德格尔所作的杰出贡献时,用了一个关于体育的形象比喻,他说:“我们能够在我的一个客体影像和这个客体之间描画一条界限,但却无法在我们使用的那样一个客体(the Object)和那个客体(that object)之间这么做。比如说,如果世界上并没有足球这件东西,我们却能够做踢足球这件事情,这显然是极为荒谬的。在体育运动中相关涉的任何行为都不能没有可交互使用的客體,行为本身就包含客体。移走这个客体,我们就会变得非常不同——或许其情景就会像是在没有观众的舞台表演一个人的哑剧”[3]。
  人类存在的这种模式被海德格尔称作“此在”(Dasein),此在因此成为阐释“存在于世界之中”最简单的方式[4]。继布伦塔诺和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主张此在是联结世界的最原始和最根本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世界不是此在的[5]。自从此在作为存在含义的一种理解方式,它就不仅能解释此在自身,也能够解释存在于它内部的其它存在者。世间的事物首先并且是大部分时间都作为工具,而不是纯粹的物自体而呈现,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这些事物的工具性属性总是比它们的客观属性更加根本,只有当我们被动地注视它们、描述它们、把它们分解开来作为去情景化的客体进行分析时它们才单独呈现出来。科学探索世界的模式,就是采用最先进的方法来研究这么一些纯粹的客观物。
  此在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种工具化的繁忙庸碌所占据,我们用工具(Zeug)书写、用工具操作、用工具驾驶(Schreib-zeug, Werk-zeug, Fahr-zeug)。在木匠的木工坊里,做木工的工具都按照一定规律摆在手边以待使用,譬如像是锤子、钉子和木板等等。这些工具都是被“用来”做某件工作,如锤子就是用来敲打钉子的,钉子就是用来固定木板的,木板是用来建房子的,房子又是为了居住的,而居住就是之前一切的总和。这些工具在上下顺承的关联性中彼此联系起来,它们被用来指向一个最终的人类居住目标——“寓居于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因而,日常的这些工具常常消失在存在的上下关联之中,因为,它们不能被它们自己呈现或者完全孤立存在。这些工具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它们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被组织起来为了某个人类的需要而被使用,例如建房子。世界正是以这种组织交往的方式把我们组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世界系统。   通过木匠工作的例子,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事物是怎么被当作工具使用的,但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工具性却包含了设计和建造教堂塔楼或修建地铁车站这类复杂事物,工具性因此而具备了更广的范畴,这个范畴包括所有为某种目的而使用工具的各种形式,如“为了某事”、“用于”、“指向某处”或“为了某個目的而做”。那么,若要用这个扩展后的概念解释当今体育的工具化关联,就首先要澄明体育和一般意义上工作之间在工具系统上的差异,因为,体育本身并不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人类活动。如帆船或者汽车,它们可以被用来运输货物,也可用于比赛,但是专门制造的赛车/帆船却完全不同于日常产品。所以用于体育比赛的工具会把体育运动与其特殊的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即便是一个仅用于社区小型比赛的足球,它所承担的工具作用与一切足球比赛使用的足球毫无二致。参赛者们随时可以发展出像是控球、运球射门等高级技能。体育用品因此而具备了特别的工具范畴,它不同于日常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体育运动的目的并非是改造世界,而只是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方式[6]。海德格尔虽没有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工具化范畴进行区别对待,但我们却可以借他的理论对体育进行更加细致的现象学分析。
  根据海德格尔此在的内涵,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都无法意识到工具的功能就存在于整个工具系统中,除非这个工具被单独置于一隅或者工具系统中的某一个零件出现问题。锤子在作为一种日常工具存在时,就其本身而论,它的功能并不引人注目,只有当需要钉钉子时,锤子的丢失或损坏才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整个与之关联的系统都会因此而停滞。这就如同人们准备踢足球时发现足球坏了,一个普通足球的必须性功能方才凸显。因而,海德格尔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存在于此在之内的世界本身,一个联系一切作为工具的事物之此在本身。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整个上下关联的工具系统的所有功能的集合,它生存和行进于此在之中,其全部的含义就是此在。
  当工具分离其系统时,不仅是周围世界的特殊性暴露无余,而且工具本身也会从有用途的存在变作具有某种性能和属性的纯粹物自体。我们会因此而更加关注其客观性的某些特征。比如当锤子在我们无须使用时单独呈现,我们就会把工作时锤子的工具性能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某种特定形状、颜色、重量、硬度的实体。这种转变通常有以下3种情况:
  首先,一件工具损坏或者不再适用时,这件工具就变成了无用品,属性的突显(conspicuousness)使它由上手之物(readiness-at-hand)变为现在的在手之物(Present-at-hand)。
  其次,如果我们过度关注工具的使用属性,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那么合用,而且还容易发生故障。海德格尔称此为“强迫”(obtrusiveness)。越是紧迫的环境,故障工具的不可用性就越加明显。此时,整个工具结构便转化成为在手之物。
  第三,当上手的东西(ready-to-hand)变化现成的东西(unready-to-hand)时,工具不仅不能被使用,也不能以某种方式被我们认识。例如,我们不得不首先执着(obstinacy)于解决一件与直接利益相关而放下一件我们特别想做的事情时,这种让位造成了原本要做的事情反而不是上手之物[7]。
  在以上3种情况中,上手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它们的可用性,就是因为“突显”、“强迫”和“执着”(conspicuousness, obtrusiveness, obstinacy)。海德格尔似乎认为,只有当工具系统解体时世界方才得以作为世界而显现。
  2与世界的分裂——从空中坠落
  与跳伞相类似,蹦极、悬崖跳水、滑翔伞等空中极限运动都有一个从空中坠落的过程,初学者或者新手都会从坠落的那一瞬陷入无意识的混乱状态,此时我们在陆地上的协调感荡然无存,其结果就是手足无措的坠落下来。这里并不存在一个在把某些工具彼此联结和组织起来的经验世界,甚至连一块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没有什么可以抓得到或把得住,只有迷失方向和失去控制的持续坠落。在跳下后的时间里和悬挂在降落伞/蹦极绳/滑翔伞上之间,唯一存在的就是彻底的悬空。“寓居在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已经变成了“寓居在悬空之中”(being-in-the-void)。此刻,工具联结不仅被破坏了,而且过去的经验也毫无用处。这里无可依靠,只有坠落的方向本身,只有无所“寻视”(Umsicht)。
  首先,这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工具,因而这里没有任何抓得到的东西与世界产生关联。其次,这里就没有可以供建立上下关联或者失去关联的可能,关联本身就不存在。这里就没有世界,而只有一个悬空,只有一个跳伞者(蹦极者,悬崖跳水者,滑翔者)在空中坠落。这在很大意义上都与海德格尔所称的“抛掷态”(Geworfenheit)非常相似,即存在的事实被抛于一个什么都没有,只是存活着的世界当中。在海德格尔看来,生活的含义就是不能言说的主体,我们的本质状态就是一个“独存的我”(solus ipse)。这个独存的我用某种途径把第一次参与跳伞/蹦极/悬崖跳水/高山滑雪的初学者带回到人本然的状态当中,同时,直接指向了他们的死亡之态。
  但是,空中极限运动的坠落与木工坊都具有一个相似的情况,即在从事木匠工作之前,工人已经将相应的工具和辅助的工作悉数完成。对空中极限运动而言,参与者在参加那项运动之前,已经处在一个人类经过长期实践而建立的完整系统当中,初学者通过学习实质上已然从一个茫然无知者变成了专家。然而,成为一个木匠和成为一个空中极限运动员之间的不同就是木匠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包围中逐渐学习而成的,他们所需要做的和所用的工具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极限运动者一开始就被完全抛掷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而且是迅速而且非连续地从经验世界进入悬空当中,它不可能是一点一点的从高处跳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空中极限运动就像是出生的体验。当一个人出生时,一个突然和完全地转变即刻发生了。   3寓居在悬空之中——与之伴随的是怕还是畏
  自从此在被抛于世,它自己已经真实存在了,已经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心理倾向存在了。日常对象的世界被各种情感所伴随,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广泛分析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中的普通情感,而是集中研究诸如怕和畏等最重要的基本情感和少数情感。怕是此在内一种害怕某物的情感,它只指向一些具有特定害怕经验的事情。可能是毒蛇、烈火或是即将上门的强盗。这些令人害怕的事情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威胁着此在。海德格尔说:“当我们害怕时,从一个切近的可能性跳入另一个切近的可能性,因为忘却了自己,所以不能抓住任何确定的可能。[8]”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没有此在周围世界并不会消失,周围世界就是“不再在周围世界之中认出自己的境况下的遭遇。[8]”用Dreyfus的解释就是,此在与工具的损坏和突显往往是平行的。此在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行,因为害怕工具损坏所造成整体瘫痪,方使得此在从日常生活中析出。通过这种途径,工具围城本身和世界的最终现象本身才得以矗立起来。
  畏比怕更深刻,它从毫无插针之地的世界脚下游离出来,是一个不能被它的属性所定义的概念,它无处不在,却如影随形。畏不从特定方向或是特别方式中来,一个人不知道它怕什么,也不知道畏来自哪里,更不知道畏为何物。海德格尔认为畏就在其中,此在就是畏其所畏,是“一个直面世界存在本身的畏”[8]。自从畏不再与这个世界上某些特别的东西相关时,它就指向了一个世界本身存有的可能性。畏是对在此存在和世界本身所产生的现身情态,它不仅是“对……而生畏”,也不是“为……而畏”,换而言之,畏以所畏将此在作为可能的存在开展出来。这意味着从空中跳下和“寓居于悬空之中”都是无所依、无所靠的畏而不是害怕的一种情态。从空中跳下这一过程揭示了一种“上手之物”、工具性消弭和不可被构建之世界的情境。这里没有任何工具和联系,只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悬空,一个虚无的情境。这即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完全不可确定的虚无之境。一个在畏中人所害怕就是没有任何特别来源的、茫然无知的、无所不在的那个虚无(nihil)。当一个人在极限运动中跌入悬空时,他突然发现在这里什么抓把不住,什么也碰不到,只有不可阻遏的自由落体。
  一项对空中极限运动的实证研究表明,当人们得知自己要从高处坠落时,他们的心率会快速上升。初次参与者们的平均心率在下跳前普遍能达到每分钟170次以上[9]。因此,这些运动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具有强烈地刺激性效果。新手仅是坐在高处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恐惧。那么,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体系里他们究竟是怕还是畏呢?想象一下,他们将要面对全新的事物,将要跌入完全的失控,很可能会面临降落伞无法打开、蹦极绳捆绑错误、滑翔翼破损等紧急事件,也可能会因为某些操作错误而摔死,死的阴影无论在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存在着。同时,人的生物本能也使人恐惧于从高处跌落,一项针对婴儿的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了该本能反映。但是这究竟是怕还是畏呢?可能有人会说,这种情况下人是处在周围世界的“上手状态”和工具系统中的一环。但这只注意到了人与周围世界相关涉的情境,却没有注意到初次体验者害怕的其实是跳下去以后将发生的事情。引起心脏加速和恐惧的罪魁实际是人对未知世界、悬入空中以及可能会死的那种假想,这些假象将成为接近畏的经验和成为畏的可能性的临时之怕。可以说,在空中极限运动中,无论是怕/畏还是喜悦/幸福都是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这种强烈的身心体验使大脑中的血液和激素物质,如肾上腺素、内啡肽、多巴胺、五羟色胺和皮质醇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
  4畏、死及本真的生活
  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自我和世界实质上是缚在一起的集合。人的存在就是一个“寓居在世界之中”的情态。但是,自我往往会趋向于自我迷失和自我沉沦,这使得人们寓居于本真生活之中变得愈加困难。对本真和非本真(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生活的思考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传统,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从宗教性来源出发,认为本真性是来自一个内在于上帝的世俗观念[10]。从本质上来说,本真就是内在于我们自己。美国学者Guignon则指出,这一观念实质上是现代哲学的核心[6,13]。培植自我性和释放本然之善的思想从爱默生和尼采时期就已经开始,伦理学者伯纳德·威廉姆斯继承性地指出,本真就是一种内在于人的本质意识(essential sense),它能够让人自由的表达我是什么和其他人不是什么[11]。哈弗大学的Stanley Cavell教授认为,本真是道德完善的重点,其目标是释放善而非抑制[12]。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沉沦(falls)于世和在一个非本真的方式上理解它们自己是人类的常态。人们有一种仿照别人在做什么和别人怎么做的趋向,Guignon评论说:“非本真实质上就是被‘沉沦’和‘被遗忘’。此在在社会当下变成了诱饵,使平均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理所当然的随波逐流。我们把自己隐藏在社会角色身后,装扮成肥皂剧的男女主角,遵从着社会交际的游戏规则。[5]”我们做我们被他人期望做的事情,亦步亦趋于平均、通常和普遍。海德格尔把这种抽象的规则实体称为“常人”(das Man)。我们趋从于常人,常人影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所思所想,它是我们遵从的标准,即便是这个标准和目标非我们所愿。海德格尔尖锐的指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本征”(Eigentlich)之中,而“Eigen”在德文中的意思就是“自己”。我们并未根据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期望而生活,而是采用一个屈于“常人”的非本真态度。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周围世界中,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的行为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期望和目标,才可能找寻得到我们真正是什么,真正应当做什么。
  而畏恰能开启一扇与自我极限、与死亡、与本真生活照面的大门。发生在畏中的是我们的周围世界和世界内的自我发现、自我命名,畏使得这个世界失去了意义和变得微不足道起来。世界实际在自我塌缩,此在现在变成了未决,它不再寓居在世界之乡,它被抛回入自己,变成了独存的自我。换而言之,此在就在此在自身。这意味着在畏中,此在被从沉沦的世界中带回,与它自己的极限和死亡面面相照。   Guignon坚持认为,本真性不会把我们从世界中超脱出来[7]。它不是与深层次的内在自我或卓然超群外在自我相关联的东西,而是一个与我们自己相照面之物。他说:“在畏的经历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自己的局限。[13]”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可能实现的有限区域内,其最终结果和过程都作为有限物而为我们可知。我们喜欢固执地把自己置入安居之所(situatedness)。Guignon还说:“本真性的自我关注,应理解为一个坚定的指向,指向一个可能的区域,并能赋予一致性、内聚力和完整的生活历程。[13]”空中极限运动似乎恰能为自我关注和自我凝聚提供这样一种可能。人从空中跳下后,充满畏惧的坠入悬空这一情态才是原初的情况,它揭示了“赤裸”的人在世界中的境况。畏高症就是一种从怕转变为畏的特殊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畏惧往往就发生在人们起跳前对安全措施检验的过程中。
  畏通常被人们看作一种负面情绪而竭力予以避免,但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畏反倒是人们深刻知晓自己真实存在的最重要和最必须的途径。畏揭示了我们从根本上是有限的存在者,不得不以某种必然方式面对我们自己的死亡。依海德格尔来看,“存在向死”既不是一个作为身体存在变化的生理学现象,也不是像一个人生命存在终结那样简单的事件,它或早或晚的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与之相反的是,死使得此在的自己得以延续、得以定义变成一种可能。死是不可能的可能,它给了此在的生活一个整体性和完整性。死是某件内化于生活,总是关涉于生活,也揭示生活和直面生活的独特存在。
  在此在面对畏时,畏提供了一个切近本真的机会,一个让人们的自我死亡成为一种可能的机会,一个能够从个人的意识和目标深处自由挑选的机会。然而,此在并不能维持生活的本真状态,因为此在会使人随时沉沦回世界,沉落回此在本身,沉沦回掩盖可能性的日常琐事中。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生活在非本真的生活方式中。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便我们成为一个能够明智对待周围世界的工具专家,也不能让自己不可逆转的生活在本真之中。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沉沦回“世俗地”来理解自己。本真只是瞬时的情态,而不是持续不断上升的过程。在初次体验者首度在自由的坠落中与本真擦肩而过后,他们将会很快沉沦回此在的平均世界。
  5经验如何使运动参与者重回非本真的世界
  在初次体验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参与这项极限运动。他们可能会逐渐成长为该项运动的专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慢慢谙熟了各种技巧,开始习惯于悬空状态,习惯于在万有引力和空气压力中机动飞行。胳膊和腿变成了一种稳定和控制身体的工具,悬空通过这种方法变成了日常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可以“游戏的空间”。同时,畏也让位于因为紧急情况而产生的害怕,怕和畏在此刻成为了一对无差别的概念。当一个跳伞运动员发现控制降落伞的绳子缠绕在一起时,他就会启动一系列紧急措施来消除这种可能威胁到生命的情况。此时,畏便让位于可知结果的怕。
  人们一旦精通地掌握了应付空中的各种方法,一个新的工具系统就构建起来了。运动者能够像操控工具一样操控他的身体,此刻,他与在木工坊内做木工已无本质差别。适应于悬空的“世界”意味着在这里问题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特殊的和有限的。那么,就像是木工坊里的诸多工具一样可能发生故障和行动强迫。蹦极的绳子(缠绕)、滑翔伞的方向舵、跳伞用的测高仪、降落伞等都可能发生不期而遇的故障。同样,执着性让位也会发生,因为现代人有太多的工作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这些运动。也或者,在进行运动前发现某件重要的器械(如避风眼镜)损坏,运动则被迫中止。工具的各种故障可能导致运动者在那段时间里产生害怕情绪,但是,只要他冷静谨慎的把当下的问题处理妥当,排除故障就不是一件难事。可一旦问题完全可控和可知,空中极限运动就与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沉沦于世了。
  因此,熟练的运动者变成了“跳伞\滑翔\跳水\蹦极的世界”的一部分,进入了非本真之态。他们做那个世界所需要他们的事情。他们被日常所引领,不再生活于他们自己最深、最本真的中心。他们也不再需要直面畏和死亡的可能。这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运动者变成了运动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这项运动的专家,他们的冒险却成了去本真的行为。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人们只要处理与工具性围城相关的问题,就会致使自身被这个周围世界吞噬。本真的生活终结于日常世界,同样终结于日常的人(das Man)。这一事实也发生在空中极限运动之中,因为,运动的世界也变成日常世界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本真不再与运动自身相联,而是一种工具或不断增长经验的方法,此时的运动已然变身成为一个导致非本真化的引路者。
  6冒险者是否更容易接近本真的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似乎推衍出了一个悖论性的结论,仿佛人们的运动经验越是丰富,越加远离本真的生活。照此来说,如果一个人想生活在本真当中,他/她就必须把自己暴露在完全陌生的世界中,一个必须能使经验及工具体系崩溃和令人生畏的世界中。一旦经验生成,人们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抛回原本生活的世界。经验就是曾经的“独存的自我”和“无世界的自我”(worldless-self)。世界已然坍塌,自我面对着无垠的悬空。用海德格尔的术语表达就是:世界已经再一次变得“Unheimlich”(无家可归),此在也已不在世界之家[8]。
  有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喜欢强烈刺激的人比往往其他人热衷于参与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活动[14]。他们会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冒险,尤其趋向于参与冒险性很强的体育运动。他们常被形容成不负责任的、享乐主义者和自私的人。但是,基于我们以上的分析,这明显是一群宁愿生活或试图生活于更本真世界的人们。他们渴望冒险,渴望把他们自己置于失控和暴露于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直面自己可能的死亡的行为。当然,这样解释显得过于简单。
  首先,畏的不仅发生在空中极限运动中,而且也发生在其它具有冒险性的体育项目中。海德格尔认为,畏只会在不可测和不可控的某一时间或地点浮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畏总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往,出乎意料。其次,即便你已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空中极限运动者,你的内心也会知道这种运动永远没有绝对安全。以蹦极为例,在参加蹦极时除主保险绳外还有一条备用绳,既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保证这条备用绳就是万无一失的(美国曾发生过一起主保险绳断裂,备用绳却长度不足的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死亡则绝无避免。这意味着威胁总如影随形,畏不可避免地藏匿在潜意识中,并可随时爆发。即便是对教练员而言,害怕也可能随时转化为畏惧。   相对畏而言,此在具有一种沉沦于世和从万物的世界中理解它自己的倾向。因而,围城世界内的此在就是人类“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必须部分。因而,无论是非本真还是本真的生活只要是此在存在的必须部分,就都有相同的价值。美国学者Taylor Carman说:“本真是可能的,那么,此在因而具有了抗拒在沉沦中继续沉沦的力量,在对剩余力量进行持续把握时,仅仅只有此在能够抗拒沉沦的强力。[15]”即是说,如果我们在非常努力的情况下以失败告终,只能说明我们的肉体和心灵是有限的。非本真因此成为此在对沉沦的有限性抗拒之最终结果。无论如何,空中极限运动初验者的情况都非常恰和对畏的现象学分析。下跳激发了初验者通向畏的路径,轻易的让人对生活是什么、生活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对很多人来说,仅仅是报名参加空中极限运动,也会使他们不得不直面畏和可能发生的死。
  7结语
  综上所论,无论是空中极限运动的初学者还是运动员,都处在一个独特而具体的环境内,这个敞开的世界存在的可能性被悬空的状态所代替,这是一种人在日常中从未体验和思考过的“空”(void)。对空的阐释能够打开通往人们更深刻灵魂的大门,并在塌缩的世界,畏在通向死与本真生活的可能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然而,畏的体验和濒死的可能并不限于这项或其它各项运动。驾驶一架突然失控的汽车、得了不可治愈的疾病、从山崖上跌落等都可能引发个人世界的塌缩和工具性围城的坍圮。那么,空中运动初验者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参与这项运动,人不仅可以摧毁周围的世界,还可以完全消失于空寂之中。J.S.Russell在《体育哲学杂志》发表的《危险运动的价值》一文中指[CM(23]出:“……其价值就在于促进了‘[KG-*3]自我肯定’,因为,这[CM)]给人一个机会,一个对抗和因压超越(Pressing beyond)
  人这个有限个体的机会,一个获得常人都不能够承担的身心能力的机会”[16]。这个“因压超越”能让人深切地接近于本真存在的状态。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冒险性的体育运动使人们更有可能直面自我和进入本真生活,因为这些运动能让人更切近死亡。我们被抛入的这个世界其唯一的出口就是死亡,冒险运动会时刻警醒我们,这是一座通往彼岸的独木桥。
  参考文献:
  [1]王米娜,舒盛芳.我国开展极限运动的研究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58-59.
  [2]朱红香,于素梅.论极限运动与健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709-710.
  [3]Taylor, C. Philosophical Argument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
  [4]Dreyfus, H.L. “Refocusing the question: Can there be skillful coping without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s or brain representations”[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I, 2002, 413–425.
  [5]查尔斯.基尼翁.本真性,道德价值与心理治疗.[M].北京:三联书店,2007.
  [6]Guignon, Charles. On Being Authentic[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7]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9]Breivik.G, Roth.W.T and J?rgensen, P.E.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heart rate in novice and expert parachutis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 365–380.
  [10]Taylor, C.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29.
  [11]Williams, B. Truth and Truthfulness: An Essay in Genealogy.[M].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2:125.
  [12]卡维尔·S.言必所指[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英文版).2009:163.
  [13]查尔斯.基尼翁.哲学及其本真:海德格尔为哲学思维所寻找的建构[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4]Apter, M. Danger. Our Quest for Excitement.[M]. Oxford: Oneworld, 2007.6:53.
  [15]Carman.T, “Must We Be Inauthentic?” In Heidegger, Authenticity, and Modernity. [M].Cambridge, Massacusetts;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0, 28.
  [16]Russell, J.S. “The value of Dangerous Sport.” [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2005, 32,1-19.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体育人口探讨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分析认为:老年人群体育参与方兴未艾;女性体育参与率稳步提升;人口城镇化为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的参与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大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广大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薄弱依旧、城乡差异犹存;中间年龄段(25~45)人群的体育参与率难以有效提高;促进庞大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仍然困难。  关键词:后人口
期刊
摘要: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的优秀乒乓球男运动员参与的双打比赛进行研究。并对左手与右手配对和右手与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特征分别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抢段,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低,发球质量差,失误多,第三板抢攻上手能力强,但球的稳定性差;接抢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控制球能力差,失分相对多,抢攻上手率低,但得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近十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认为自2007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运动干预研究等3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内容肤浅,缺乏理论深度;研究方法简单罗列,缺乏可验证性;实验设计不够严谨,结果令人难以信服等问题。提出: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加强追踪性研究和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运
期刊
摘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S网络架构技术,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研究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空间的地理分布。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潍坊市全民健身工程场地空间设施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设置地可行性分析及选址分析;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的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和设施的网络化即时查询与检索等应用,为山东省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研究和科学建
期刊
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体育科学》十年来(2004-2013年)刊载的1 794篇学术文章进行研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信息及引用文献等方面对体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重心和方法论的特点,同时对中国体育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的关系以及体育研究的国际化视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科学》;内容分析;体育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是有效提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力点。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多元主体间的定位与分工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多元主体协同提升效率的同时导致的低效状况发生;责任模糊和问责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独立性遭到腐蚀等一系列阻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健康发展的窘状所在,藉此从综合购买能力的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需求与反馈机制的健全;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等角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对跑酷和体操的关系进行梳理,从项目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和项目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跑酷与体操在发展历程中均与军事结缘。跑酷是青年时尚亚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而体操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跑酷符合体操的定义、内容分类和项目特征,因此,可以视跑酷为体操的一个亚项。由于跑酷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运动形式,而显得另类。  关键词:跑酷;体操;另类  中图分类号:G8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体育教师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亚文化,上承学校体育文化主流意志,下接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中的主体性要素。为了探究山东省不同地域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特尔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了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指标体系,对山东省不同地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现状进行了诊断。研究表明:1)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的总体现状得分偏低,并且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总体
期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冠军李金哲为研究重点,与门科夫、卢瑟福德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助跑、起跳、腾空等关键性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李金哲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成绩呈逐年增长趋势,提升空间大;2)李金哲助跑节奏稳定、频率快,踏板准确性高,步幅频数稳定,水平速度发挥充分;3)起跳阶段适当增大着板角,控制起跳腿膝角,可优化起跳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从肌力的视角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综述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机制、损伤时的姿势及其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和男运动员相比,ACL损伤频率较高的女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弱,容易形成膝外翻。对于ACL损伤的预防来说,运动中保持充分的膝关节屈曲和躯干前倾非常重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预防;损伤  中图分类号
期刊